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這個詞乍一聽感覺很熟悉。生活中有許多人號稱自己精通陰陽五行,他們總是表現得特別神秘。那么在古代中國,是不是真有一個行當叫陰陽家?陰陽五行真有那么神秘嗎?
在《史記》的“論六家要旨”中,陰陽家被列為六家之首,可見陰陽家在當時的重要地位。陰陽和五行在早期各自為說,陰陽歸陰陽,五行歸五行。陰陽的概念最早見于《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于《尚書》,但這兩種觀念的產生則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了戰(zhàn)國時代,陰陽和五行逐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由于這一派的思想以陰陽五行為基礎,所以漢代在總結先秦學術源流時便將其稱為“陰陽家”,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按照 《漢書·藝文志》的記述,陰陽家擅長星象歷法之類的知識?!端囄闹尽分姓f陰陽家的缺點是“舍人事而任鬼神”,這與儒家“盡人事而遠鬼神”剛好相反。顯然,在春秋戰(zhàn)國的亂世中,依賴于不可知的力量是人之常情。因此,陰陽家很受諸侯的歡迎。陰陽家鄒衍周游列國,梁惠王一聽鄒衍要來,激動不已,親自到郊外迎接;燕昭王更把鄒衍視為老師,要老師上座,簡直像小粉絲遇到了大明星。據很多書籍記載,鄒衍出游的時候,各國諸侯要見他,都要采取預約的方式,而鄒衍還不見得能排出時間來。
陰陽家為何如此被統治者需要呢?因為他們所擅長的都是當時非常熱門的專業(yè)。他們擅長的領域主要有3個:第一,與天有關的方術,如天文歷算、占星望氣、式法選擇、龜卜筮占、風角五音。他們以古人對天象的知識為基礎,推測宇宙變化并衍生出種種避兇趨吉的方法,也就是通過觀察天象,告訴統治者如何躲避災禍,如何選擇好日子。第二,與地有關的方術,如形法,主要是考慮如何建宅子和修墓。第三,與人有關的方術,包括占夢、招魂、厭劾、服食、房中、導引等。在鉆研這些問題的時候,陰陽和五行概念被確立起來,成為中國人解釋宇宙的基本理論。
確切地說,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基本結構,只是有一批人據此發(fā)展出一套宇宙與人事相關的“五德終始說”,因而被許多人追捧。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類人被列入陰陽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鄒衍。據現有的史料,鄒衍的主要理論是“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所謂“大九州說”,就是認為天下由獨立的9個州構成,而每個獨立的州又分為9州,中國只是天下的1/81,叫作赤縣神州。這當然不是像哥倫布那樣基于環(huán)球航行的地理發(fā)現,而是推理和幻想的結果。
所謂“五德終始說”,就是用陰陽五行的運營來推演人世治亂的變化規(guī)律,這對處于危機時期的諸侯來說特別具有吸引力。從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被后世認為是一種歷史朝代新舊更替的方法。而陰陽家的知識更被秦始皇等人用來尋找長生之術,尋找與神仙鬼怪對話的渠道?!秴问洗呵铩分杏幸欢晤H能反映陰陽家思想的記錄,秦以前王朝更替的歷史,被描述成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和土勝水這樣的五德終始的連環(huán)。對應到具體的朝代便是尚土德的黃帝被尚木德的夏朝取代,尚金德的商朝又取代了尚木德的夏朝,而取代商朝的周朝則是尚火德。由此可以推論,接下來便是尚水德的朝代,并進入下一個循環(huán)。
規(guī)律出現以后,人們的主要任務便是尋找征兆,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但是,具體到現實中,就會產生困難。比如秦朝統一中國以后,很多人考慮秦朝是否算是順應水德,因為秦朝國祚很短,只有十幾年,所以漢朝建立后,人們認為漢朝才是順應了水德,取代周朝成為一個新的王朝。
按照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分析,陰陽家發(fā)展“五德終始說”背后的動機仍然是希望通過興亡的經驗總結,使統治者有所忌憚。尚德似乎是陰陽家的目標,因此也有人將陰陽家的學說歸入儒家,只有重視德行,才能順應五德終始的規(guī)律而順利取得統治地位。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認為陰陽家是古代貴族,他們所提供的是一套歷史哲學,后來政治崩壞,這些專家流落到民間,靠賣其技藝為生,成了方士。這其實還是“諸子出于王官”說法的具體化。
陰陽家的思想也體現在早期的中醫(yī)作品中,比如在《黃帝內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講到要順應四時之序的作品。這些作品其實就是告誡人們,要把自己的行為和自然界的氣候以及早、中、晚的變化結合起來。比如《素問》中說:在陰陽的體系里,春季和夏季被認為是陽氣上升的時期,所以我們要養(yǎng)陽;而秋季和冬季是陰氣升騰的時候,所以要養(yǎng)陰。這是對事物規(guī)律的遵循,如果違背,則“伐其本,壞其真”,身體就會很壞?!肮赎庩査臅r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敝嗅t(yī)里所講的“得道”,并不是得道升天的意思,而指的是如何躲避災難,如何避免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說,陰陽家同時也是醫(yī)學家。
陰陽家的有些思想看上去特別牽強,這體現了早期中國對宇宙探索的一種局限。但是到現在為止,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也沒有太多突破。比如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宇宙發(fā)展的規(guī)律,至今還停留在猜測的階段。從這一方面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古代陰陽家的勇氣。
(摘自岳麓書社《中國通史大師課1》 ?作者:許宏等 ? 本文作者:干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