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鈴迪
摘 要:中韓兩國語言的互譯過程中,因語言基礎和文化的差異,現(xiàn)在在韓國使用的漢字詞從某種程度來看可能會產生誤譯。本文主要針對中國的韓語學習者在韓漢翻譯時出現(xiàn)的誤譯情況進行分類總結,分析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原因。旨在提出漢字詞的翻譯方法與技巧,以減少漢字詞誤譯,促進漢字詞研究,增進兩國語言間的了解,從而使中韓交流可以順利進行。
關鍵詞:中韓互譯;漢字詞;誤譯
1. 漢字詞的來源
1.1從漢語借用的漢字詞
韓國最早引進中國文化和漢字始于中國戰(zhàn)國時期(B.C 403~256)青銅文化。但此時,只局限于韓民族對漢字這一新文字的有形意識,尚未對漢字進行實際上的使用。此時被看作漢字與漢文使用的萌芽期。
由于對漢字首次傳入韓半島的時間沒有準確記錄,所以只能停留在推測階段。在流傳至今的中國正史中,從司馬懿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等主要史書和其他相關資料來看,漢字的傳入至少可以推測為漢代以后。
1.2從日本引入的漢字詞
日語中漢字詞大幅增加是從19世紀后期開始的。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積極吸收西方文明,大量使用翻譯西方語言的詞匯(江新港1995:28)。20世紀初,這種漢字詞在開化的同時,直接采納韓國詞匯。這些詞匯已由中國西方傳教士進行翻譯并使用收錄在《韓英·英韓辭書》。不僅如此,中國經典名作中的詞匯被具有漢學素養(yǎng)的日本知識階層賦予新的意義,將它們寫成新翻譯語。這些詞匯不僅局限于某個特定領域,而且對整個韓國語詞匯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3韓國人獨創(chuàng)的漢字詞
長時間使用漢字作書面語的過程中,韓民族不僅輸入中國和日本的漢字詞,而且以其深厚的漢字素養(yǎng)為基礎,創(chuàng)制了韓國固有的漢字詞。這些詞中,有以中國漢字組成的,也有由韓國創(chuàng)造的特殊漢字組成的,都用韓國讀音讀。這些詞雖然是韓國創(chuàng)造,但是從用漢字構成這一點上來看,也可以說是漢字詞的一種。
從1876年的“甲午更張”到1910年的“韓日合邦”期間,是朝鮮半島從傳統(tǒng)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思想政治都相對開明,主張政府管理、自由經濟原則、商人之道與通商富國。因此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非?;钴S,對許多新鮮事物的發(fā)現(xiàn)就需要新詞來概括,因此新詞應運而生。韓國人憑借其聰明才智,仿造漢語詞匯的構詞方法,創(chuàng)造出很多韓國式的漢字詞,我們稱其為固有漢字詞,多以人名地名居多,但也不乏生活用語、科技用語等其他方面的詞匯。這些漢字詞有其顯著的特點,即由于漢語是表意文字,在造詞方面有著極強的能產性,它可以通過任意規(guī)則進行組合,進而適應一種新語言的語言特性。由表意文字構造的新詞,都帶有其構詞要素—字本身的意義,因此這樣的漢字詞可以根據(jù)其字形判斷出它的大概意義。這一“造詞運動”,在朝鮮半島“開化期”尤為盛行。
2. 中韓互譯中出現(xiàn)的誤譯現(xiàn)象
2.1對語言習慣了解不透徹導致的誤譯
例1:到隋代的彥琮又傾向于直譯(“寧樸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最后到唐朝時期的玄奘創(chuàng)出的“新譯”(“既須求真,又須喻俗”),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初步基礎。
譯文將隋代按照漢字詞直譯的方法翻譯為,然而韓國語中并沒有這種說法。在進行一些文本的翻譯時,和這個國家所具有的獨特的歷史、經濟、社會、文化現(xiàn)象等相關的單詞時有出現(xiàn),此時為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單詞的意思,譯員需要在單詞后添加必要的說明,即譯注,通過譯注讀者可以輕松準確地理解單詞的意義。例如中文中經常出現(xiàn)的詞匯“小康社會”在韓國語中的讀音為“”,如果僅這樣進行翻譯,韓國人完全不理解其意思,如果在其后添加“小康社會”或者在不妨礙文章整體脈絡的前提下將其意思進行簡單解釋,對于讀者正確理解文章的意思來說是必要的。在這里,翻譯為(隋代)更符合韓國人的語言習慣。
譯文:一切都好像剛睡醒一樣,欣欣然地睜開了眼睛。
在上面句子中,如果把漢字詞“”直譯為“森羅萬象”,則不符合漢語的規(guī)范,所以可以把它概括地翻譯為“一切”。
例3:中國古代很講究風水一說。
譯文:學習要講究方法, 不要盲目蠻干。
在翻譯時,應注意譯文是否符合語言習慣,講究在中文中指重視、講求、研究的意思,因此譯為韓語時應采取其在源語中的意思,因此翻譯為,更符合韓國語的語言習慣,使譯文跳脫出生硬的牢籠,更加流暢自然。
由于漢字詞誤譯情況是韓漢翻譯中的常見問題,因此在翻譯時應注意考慮兩國人的語言習慣,在符合兩國人語言習慣的基礎上進行兩種語言的互譯。與此同時,還應反復前后閱讀文章,充分理解全文內容后,才能做到準確地翻譯全文。不僅如此,還應借助韓漢字典,查出漢字詞所有的意思,根據(jù)上下文意思選擇最準確的翻譯意思。
2.2因單純直譯引發(fā)的誤譯
例1:但是,他們不精通西文,或由外國人口譯,他們筆述;或西士筆譯,他們潤色;或共事合作,因此沒有給后人留下有關翻譯的理論著作。
譯文將原文中的西士直譯為,在韓語中的意思有1.敘事、記敘、紀實;2.代筆人、代書人、書記員。因此這樣的譯文韓國人很難看懂,很容易引起歧義。在這里,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看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的含義等同于的,因此譯為更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
想要避免這種漢字詞錯誤翻譯的現(xiàn)象,首先必須全面正確的掌握漢字的意思。而且為了能迅速發(fā)現(xiàn)文章錯誤翻譯后出現(xiàn)的語義矛盾現(xiàn)象,漢語水平也需要進一步提高。由于韓國語漢字詞的轉義現(xiàn)象也非常重要,因此要注意平時翻譯經驗的積累。
例2:。
譯文:他因為生病不能來了。
在本句中,如果只根據(jù)漢字詞“”的字面進行直譯為“病故”,就會造成錯譯。因為漢字詞“”在韓國語中是“因為生病”的意思。所以,不能只根據(jù)漢字詞的字面進行翻譯。
例3:中國翻譯流派從長期的文與質的對立,此消彼長,而走向“圓滿調和”、“允執(zhí)其中”,這是幾代人在翻譯中苦心經營的結果。
譯文將“文與質的對立”翻譯為,沒有添加譯注或進行解釋,讀者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應對此進行處理,將“文與質的對立”翻譯為,不僅進行了解釋,還添加了在此過程中,更符合韓語的語言習慣,使譯文更加流暢自然。
2.3沒有正確理解漢字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而引發(fā)的誤譯
例1:她向警察具體交代了這個事件的始末。
他如實交代了自己的問題。
醫(yī)生一再交代我要按時服藥。
你把這個箱子交代給李老師。
上面提出的例子是以漢字詞為例對因語境理解不當引發(fā)的誤譯進行的說明??梢钥闯?,韓國漢字中的是指相互交替的人或事,在漢語中意為“換班;向他人說明自己的意圖;叮囑,囑咐;交給,轉交,遞給”。因此在中韓互譯時,不考慮語境,僅單純進行翻譯,很容易造成誤譯。
例2:她很想念故鄉(xiāng)。
想念家鄉(xiāng)的媽媽。
上述例子是以漢字詞為例對因語境理解不當引發(fā)的誤譯進行的說明??梢钥闯觯n國漢字中的是指心中產生的想法,在漢語中意為“想念”。這也是中韓互譯時不考慮語境造成的誤譯。
例3:他的作品質量很高。
高質量的藝術作品。
上述例子是以漢字詞為例對因語境理解不當引發(fā)的誤譯進行的說明??梢钥闯觯n國漢字中的是指物理學中物體所固有的力學基本量,在漢語中還意為“作品的品質,工作的優(yōu)劣水準”。
在兩種語言進行互譯時,要考慮到不同語境下的同一個詞匯可能有不同含義,結合語境進行翻譯。不可能單純只局限于單個詞的翻譯或者僅憑字面意思進行直譯,這樣的翻譯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也不可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漢字詞在特定的句子中或文章中的真正意思,真正優(yōu)秀且成熟的翻譯應當體現(xiàn)在實際的語言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張敏、樸光海、金宣希.韓中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韓國語中的漢字詞研究 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樸雅映(韓國).
[3]韓國語漢字詞探析 王秀偉 (遼東學院 韓朝經濟與文化學院,大連 遼寧).
[4]韓國語漢字詞的演變與特點及翻譯-李忠輝.
[5]黃貞姬《韓國語中的漢字詞研究綜述》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2007.
[6]全香蘭《漢韓同形詞偏誤分析》,漢語學習,2004.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山東 煙臺 26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