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娟
摘 要:一般來說,群文閱讀就是引領學生就某一個主題進行群文的類比閱讀,主題即“核心點”,舉了朱自清的例子,就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通過其文風變化來窺探其自身的成長以及社會的變遷。另外,通過魯迅作品中的人物之“死”來探討“核心點”的另一種形式,即就同一時期的一類文章中存在的共同細節(jié)作為切入點,進行深層挖掘。
關鍵詞:語文;群文閱讀;深度
隨著“群文閱讀”教學的興起,“群文閱讀”也成為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一種新的形勢。群文閱讀就是引領學生就某一個主題進行群文的類比閱讀,即尋找群文閱讀的“核心點”,除此之外,也可以就某一作者的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通過其文風變化來窺探其自身的成長以及社會的變遷。
一、從同一作者的文風變化中窺探個人的成長
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綠》這幾篇入選教材文章都有很強的文學性,從課后“背誦全文”或者“背誦××段落”可見其文筆之力。而朱先生自身作為一個國文老師,“用于在語文方面作種種實驗”,他也曾稱自己的寫作文風為“用筆如舌”,即讓自己的文章語言“既能悅目,又可賞心,兼耳底、心底音樂而有之”,我們也常常在課堂上抓住作品文本,讀之誦之,感受其精妙。提到朱自清的文章,我們立刻稱贊“美美美”,但是朱自清的文章都是這樣嗎?其實不然。
這種疑問是從八年級的《背影》開始的。《背影》的語言,和朱自清前期的文章相比,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那就是文章最關鍵的地方所用的語言和手法,并不像《春》《綠》那樣,用那么多華麗的排比和比喻,或者是很復雜的詩意的技巧。比如:光和影的旋律,像小提琴上演奏出的名曲,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或者: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著清脆的歌喉。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
這段引起作者感情轉(zhuǎn)折的部分,語言描寫極為樸素,并未作感情上的渲染,相反,寫得有節(jié)制,很從容,基本上就是白描的手法。但是就是父親這些“笨拙”的動作,卻讓作者和讀者都為之感動,這從美學理論上說,就是情感超越了實用理性。
就拿朱自清為例,朱自清早期常用的抒情和渲染的方法,其實是文章比較稚嫩的痕跡,當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朱先生希望通過自己的文章為學生提供寫作的范例,所以“比較用力”。到了后期,朱先生的文風一洗鉛華,回歸樸素,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向更高、更成熟的藝術(shù)高度挺進。
二、將群文中的同一“細節(jié)”大做文章,收獲意外之喜
一次在閱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時,有一個同學開玩笑說“魯迅這個人很厲害,我讀了他好幾篇,書里的人都被他寫死了”。當時有幾個同學還在一旁捂著嘴“噗嗤嗤”的笑。我聽了先是一愣,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真是“大不敬”,但接著一想,說得真沒錯啊,魯迅就是很厲害,而且很擅長寫人的“死”,因為他筆下的就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妨來一場主題為“魯迅筆下的‘死”的群文閱讀與探索吧!學生一聽,興趣倍增,我們從《朝花夕拾》《吶喊》《彷徨》等開始入手,對一些經(jīng)典的篇目進行閱讀。閱讀時候圍繞兩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這個人是怎么死的?”“因為什么死的?”
在《祝?!分?,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呢?有同學找到了文中的內(nèi)容:進來沖茶的茶房說“還不是窮死的”??雌饋砗孟癫粺o道理,她畢竟是當了乞丐,凍餓而死的??墒怯型瑢W覺得這個答案實在太淺顯,提出質(zhì)疑“她那么能干,為什么去當乞丐?”最終一個女同學起來說了一句看起來有點不太著邊際的話“因為她是個寡婦,她怎么做都是錯的”。這句話一出,大家開始陷入沉思——祥林嫂都干過什么呢?為什么她做得都是錯的呢?
漸漸地,學生讀出了其中的矛盾——在祥林嫂剛剛死了第一任丈夫的時候,她想守節(jié),但是她的婆婆想把她賣了,讓她去當別人的老婆;后來改嫁,第二任丈夫又死了,之后柳嫂明知道她是被迫改嫁的,還是諷刺她:“我問你:你那時怎么后來竟依了呢?”從此祥林嫂在自己的內(nèi)心為自己烙上了“世間恥辱”的烙印;祥林嫂在柳嫂處得知自己將來死后是要被“一劈為二”的下地獄,花了自己大約兩年的工資去“捐門檻”贖罪,以為自己終于可以抬頭做個正常人的時候,魯四奶奶不用她再端福禮,精神被徹底擊垮。就因為祥林嫂是一個“寡婦”,她便背負著永遠無法贖過的罪惡,她在精神上也已經(jīng)被其他人孤立到無法活下去的地步。歸結(jié)為一句話——她是被封建禮教“吃掉了”。
后來,我們又總結(jié)出了其他的人物“死”的原因,不僅僅如此,我們還進行了對比,看看魯迅先生是如何刻畫在“同一時空”里的“苦命人”的不同死亡?!栋正傳》里阿Q的死亡是悲劇性的,但是魯迅先生卻以喜劇的方法進行處理。在《孤獨者》中,魏連殳的死亡,是含著冷笑的冷峻的死亡,那是反抗勢力最終勝利的死,主人公的哭,是掙扎著像受傷的狼的長嚎,慘傷里夾雜憤怒和悲哀。《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死亡,既不是悲劇的,又不是喜劇的,而是“空白式”的死亡,既沒有抒情,又沒有反諷,更沒有對各個方面的揭露。而魯迅也認為自己這種“不慌不忙”的處理,反而是自己所追求的“大家的作風”。而這一點,跟上面所提到的朱自清后期的作品洗盡鉛華,追求淡泊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
[1]張莉蘋.群文閱讀,讓課堂教學更高效[J].小學教學參考,877(28):52.
[2]何小燕.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教育,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