□ 母華敏 滕朝軍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部;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文法學院]
迄今為止,路文彬共創(chuàng)作了四部長篇小說,分別是《流螢》《天香》《你好,教授》和《水晶》。這四部作品的共同主題是傾向于對人類終極問題的追問,如對愛情和死亡的探討,對痛苦和命運的叩問,對內心深處現實的書寫,等等;創(chuàng)作手法主要表現為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營造濃厚的悲劇氛圍,創(chuàng)造行云流水般的語言,等等。這種與眾不同的倫理主題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使路文彬的作品超越了許多同時代作家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鮮明的特色。
愛情是路文彬這一生探討的主要問題,也是他每一部小說的重要主題。他曾在《流螢·后記》中寫道:“寫作《流螢》的過程,其實就是給自己一次戀愛的機會。的確,它也滿足了我對于愛情的懷念及渴望?!雹佟短煜恪返拈_頭就交代:“這是一部以愛和死亡為主題的情感教育小說?!雹凇赌愫?,教授》主要寫的也是大學教授戈德遠與妻子江雁容、情人軒轅筱筱的愛情故事?!端А泛艽笃蠈懙囊彩墙ㄖ趟骶?、大學生水晶的愛情生活。
與傳統(tǒng)愛情觀不同的是,路文彬不主張殉情的愛情是最高級的愛情,不認為梁山伯為祝英臺而死、杜麗娘為柳夢梅而隕的愛情是值得推崇的愛情。他認為:愛情是兩個獨立個體的相互支持、相互成就,是給予而不是占有,如果因為得不到對方的愛就無法生活下去,這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打著愛的旗號對對方的一種情感勒索,是假借著愛的名義對對方的一種情感的要挾,是一種病態(tài)的依賴,是一種瘋狂的占有?!赌愫?,教授》里他對此發(fā)表評論道:“因為遭拒而選擇自戕的行為,其實就是把自己的愛變成了一種野蠻的要挾。這已經不是愛,愛是給予,是承擔,是讓被愛的對方感到幸福,而非要讓其為自己的死背負一生的愧疚?!雹邸短煜恪防锼步枭惩咧诒磉_了自己的這種愛情觀:“雖然齊谷不能屬于他,但至少還有他對齊谷的愛是屬于他的。愛既然不能給他帶來快樂,那他就不要快樂,他不在乎,愛已經給了他超乎快樂之上的幸福。愛就是幸福?!?/p>
的確,愛本身就是幸福。一方面,愛情使愛的人在愛的過程中感官更加敏銳,活力更加充沛,精神更加愉悅,內心更加豐富,看待世界也更加富有詩情畫意;另一方面,愛情可促使愛的一方心甘情愿地給予對方愛,并在給予的過程中,自己也感受到了奉獻的快樂,體驗到了被需求的快感。如果被愛的一方能給予相同的回應,那更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但如果被愛的一方不能回饋相同的愛,那也不要怨恨對方,因為愛本身就讓你感受到了幸福,就讓你體悟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路文彬的這種愛情觀深受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的影響。埃里希·弗洛姆把人的生存方式分為存在和占有兩種,他認為:“在重存在的生存方式中,從感情上人們不重視那種個人的占有(私有財產),因為我并不需要占有某物才能去享受或使用它?!雹堋霸谥卮嬖诘纳娣绞街校腋>褪菒?、分享和奉獻?!雹荻耙灾卣加械纳娣绞剿w驗到的愛則是對‘愛’的對象的限制、束縛和控制。這種愛情只會扼殺和窒息人以及使人變得麻木,它只會毀滅而不是促進人的生命力”⑥。
愛情就像長在野地里的花,如果你任其在陽光下自由生長,并時不時地給它澆點水施點肥,它就會生長得更茂盛,開放得更艷麗,而如果你把它掐掉放在花瓶里,它很快就會枯萎;愛情也像捧在手里的沙子,你抓得越緊,它就漏掉得越多。當你覺得擁有它的時候,其實它已經在消逝;當你覺得它到達頂峰的時候,其實它已經在走下坡路。路文彬深深懂得愛情的這種脆弱性和矛盾性,因而在《流螢·后記》里感嘆:愛情是“最頑強亦最脆弱,最優(yōu)柔亦最決絕,最持久亦最短暫”的東西?!皼]有哪一種情感能像愛情這樣容易衰老了,它的輝煌不過只是黯淡的剎那過渡,抑或說是留給長久黑夜的光明回憶。當我們把持住了愛情時,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我們注定把持住了絕望。在愛情的世界里,樂觀主義者根本找不到立足之地。倘若說有樂觀主義者,那也一定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渡邊淳一《失樂園》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這樣一對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所以他們沒有選擇承受,而是選擇了拒絕。他們認定只有死亡才是躲避愛情衰老的唯一途徑,便在彼此愛的最熾烈的時刻,以自戕的方式迫使自己的愛情逃離了時間的魔掌,最終永遠擱淺在巔峰的位置?!?/p>
是的,愛情是個矛盾體,它集頑固與脆弱為一身、持久和短暫為一體。它頑固起來可以摧枯拉朽、裂山崩石,破除一切阻礙的因素而奮勇前進;它脆弱起來也如肥皂泡一般不堪一擊,甚至一點點誤解、一星星不忠都可以讓它轉瞬即逝。
盡管愛情如此脆弱,但人類還是一代又一代地向往愛情癡迷愛情追求愛情,“愛情曾使我們狂喜,亦曾使我們痛苦。但無論怎樣,它無法使我們放棄。因為,愛情之于我們的誘惑遠遠超越了它所施加給我們的傷害”。人類若沒有愛情就如同沒有了光明,就會永遠生活在黑暗之中;人類若沒有愛情就沒有了活力,就會永遠生活在死寂之中。正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有了希望,有了光明,有了活力。因此,愛情是人類的希望之燈、光明之源、生命之火,無論付出多少代價追求它都不為過,無論為它遭受多少痛苦都值得。“愛情誘使我們動用空前絕后的痛苦,為的就是換取一生中最壯麗的時刻,而這一時刻,可以讓地獄也變得輝煌?!雹呤堑?,愛情煥發(fā)出的光彩可以把黑暗的地獄照亮,愛情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可以超越一切,為了這一刻的幸福和輝煌,遭受多少痛苦都是值得的!
愛情和死亡是人類從古至今面臨的兩大基本問題。愛情不是人人都有福氣可以擁有的,但死亡卻是人人都必須經歷的。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哪怕一個人的一生再不幸,他都不希望死亡,因為死亡就意味著肉體的毀滅,意味著一切的結束,所以,對死亡的恐懼會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叔本華早就說過:“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災禍,我們最大的恐懼來自對死的憂慮?!雹喙帕_馬哲學家西塞羅也說:“探究哲理就是為死亡做好準備。”⑨因此,如何面對死亡、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課題。
路文彬作為一位富有深厚哲學修養(yǎng)的文學家,其四部長篇小說無一例外地都涉及了死亡問題。《流螢》里有阿郎的死,《天香》里有齊峰、習句和老鄉(xiāng)的死,《你好,教授》里有大學生的死,《水晶》里也有王雪涵的自殺、水明居母親的死亡等等。其中,對死亡探討最深刻,篇幅最多的無疑是《天香》了。
《天香》主要描寫了詩人習句的死亡和登山愛好者齊峰的死亡。習句死于早衰疾病,齊峰死于登山事故。對于習句的死亡,作者沒有給予多么沉痛的哀悼;對于齊峰的死亡,作者也沒有表示多少惋惜。作者認為習句的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衰退,齊峰的死亡是求仁得仁,二人各是死得其所、死得其時。尤其是對于齊峰的死亡,作者甚至給予了強烈的肯定和贊頌。因為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實現自己的愿望,齊峰雖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他實現了自己的愿望,成功地擁抱了珠穆朗瑪峰,這還有什么好遺憾的呢?齊峰死亡的是肉體,不死的是他追求理想的精神,他追求理想的精神將會永遠存活在人們的記憶中,激勵著人們向理想挺近。這不就是齊峰死的意義和價值嗎?作者一再借習句的詩表達自己的死亡觀:“在死亡的悲泣里,我終于看到生命的歡顏?!贿^是為了完成死的夢想,死用它的圓滿成全了生的匱缺?!笔堑?,死不是對生的毀滅,而是對生的成全;死不是生的終止,而是生的開始。
《你好,教授》里也多處對死亡進行探討,萊蒙托夫的詩《我獨自一人走在路上》最能表達作者對死亡的看法:“對人生我早已無所期望,也不惋惜往日時光,但愿我能得到自由安寧,朦朧中走進夢鄉(xiāng),朦朧中走進夢鄉(xiāng)。那不是墓地里寒冷的夢境,是永生永世的安詳……”這種對死向往而不是畏懼,對死擁抱而不是退縮的死亡觀,跟《天香》是一致的。
我們一般人都憂慮死亡畏懼死亡,認為死亡是一件讓人悲觀絕望的事情。殊不知,正是死亡成全了人類。如若不是死亡,人類就感受不到生命的短暫,就不會珍惜有限的時光,也不會爭分奪秒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創(chuàng)造自己的偉業(yè);如若不是死亡,新生的力量也不會出現,如果沒有了新生,世間也就沒有了變化,那么一切將會處于死寂之中,人生將會成為靜止之態(tài)。這樣的人生,再長久又有什么意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死亡不但不是對生命的毀滅,反而是對生命的成全。
人生存的唯一目的便是追求幸福,而幸福是什么?大多數人的回答應該就是價值的實現和欲望的滿足。那幸福的感覺又是什么呢?是純粹的快樂?還是快樂中包含著痛苦?對此,路文彬有自己深刻而獨到的認識。他在《流螢》里借阿郎的口說道:“原來幸福并不是我曾經以為的那樣,是一種純粹的快樂和滿足。實際上,在幸福的情感里,還有一種憂傷,那是一種甜蜜的憂傷。因為這憂傷,我們對生命便更加珍惜、更加留戀,也更加向往?!薄短煜恪防锢相l(xiāng)也說:“幸福的感受里也包含有痛苦……如果沒有痛苦,那就不叫幸福而叫快樂啦。……幸福是沉甸甸的,快樂是輕飄飄的?!薄端А防镆灿蓄愃频谋磉_,他描寫女人享受性愛高潮時發(fā)出的聲音“是極樂的聲音,也是受難的聲音”。
無疑,這種描寫是極為真實、貼切而深刻的。的確,幸福的感受不像快樂那么純粹,它在快樂和滿足之外還包含著痛苦、擔憂甚至恐懼的感受。當我們幸福感到達頂峰的時候,會無端生出一種擔憂和恐懼,擔憂和恐懼這幸福感會消退;當我們幸福感到達頂點的時候,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地生發(fā)出一些憂慮和傷感,憂慮和傷感這幸福感什么時候能夠重溫。不過,這種擔憂和恐懼不但不會減少我們幸福的程度,反而會讓幸福的感覺更加醇厚綿長。否則,正如糖太多了會變得齁一樣,幸福太過了也會走向它的反面。
但是,怎么才能獲得幸福呢?路文彬認為:幸福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是追求自己靈魂最渴求的東西,是獲得心靈的寧靜與滿足。
《你好,教授》里的巴東仁這個人物就代表了路文彬對幸福的詮釋與追求。巴東仁是一個有著自己的獨立追求、與時俗背道而馳的人物。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卻不愿委屈自己寫那些在他看來毫無價值的垃圾論文,他本來有爭名奪利的資本但卻不愿把時間耗費在這上面,因而年逾退休仍是講師職稱。他的好朋友戈德遠深為之不平,甚至想為其討回公道,但是,巴東仁卻對此不以為意,因為這些世俗的名利不是他追求的目標,靈魂的安寧和滿足才是他渴望已久的東西。于是,他退休之后主動放棄繁華熱鬧的大城市生活,奔赴寧夏山區(qū)一所極為簡陋的小學任教,這里物質盡管比較缺乏,但是他卻獲得了靈魂的安泰與滿足。
巴東仁正是路文彬心目中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他的追求代表了路文彬的追求,他的幸福觀某種程度上也是路文彬的幸福觀。這種幸福觀跟一些先賢哲人的幸福觀不謀而合,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黃金,它的居處是在我們的靈魂之中。”⑩伊壁鳩魯也說:“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笨梢?,幸福不在于擁有多少金錢占有多少物質居于多高的社會地位,而在于自己心靈的安泰、靈魂的滿足。只要心靈安寧了,處荒山野嶺、食粗茶淡飯、穿粗衣麻布也覺富有無比;而如果靈魂不安寧,居風景名勝、食瓊漿玉露、穿綾羅綢緞也覺內心惶惶無所依,這就是蘇軾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道理。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受革命英雄主義的影響,我國的文學作品里充滿著盲目的樂觀主義精神,國人普遍認為“人定勝天”,認為人的力量超過天的力量,殊不知,這是一種淺薄的表現,是人對自然的無知造成的。人只是自然的一分子,自然才是決定人類命運的主人,人是不可能完全戰(zhàn)勝自然的,人也是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的。許多時候,人與命運的對抗是徒勞的,人類所能做的只能是在服從命運的大前提下,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改變。這樣的認知,不但不是人懦弱無能的表現,反而是人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和富有智慧的表現。
路文彬也是持這個觀點,他在小說里一再流露出對命運的敬畏感。如《天香》里齊谷面對屢登珠穆朗瑪峰而失敗的齊峰時想到:“每一個人都是脆弱的,唯有命運是強大的?!薄读魑灐防锇⒗珊透绺绲膽偃四罴t相愛但卻不能在一起時想到:“我把那短暫的快樂,看作我們共同對于命運的無奈抵抗。盡管我非常清楚,念紅也非常清楚,我們終究不可能是命運的對手,但是,我們同樣也非常清楚,命運可以阻止我們彼此相愛,卻不能阻止我們相互關心?!?/p>
是的,有的時候我們盡管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卻無法達到心目中理想的目標;有的時候我們雙手合十誠愿滿滿,但命運之神就是不成全。身為自然之子的我們,又有什么辦法呢?我們只能敬畏于命運的強大和服膺于命運的安排。
路文彬在《視覺時代的聽覺細語·悲劇精神的缺失》一文里也一再重申自己對于命運的敬畏感:“誰也逃不出命運的網捉,在命運之網里,人無法抗爭只能掙扎?!惫畔ED悲劇主人公俄狄浦斯費盡千般心思,用盡萬般力量想逃出神的詛咒,避免犯下弒父娶母的罪行,可最后還是沒有逃脫命運的網,在命運的強大力量面前乖乖投降。在殘酷的命運面前,在強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是渺小如草芥的。古往今來,有誰想求長生不老實現過?有誰想求事事如意滿足過?許多時候,人是實現不了自己的愿望的,是戰(zhàn)勝不了強大的命運的。在強大的命運面前,在偉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只能喟嘆自己的渺小,服膺于命運的強大。人有這種清醒的認知,并不一定是件壞事,它既能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局限,避免陷入無所不能的猖狂感覺之中,又能讓我們有所節(jié)制,知道珍惜,避免陷入不知饜足的貪欲之中。
許多作家喜歡書寫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喜歡把小說寫成自敘傳。如托馬斯·沃爾夫曾說過:“一切嚴肅的作品說到底必然都是自傳性質的,而且一個人如果想要創(chuàng)造出一件具有真實價值的東西,他便必須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經歷?!辈芪能幰操澇勺骷乙獙懽约菏煜さ纳?,他說:“由于強烈的真實性,他的小說對于讀者而言就自然獲得了一種親和力——讀者的欣賞,始終是很在意小說家的誠實品質的?!?/p>
但路文彬的創(chuàng)作理念卻與這些作家不同,他在《流螢》里借阿郎的口聲明:“我從不喜歡寫作自己已經經歷過的生活,而只熱衷于依借寫作來經歷自己夢想中的生活。對于我而言,寫作是補償現實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它既能修正我的生活,也能廢除我的生活?!薄罢嬲男≌f從來就不只是一味關心什么腐敗、下崗之類的皮毛現實,它更應該關心的是人類內心深處的現實。小說首先要提供給人們的是情感關懷,而不是政治關懷?!?/p>
筆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曾與路文彬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路文彬對此進一步闡釋道:“每個人的寫作有他的理解和特征……自傳體的小說未必是最好的,任何小說,包括自傳體小說都有虛構的成分。不管虛構還是非虛構的小說,都是作家的自傳,因為作家寫的就是他的理念,傳記不一定是全部真實的。”他認為,不管是作者的現實經歷還是理念世界,都屬于作者的人生經驗,有的時候,理念世界反而更能代表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更能逼近作者的內心,因而也更具有真實性。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創(chuàng)作家與白日夢》中說:作家的創(chuàng)作就是作家的白日夢,“他是每一場白日夢和每一篇故事的主角”。作家的潛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超我的壓制,無法完全展露出來,只有在創(chuàng)作中,才可以展露被壓抑的自我,宣泄被壓抑的情感和欲望。因而,作家的創(chuàng)作可以看作是作家在現實中不能被滿足的欲望的投射、在現實中不能實現的理想的寄托。
比如《你好,教授》里的巴東仁這個人物,就是作者夢想的投射、理想的化身。他思想深刻,才華橫溢,不慕名利,超凡脫俗,反抗體制最后反抗成功,追求自由最后獲取自由,他反抗束縛不受壓抑的天性正是作者欣賞的,他孤獨而自由的生活正是作者向往的,因而,他不光是戈德遠理想中的人物,也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是作者想逃離現實而沒有逃離成功的理想的投射,是作者完全擺脫了生存壓力,卸去了現實束縛的理想自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作者更為真實的自我。
金庸說過:“我認為人物比較重要,因為故事往往很長,又復雜,容易被人忘記,而人物則比較鮮明深刻……我的重點放在人物方面。”路文彬作為一個小說家,也非常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他在《小說關鍵詞新解》中就把塑造人物形象放在了首要地位,他認為:“有相當多的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實際上都不過是某個人物的傳記而已。我們關心一部小說,往往就是在關心其中某個人物的命運?!湫托蜗蟮乃茉炜梢钥醋魇且徊孔髌啡〉贸晒Φ臉酥荆簧踔聊荏w現出一個作家的偉大成就。”基于此種認識,他特別注重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對典型人物的刻畫,因此,他成功塑造了一直流浪在路上的阿郎、為了理想而獻身的齊峰、矛盾而猶疑的戈德遠、純粹而堅定的巴東仁、在理想和世俗之間掙扎的水明居等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每一個個性都很鮮明,思想都很獨特,經歷都很豐富,其命運無不牽動著我們每一位讀者的心。我們會為《流螢》中阿郎的死亡鞠一把同情之淚,會為《天香》中齊峰對理想的追求而動容,會為《你好,教授》中戈德遠和巴東仁所受的委屈和不平而氣憤,會為《水晶》中水明居、水晶的掙扎和其未來命運的不確定性而擔憂。我們會為其悲而悲,會為其喜而喜,他們就像是我們的兄弟姊妹,就像是我們的親朋好友,其一舉一動無不牽動著我們的神經,占據著我們的心。
路文彬創(chuàng)作的四部長篇小說中,以《你好,教授》里的戈德遠這個人物形象最鮮明生動,最獨特新穎,現實感也最強,因而最受讀者喜愛和垂青。
戈德遠是目前中國大學老師的縮影,他所過的生活正是目前大學老師在過的生活,他的矛盾和掙扎也是目前大學老師普遍的矛盾和掙扎:想擺脫不自由的體制束縛又因生活所迫擺脫不了,想逃逸出煩瑣的家庭關系又因責任所牽逃逸不出,因而,終日生活在矛盾和糾結中,身心不得安寧。他只有在和巴東仁相處的時候,身心才能獲得片刻的安寧,郁結才能獲得暫時的釋放。但是,這個人物正因為糾結反而更加豐滿,正因為矛盾反而更加真實。因為現實的人生大都是一地雞毛,大都是充滿缺憾的。所以,這個人物的不純粹和矛盾掙扎反而成就了他。
著名作家梁曉聲評論道:“《你好,教授》是這么多年來我所讀過的同類題材作品中最引人深思的一部,戈德遠和巴東仁這兩個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幾乎可以說是文學史上空前的?!敝骷液驮u論家曹文軒也認為:“寫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小說已有很多,《你好,教授》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它不再暴露,更不再丑化,而是以最大限度地善意去理解和同情我們的知識分子……”
戈德遠這位獨特的知識分子形象是我們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寫照,它體現了路文彬對當今知識分子處境的思考。當今時代,知識分子自身的獨立性與體制的要求發(fā)生齟齬,他們所受的教育使他們能夠看清時代的局限,但是現行的體制又不允許他們越出時代的限制,因而他們整日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之中。路文彬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員,能夠體味到這種痛苦并理解這種痛苦,所以筆觸之端對他們充滿了同情和理解。也正因為這份同情和理解,這個知識分子形象才血肉豐滿,充滿著蓬勃的生命力。相信在不久的文學史上,這個獨特的知識分子形象,將會占據一席之地。
路文彬的每一部長篇小說都籠罩著一股濃濃的悲劇氛圍:《流螢》里的主人公阿郎的結局是悲劇的;《天香》里的沙瓦喜歡的愛人得不到,得到的愛人又自殺,其命運也是富有悲劇色彩的;《你好,教授》里的戈德遠不滿現實卻又逃離不了現實的困境,其命運也是富有悲劇況味的;《水晶》中的男主人公水明居雖然功成名就,但和妻子感情淡漠,妻子患了抑郁癥又神秘失蹤,生活一團亂麻的他能算是幸福的嗎?
路文彬熱衷于悲劇氛圍的營造和悲劇人物的塑造,是與他的個性氣質分不開的。他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活潑豪爽、幽默風趣,但其實內心深處是孤獨的、憂郁的,和俄羅斯哲學家別爾嘉耶夫的氣質極為相似,他曾在《別爾嘉耶夫和我》中寫道:“我是一個活潑好動的人,又是一個性格憂郁的人?!愿駪n郁的氣質特點則存在于深處。當外在表現是高興的、活潑的、充滿活力的時候,我同時又是憂郁和具有悲觀主義情緒的。”這種內在的憂郁氣質決定了他的審美取向和創(chuàng)作風格。
相比較憂郁來說,快樂是一種膚淺的、短暫的感受。路文彬在《憂郁氣質的時代逐棄》里對此論述道:“相對快樂來說,憂郁永遠是更深刻、更沉重的一種情緒。前者是對此岸世界的滿足和對彼岸世界的無視,后者卻是對此岸世界的焦慮以及對彼岸世界的關懷??鞓汾呄蛴谀w淺與遺忘,憂郁則趨向于高貴和救贖。……快樂屬于向外張揚的情緒,遠不像憂郁這種朝內收斂的情緒更具有藝術的況味?!笨鞓肥菍Υ税妒澜绲臐M足和對彼岸世界追求的止步,因此,快樂使人膚淺;而憂郁則是對此岸世界的不滿和對彼岸世界的向往,因而,憂郁使人深刻。古往今來,許多卓有成就的文藝家和哲學家都是憂郁的,如托爾斯泰、魯迅、凡·高、叔本華、尼采、別爾嘉耶夫、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等等。叔本華始終認為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徘徊,而快樂只不過是二者之間短暫的調劑品;魯迅認為自己身上帶有強烈的陰郁之氣,這種陰郁之氣幾乎毀了自己一生的幸福;凡·高的一生都是在孤獨、抑郁、不被世人理解和接納的情境中度過的;海德格爾一生也在抑郁的沼澤中掙扎,甚至想借助戰(zhàn)爭來毀掉自己的生命……路文彬和這些哲學家、文學家的氣質有許多相似之處,其骨子里也是憂郁的,因此,他特為推崇憂郁氣質,喜歡塑造憂郁的主人公,喜歡給主人公安排悲劇的結局:流浪的阿郎一生都是郁郁寡歡的,和心愛的女人不能結合,最后又死于警察的槍下;沙瓦得不到自己的初戀,得到的日本女友貴子卻開槍自殺;戈德遠一生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得,也是孤獨和憂郁的;就是身為商人的水明居,也比一般人憂郁而深刻。
我們每個人這一生的欲望很多,但是實現欲望的可能性卻極小,因而,欲望與現實產生了很大沖突,這種沖突便是我們痛苦的根源。我們每個人都渴望青春永駐、快樂永存、愛情永遠處于巔峰,但是,現實卻往往與之相反:青春如白駒過隙,快樂如泡沫易逝,愛情也如琉璃般容易破碎。路文彬對這種美的脆弱和人生的無奈是極為敏感的,他說:“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悲劇精神,是因為藝術的生命實質在于美;但是作為審美者的人類生命的有限性,以及其審美愿望的永恒性,包括美本身的脆弱性,已經注定結成永遠無法拆解的矛盾。故此,從藝術的內涵到它所呈現出的況味,無不應是具有悲劇性質的。”
憂郁氣質給路文彬的作品投射了濃厚的悲劇韻味,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同時代許多作家無法企及的高度;但憂郁氣質也給路文彬的人生帶來了痛苦,侵蝕了他的健康和幸福。不過,古往今來,哪一位偉大的作家,不是像荊棘鳥那樣刺破自己的喉嚨后才能唱出動人的悲歌呢?
路文彬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側重寫理想,一類側重寫現實。《流螢》和《天香》側重寫理想世界,《你好,教授》和《水晶》側重寫現實生活。不管是寫理想世界還是寫現實生活,路文彬的小說創(chuàng)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語言如行云流水,汩汩而出,一瀉千里,毫無阻塞。
這幾部作品之中,其中以《你好,教授》的語言最為汪洋恣肆。作家和編劇白樺如此評論道:“高校之畸變,家庭之危情,文人之良知,學人之氣節(jié),就這樣如懸河瀉水一般地呈現了出來,令人為之震驚,引人為之深思。……一部學者小說,寫得如此讓人蕩氣回腸,欲罷不能,又讓人振聾發(fā)聵,反躬自省,著實叫人意外驚喜,因而值得格外關注?!卑讟宓脑u論著實到位,“懸河泄水”一詞,準確、生動而形象地概括出了《你好,教授》的語言風格。路文彬寫這部作品的時候,其充沛的激情、流暢的語言確實如懸河泄水,感覺是激情驅遣著筆在走,而不是用筆來表達情感和思想。即使如此,也沒有發(fā)現小說的表達存在詞不達意和有瑕疵的地方,可見作者筆力的扎實和語言的純熟。
路文彬極為注重對小說語言的錘煉,他在《小說關鍵詞新解》中強調:“敘事首先要求的是小說家的語言功底,只有在確保能夠準確、流暢地使用母語的前提下,敘事才可能被真正談及。”路文彬由于長年堅持不懈的閱讀和寫作,能做到準確、流暢地使用母語來表達思想、抒發(fā)情感、塑造人物、營造故事。
《你好,教授》里的幾乎任何一段文字都很流暢,筆者隨意摘錄一段:“清高是戈德遠在這個時代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存在意義,正是由于清高,他才深刻認識到了廣大中國知識分子那令人痛心的差距。戈德遠清高著,所以戈德遠孤獨著;戈德遠孤獨著,所以戈德遠思考著。清高證明的是他戈德遠獨處的能力,如果一個人連獨處的能力都沒有,又怎么會有能力去思考?可是你放眼去瞧瞧吧,現在還有哪個中國知識分子懂得同自己相處的重要?他們甚至都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為了名和利,他們使出渾身解數要把自己塞進某個圈子,想方設法要讓自己不掉隊。中國知識分子現在最怕的就是落單,落單不是說明你缺乏社交能力,就是說明你人緣太差,而沒有人脈,你還能在中國辦成什么事情?戈德遠承認,這確實是中國社會的一種可悲現實。有時候,他也不得不為此作出部分妥協(xié),但他把這種妥協(xié)看成是自己為堅持清高被迫付出的必要性代價。堅持?說維持應該更準確些吧。置身于這樣一個四面楚歌而又無依無靠的境地,堅持談何容易啊?戈德遠幾度想就這個問題寫它幾篇豆腐塊,可是眼下他連這點自由都被剝奪了。這不就是他為維持清高生生付出的代價嗎?想到這里,戈德遠的心情忽然又暗淡下來,他的情緒總是亢奮不了幾分鐘的。”
這么一段文字,把大學教授戈德遠的清高脫俗、孤獨堅守同時又不乏悲憤無奈和憤世嫉俗的想法一股腦兒地傾瀉了出來。既有陳述句,又有反問句;既有排比句,又有比喻句;上下句過渡自然,前后句的銜接簡直天衣無縫。整段文字既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又如彩云追月,前后相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遣詞造句之巧、修辭表達之工、文字運用之強!
有人曾經如此形容茅盾和巴金的語言,說茅盾的語言像流水中有石子,磕磕絆絆,不太順暢;巴金的語言則如流水,滔滔汩汩,中間沒有任何阻隔。毫無疑問,路文彬的語言風格跟巴金的非常相像,如懸河泄水,汩汩而出;如大河奔流,一瀉千里,給人以酣暢淋漓的審美快感。正如蘇軾《文說》對自己語言的評價:“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毫無疑問,路文彬的語言也具有如此的魅力。
路文彬的長篇小說傾向于對愛情、死亡、幸福、苦難、命運等倫理問題的探討,這種對倫理學的關注使他的作品具有許多同時代作家難以企及的高度。陸游有一句名詩:“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睂懶≌f也是一樣,如果你想寫出具有高度和深度的能流傳后世的作品,那就必須具備小說以外其他學科的知識?!叭绻銢]有一定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等學科知識,那你的文學研究前景必將是危險的。很有可能,你呈示的不是文學的真理,而是文學的謬誤。同理,你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不可能達到經典的高度?!?/p>
路文彬正是這樣一位涉足多學科的雜學家,他對文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都有研究,尤其是對文學倫理學情有獨鐘,他曾撰寫過兩部關于文學倫理學的著作——《中西文學倫理之辯》和《視覺時代的聽覺細雨——20世紀中國文學倫理問題的研究》。在這兩部書中,他對人生的意義、價值、幸福、死亡等終極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眾所周知,從古至今困惑人類的兩大最重要問題就是性愛的苦悶和對死亡的恐懼。路文彬的長篇小說正是從這兩個角度切入,然后蔓延到對痛苦、幸福、命運等倫理問題的探討,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再加上他高超的塑造人物的能力、獨特的悲劇氛圍的營造以及嫻熟的語言表達技巧等,他的作品在將來的文學史上必將占據重要的位置。
注釋:
①路文彬:《流螢》,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30頁。以下《流螢》引文均引自該版本,不再另注。
②路文彬:《天香》,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前言。以下《天香》引文均引自該版本,不再另注。
③路文彬:《你好,教授》,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安徽出版?010年版,第40頁。以下《你好,教授》引文均引自該版本,不再另注。
④埃里?!じヂ迥分?,李穆等譯:《占有還是存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02頁。
⑤埃里希·弗洛姆著,李穆等譯:《占有還是存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68頁。
⑥埃里?!じヂ迥分?,李穆等譯:《占有還是存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33頁。
⑦路文彬:《親愛的,我想你——關于愛情的30堂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88頁。
⑧叔本華:《叔本華說欲望與幸?!罚A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97頁。
⑨段德智:《死亡哲學》,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84頁。
⑩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