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川 張福平
(賓縣史志檔案館 黑龍江 賓縣 150400)
賓縣地域歷史悠久,夏周時期為肅慎故地,此后歷朝均有歸屬。1880 年,清廷設治賓州廳(廳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地級市的行政設置),廳城設在賓州,賓縣地域屬于賓州廳之組成部分。1892 年升為賓州直隸廳,1909 年改稱賓州府,1913 年撤銷府制,府屬部分地域始稱賓縣。
自賓州廳設治后,升為賓州府,再后降為賓縣以來至今,歷經(jīng)清代、民國、東北淪陷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歷史階段。這四個歷史階段均撰修府、縣志,全面的記載了本縣(府)的政治、經(jīng)濟、人文、地理、軍事等事項,比較系統(tǒng)地傳播了一百余年的歷史與文化。賓縣設治前就有修志的歷史存在,所以說,考證賓縣的修志歷史時,“前探”還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筆者就賓縣設治前后的修志史的考證情況略加陳述,以饗讀者。
1892 年,李澍恩到賓州直隸廳視事后,在《推行賓州要政條陳》中提出:“調查宜實行”“年鑒宜編纂”。并派人籌辦。調署吉林府后,整理與編纂《賓州府政書》1 卷,分寫真、繪圖、公牘輯要、風土調查、統(tǒng)計年報四個部分,60 余萬字?!顿e州府政書》編竣呈送農(nóng)工商部和東三省總督,備受嘉許。內(nèi)閣大學士那桐、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江蘇巡撫程德全、吉林巡撫陳昭常、吉林民政司鄧邦述、吉林提法司吳燾、長沙曹廣禎等為《賓州府政書》題書。1910 年末,李澍恩自費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刷,全國發(fā)行。1982 年,賓縣史志辦公室成立后,針對《賓州府政書》已發(fā)行數(shù)十年,在縣內(nèi)幾乎絕跡的實際,從外地按原版影印,并以此為藍本,于1984 年重新??狈?。將原版豎排、無標點,改為橫排、斷句、加標點,通用簡化字,這樣,改版后的《賓州府政書》既保持了原貌,又突出了新的風格。印刷1000冊,全國發(fā)行。
1923 年,宋云桐任賓縣知事時,經(jīng)常出巡剿匪,為了掌握與了解全境地勢、山水、經(jīng)濟、人文等詳情,召集士紳倡議纂修縣志,經(jīng)呈請吉林省行政公署,同意成立賓縣縣志局,任奉祀官劉春蕙為局長,負責編修縣志。聘請歲賢生朱衣點為總纂,鄭蕙馨、王克泰為編輯,黃仁秋為文牘,朱履謙等28 人為采訪。1925 年,宋云桐離任,張書翰繼任,催辦縣志編纂工作。1927 年10 月, 趙汝蝶繼任縣知事,組織縣志稿討論、審查。1929 年,縣長德壽對《賓縣縣志》終審定稿,交付印刷。《賓縣縣志》分元、亨、利、貞4 卷,合25 萬字,正式發(fā)行后,流行縣內(nèi)外。針對此志書縣內(nèi)幾乎失傳的實際,2008 年,縣地方志辦公室對室存的皆從外地收入的兩本《賓縣縣志》(一本為影印本,一本為刻印本)進行了重新編排與校對,印刷后發(fā)行縣內(nèi)外。
1936 年,偽賓縣公署總務科編著《賓縣概況》1冊,計25 章,79 節(jié),7.5 萬字,由哈爾濱市運澤洋行印刷部印刷,賓縣公署發(fā)行。1942 年, 偽賓縣公署審議室編著《賓縣縣政概況》1 冊,日文版,5 萬余字,由哈爾濱興亞洋行印刷部印刷,內(nèi)部發(fā)行。
1945 年底,賓縣國民黨黨部擬就《賓縣概況》手抄稿,約2000 余字,送交國民黨松江省黨部,在組織地下建軍時得到應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兩次組織修志。一次是1959 年,中共賓縣委、縣人委決定編修縣志,由縣委辦公室組織各部門編寫。經(jīng)1 個月時間,各部門提供資科22 萬字,分概況、福利、政法、農(nóng)林、工交、財貿(mào)、文衛(wèi)七部分,形成稿件,裝訂成冊。之后,縣人委辦公室編著《賓縣概況介紹》,約4 萬字,手刻油印100 冊,供機關內(nèi)部使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全面而系統(tǒng)地提供史料,縣檔案館館長張德潤執(zhí)筆編纂《賓縣概況》,1.4 萬字,打印100 冊,供機關、事企業(yè)單位內(nèi)部使用。
1981 年,按照上級的統(tǒng)一部署,中共賓縣委決定編修新縣志,以縣委副書記為首成立賓縣編修史志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并制定《賓縣志》編纂方案。1982 年,抽調人員,開始收集資料。在全國及省、市、縣形成以黨委領導,政府修志的新格局之后,賓縣五任縣長先后擔任賓縣志編纂委員會主任,常務副縣長白振清、何甫聲、李松林等先后擔任賓縣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h委辦公室主任孟德祥,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關鳳石、張俊祥先后兼任縣志辦公室主任,張德潤為副主任,主持工作。1983 年,明確徐劍影、張德潤為縣志主編,劉棣華、孫祥臨、吳亞光、黃永慶、楊文成、郝文忠、孟憲字為縣志編輯。1988 年,縣委決定縣政府巡視員高翥具體負責縣志工作和對縣志稿的審查??h志辦公室針對賓縣“九三”前無資料,解放戰(zhàn)爭時期資科較少,新中國建國初期資料不全的三個階段的不同特點,多次組織外出,共收集1500 余萬字資料。同時,組織縣直各部門編寫部門專業(yè)資料。1986 年開始試寫縣志初稿,1988 年開始對《賓縣志》稿進行總纂,1989 年縣志合成,約計130 萬字。經(jīng)最后終審、修改、定稿,形成送審稿,于1990 年初,送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和松花江地區(qū)地方志辦公室審批。
1989 年11 月10 日,賓縣編制委員會決定,將賓縣編修史志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改為賓縣地方志辦公室,為常設機構,事業(yè)單位,是縣政府的職能機構,張德潤為專職副主任,編制3 人。1990 年,與縣統(tǒng)計局合作編寫了《賓縣光輝四十年》一書。1990 年4 月, 經(jīng)省、地審稿后,調整了縣志稿的少部分結構,改寫了黨務、人物等篇,充實了縣委工作紀略、政府施政、縣人大監(jiān)督、縣政協(xié)協(xié)商等內(nèi)容,使《賓縣志》政治質量有所提高,內(nèi)容趨于豐富和完善。同時,增加了信訪、僑務、外事、選舉、姓氏和部分名人傳略的內(nèi)容?!顿e縣志》 篇幅增到150 余萬字。1990 年,完成《松花江地區(qū)志》撰寫之賓縣內(nèi)容的供稿任務。1991 年,經(jīng)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終審。交付印刷。1992 年,完成29 萬字的《賓縣年鑒》(1991—1992 年)的編寫任務。1993 年,完成了13 萬字的《賓縣剿匪斗爭》編寫工作。1994年為《中華地方志大全》《中國紀念場所大詞典》《黑龍江人物》等提供10 萬字的編寫材料。
1995 年10 月,縣志辦副主任張德潤退出一線崗位,肖鳳山為縣志辦專職副主任,縣檔案局局長武祥富兼任第一副主任。1996 年8 月,縣里機構改革,賓縣地方志辦公室并入縣檔案局。1998 年,完成了《賓縣“五山”資源簡介》的編寫。
1999 年,按照國家和省里的部署,賓縣啟動了《賓縣志》(1986—2005 年)的編修工作。1999 年以后,為了開展好賓縣的續(xù)志工作,縣里曾幾次調整了賓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員,幾任縣委書記先后任委員會的名譽主任,幾任縣長先后任委員會主任,幾任縣委常務副書記、縣政府常務副縣長均先后任副主任,縣志辦主任由縣政府辦幾位主任先后兼任。
1999 年4 月19 日,賓縣召開續(xù)修《賓縣志》啟動大會,時值縣檔案局局長馬連祥兼任縣志辦第一副主任、肖鳳山任專職副主任,全縣續(xù)修志工作正式啟動,搭建了《賓縣志》編輯部,明確張德潤為執(zhí)行副主編。各個系統(tǒng)及鄉(xiāng)鎮(zhèn)的修志工作積極響應縣里的號召,成立了行業(yè)志、部門志的領導組織和編寫班子。2000 年1 月,馬連祥調離縣檔案局后,杜寶祥任檔案局局長兼任縣志辦第一副主任。2003年,陸雅芬任縣檔案局局長兼任縣志辦第一副主任,喬光明任縣志辦專職副主任,肖鳳山退出一線工作崗位。
2006 年,賓縣編制委員會發(fā)文,縣志辦從縣檔案局整建制劃出,事業(yè)機構,隸屬于縣政府辦,為縣政府常務副縣長直接領導的單位。2019 年3 月,根據(jù)全省機構改革的統(tǒng)一部署,賓縣檔案館、賓縣地方志辦公室、中共賓縣黨史研究室機構整合組建,成立賓縣史志檔案館。館長范曉萍,副館長李繼偉組織編寫人員進行《賓縣志》(1986—2005 年)的補充、修改等工作,為出版做好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