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峰 張發(fā)亮
內(nèi)容摘要:《四洲志》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1840年組織譯員編譯而成的介紹世界史地的百科全書。其底本為英人慕瑞(Hugh Murray)于1834年所著An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的1837年版?!端闹拗尽纷g竟以來,學(xué)界在其底本的考證、翻譯的目的和意義、新詞的譯介、翻譯規(guī)范的制約等方面提出了頗有見地的觀點,但是部分觀點仍待商榷,而且缺乏把譯者、文本和社會三方面因素結(jié)合起來進行宏觀和微觀的整合研究。文章以社會翻譯學(xué)基本概念場域、慣習(xí)、資本及其相互關(guān)系為分析工具,剖析《四洲志》的翻譯場域、譯者慣習(xí)及譯者資本,探究三因素對《四洲志》翻譯選材、翻譯策略、翻譯文本形態(tài)的影響。認(rèn)為《四洲志》翻譯場域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翻譯選材和策略,譯者慣習(xí)從五個方面促成其翻譯文本的變形。
關(guān)鍵詞:《四洲志》;林則徐;場域;慣習(xí);資本
基金項目:本文為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科研資助重點項目“基于語料庫的晚清(1832-1911)政治經(jīng)濟學(xué)術(shù)語研究”基金資助(20XWA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曉峰,博士,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外國語言文學(xué)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xué)、文學(xué)翻譯、英語語言文化、翻譯史。張發(fā)亮,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英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Abstract: Sizhou Chronicle is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and geography translated by the team of Lin Zexu, the first person in modern China “opening his eyes to see the world” in 1840. Its source text is An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1837) by Hugh Murray in 1834. Since the rendition of Sizhou Chronicle,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some insightful views on its source text,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new terms,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ranslation norms. However, some views remain to be desired, and there is a lack of macro and micro integration research of translators, texts and social factors.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s of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such as field, habitus, capital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ranslation field, translators habitus and translators capitals of Sizhou Chronicle,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hree factors on the sele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form of the target text. 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translation field of Sizhou Chronicle determines the selection of its source text and strategies for its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ors habitus contributes to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five aspects.
Key words: Sizhou Chronicle; Lin Zexu; Field; Habitus; Capital
Authors: Liu Xiaofeng is Ph. D.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at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Center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 cover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edagogy, literary translation, English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history. E-mail: liuxiaofeng@bfsu.edu.cn. Zhang Faliang is postgraduate at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 focuses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E-mail: shinyyzhang@163.com
一、引言
1972年,霍姆斯對“社會翻譯學(xué)”提出了初步構(gòu)想(Holmes 1988),由此開創(chuàng)了翻譯研究的新紀(jì)元(王洪濤14)。 當(dāng)下學(xué)界對社會翻譯學(xué)研究已歷經(jīng)概念引介階段,如邢杰(2007),宏觀理論建構(gòu)階段,如王洪濤(2011),實際運用階段,如王洪濤、王海珠(2018)、黃勤、謝攀(2018),到現(xiàn)實性反思階段,如傅敬民(2018),以及研究展望階段,如武光軍(2019)。這些研究有力推動著我國社會翻譯學(xué)研究的發(fā)展。
林則徐編譯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較系統(tǒng)地介紹世界史地的譯作。國內(nèi)學(xué)者對其研究成果頗豐。然迄今為止,學(xué)界對其在社會翻譯學(xué)視角下的研究闕如。文章借助社會翻譯學(xué)核心概念——場域、慣習(xí)和資本及其三者關(guān)系剖析該三因素對《四洲志》譯介的影響,一方面強化社會翻譯學(xué)的應(yīng)用研究和理論價值,另一方面凸顯《四洲志》的歷史和學(xué)術(shù)價值。
二、《四洲志》研究現(xiàn)狀
《四洲志》是林則徐在1839年3月至1840年10月出任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期間組織譯員編譯而成。由魏源輯入《海國圖志》五十卷本(道光甲辰古微堂聚珍版),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在揚州刊行(大谷敏夫 58)。至今學(xué)界尚未發(fā)現(xiàn)《四洲志》原始版本(據(jù)言有1841年刊本,但是否有單行本目前學(xué)界尚不確定(陳煥文 7))。此后,《海國圖志》六十卷本和百卷本均照五十卷本收錄。五十多年后,王錫祺又將其輯入《小方壺輿地叢鈔》再補編第二十帙,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由上海著易堂印行(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 4773)。
An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由英人慕瑞(Hugh. Murray)所著,1834年由倫敦出版社在倫敦首次出版。后傳入美國,改名為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1837年起在美國出版之后多次再版,連續(xù)出版十多年(陳華 73)。學(xué)界對《四洲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對其底本問題的考證。有1834年,1836年,1837年和1838年四說,但目前學(xué)界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rèn)為是1837年版。二是關(guān)于翻譯目的的研究。陳華通過原、譯著的對比發(fā)現(xiàn),原著為適應(yīng)西方侵略者的需要,對我國領(lǐng)土制造了許多謬論,而林則徐為適應(yīng)晚清讀者,就我國當(dāng)時的領(lǐng)土事實對譯稿做了一系列精心修改(陳華 73)。瀟致治的研究認(rèn)為《四洲志》是林則徐帶著了解“夷情”,尋求抵抗英國侵略方策的目的組織譯員“編譯”而非單純的“翻譯”而成(瀟致治 52)。鐘少華通過對《四洲志》中音譯新詞的研究,認(rèn)為《四洲志》新詞語的使用進一步改善了中華文化素質(zhì)內(nèi)涵,其歷史功績可與玄奘等人翻譯的佛經(jīng),徐光啟等人翻譯的西書相媲美(鐘少華 228)。褚琳倩在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視角下揭示了預(yù)備規(guī)范、初始規(guī)范和操作規(guī)范是如何制約林則徐及其譯員翻譯活動的(褚琳倩 50)。
上述研究均有一定的啟迪和意義,然而,有關(guān)《四洲志》的翻譯事件仍有較大的研究空間。首先,學(xué)界至今未有對譯者林則徐及其領(lǐng)導(dǎo)的翻譯班子進行全面的考釋。而翻譯活動中譯者的身份,受教育背景及人生經(jīng)歷都會對譯文打上或深或淺的烙印。例如,林則徐翻譯班子的主譯梁進德生于閩南,其所音譯的地名和人名就帶有濃厚的閩南腔。其次,前人研究也未對翻譯活動的社會背景、贊助者、及其翻譯目的等進行全面考釋。而翻譯活動的社會大背景,贊助者,出版社等因素都會對翻譯活動及其成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再次,前人研究雖然對原、譯著文本進行了對比研究,但并不全面。因此,文章借用當(dāng)下社會翻譯學(xué)核心概念分析林則徐為首的譯者群,并挖掘文本變形的影響因素,以進一步深化該領(lǐng)域的研究。
三、晚清翻譯場域及《四洲志》譯者場域?qū)Α端闹拗尽返妆具x擇及其翻譯的影響
布迪厄?qū)鲇蚪忉尀槲恢弥g客觀關(guān)系的一個網(wǎng)絡(luò)或一個構(gòu)型( 布迪厄、康德華 134)。宮留記認(rèn)為,我們可以把場域理解為,處在不同位置的行動者在慣習(xí)的指引下依照各自擁有的資本進行斗爭的場所(宮留記 48),是一個廣泛宏觀的概念,但布迪厄并不喜歡脫離理論系統(tǒng)去界定概念,認(rèn)為科學(xué)只承認(rèn)法則構(gòu)成的系統(tǒng),在各種慣習(xí)構(gòu)成的系統(tǒng)中才能界定概念,所以他的場域概念是具有開放性特征的,只能在具體系統(tǒng)中獲得真正意涵(劉曉峰、馬會娟 57)。因此,本節(jié)結(jié)合具體的社會背景來分析晚清翻譯場域和《四洲志》譯者場域,進一步剖析這兩個主次場域的特點以及兩者的“動態(tài)關(guān)系”對《四洲志》翻譯選材和翻譯的影響。
(一)晚清翻譯場域考釋
19世紀(jì)初期,西方列強通過輸入鴉片加強了對中國的經(jīng)濟和文化侵略。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強勁入侵,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為了挽救封建統(tǒng)治的危機,維護國家民族的獨立,敢于打破“天朝”禁區(qū),放下“天朝大使”的架子,摒棄視西書為“異端邪說”和現(xiàn)代科技為“奇技淫巧”的陳腐觀念,開始“睜眼看世界”,組織譯員翻譯西書,向國人介紹“天朝上國”以外的世界。然而,晚清翻譯場域有兩個特征十分明顯:首先,由于清政府長期“閉關(guān)鎖國”,導(dǎo)致在晚清翻譯場域中奇缺真正精通雙語的合格譯員。其次,晚清翻譯場域中的行動者具有十分明顯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通過譯介西書向西方學(xué)習(xí)先進的技術(shù),尋求抵御英國侵略的方策,這是由時代的客觀趨勢所決定的。根據(jù)布氏社會學(xué)理論,分析場域必須與權(quán)力場域以及行動者在場域中所占據(jù)的位置的客觀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相結(jié)合,因為在場域中,占據(jù)位置的行動者或群體是資本的承載者,他們利用自身的成長軌跡、擁有資本的數(shù)量和結(jié)構(gòu)、在場域中所占的位置相互競爭,從而形成了各種力量關(guān)系。而在晚清翻譯場域中,高度集權(quán)的中央政府居于絕對的主導(dǎo)地位。
(二)《四洲志》譯者場域考釋
《四洲志》的譯者場域是由林則徐和他的翻譯班子所組成(有姓名可考者四人:梁進德、袁德輝、亞孟、亞林)。在譯者場域的位置關(guān)系中,雖然林氏本人基本不懂英語,但他是嘉慶進士、翰林庶吉士、一品高官、欽差大臣,是翻譯活動的組織者,所以是該場域的主導(dǎo)者,直接決定著翻譯活動的原語材料及內(nèi)容的選擇、翻譯策略的制定、譯文編輯與潤色、發(fā)刊出版等一系列活動。譯者場域中的位置關(guān)系決定了《四洲志》翻譯模式并非只是簡單的合譯,而是林則徐制定宏觀翻譯方針,他的翻譯班子具體負(fù)責(zé)文本轉(zhuǎn)換,最后又由林氏本人取舍、編輯和潤色這樣的翻譯模式。
譯者場域?qū)Α端闹拗尽返姆g有著較大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翻譯文本的選擇。林則徐之所以選擇英人慕瑞所著An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譯而編之,是因為當(dāng)時清政府長期對國外文化資源的禁止,造成國外文化資源匱乏,譯者選材有限。第二,翻譯文本的刪減。首先,林則徐并不懂英語,其組織的譯者場域中譯員雙語水平和翻譯能力到底有多強尚待考證,而且當(dāng)時的知識分子與西方文化對接的概念儲備幾乎為零,全部翻譯難度勢必很大。其次,林則徐從赴廣禁煙到流放新疆,前后不過十幾個月時間,而“夷情”緊迫,為了應(yīng)敵,林則徐急于了解英國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經(jīng)濟概貌。因而,林則徐從長達1500多頁的原著中只選取不到五分之一的部分加以編譯。
在布迪厄看來,場域?qū)哟闻c不同客體之間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是相一致的。換言之,場域?qū)蛹壗Y(jié)構(gòu)和場域客體關(guān)系是相一致的(Michaela Wolf 111)。可以說晚清翻譯場域和《四洲志》譯者場域這兩個“主次”場域、晚清政府和林則徐這兩個“場域主導(dǎo)者”的關(guān)系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guān)系。清廷對林則徐欽差大臣的任免就是典型的“主場域主導(dǎo)者”直接決定“次場域主導(dǎo)者”的體現(xiàn)。
另外,1840年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慘敗,導(dǎo)致林則徐欽差大臣一職被罷黜,也直接導(dǎo)致其翻譯班子土崩瓦解。這種主場域的“突變”,決定了“次場域”的存在與否,也可能是導(dǎo)致未能盡譯原書的原因。次場域主導(dǎo)者林則徐被貶之后,其他成員也沒能再進行“次場域”重組繼續(xù)進行翻譯活動。
最后,雖然次場域主導(dǎo)者林則徐被貶,但并未貶為庶人,只是革其欽差大臣一職,流放新疆,且1845年就回京候補,次年任命為云貴總督。為什么“主場域突變”直接導(dǎo)致了次場域的土崩瓦解,卻沒有導(dǎo)致次場域主導(dǎo)者的消亡呢?因為林則徐的強勢禁煙,雖引起侵略者的不滿,但此舉卻是清廷所為,也甚合民心。所以,鴉片戰(zhàn)爭慘敗后,罷免林則徐是清廷為討好侵略者不得已而為之。顯然,在主場域主導(dǎo)者眼里,“場域突變”的程度遠遠不足以讓其次場域主導(dǎo)者消亡。而且“資本”及“場域”本身就帶有斗爭性,并且和權(quán)力綜錯交織,這就使得權(quán)力場域帶有一種“韌性”和“忍讓度”。
基于上述對《四洲志》翻譯的“主場域、次場域、場域突變、場域韌性、場域忍讓度”及其各場域之間的“動態(tài)關(guān)系”的分析,《四洲志》的編譯是晚清統(tǒng)治者面對西方先進工業(yè)文明的強勢入侵,帶著極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急于通過譯介西書了解“夷情”,向西方學(xué)習(xí)以尋求御敵之策的表現(xiàn)。
四、譯者翻譯慣習(xí)對《四洲志》翻譯文本的影響
布迪厄的“慣習(xí)”指的是持續(xù)的、可轉(zhuǎn)換的“性情傾向系統(tǒng)(system of dispositions)”(Bourdieu 53;參見王悅晨 7),它既是“具有結(jié)構(gòu)化功能的結(jié)構(gòu)(structuring structure)”,又是“被結(jié)構(gòu)化的結(jié)構(gòu)(structured structure)”。也就是說,慣習(xí)既能被場域建構(gòu),同時又能建構(gòu)場域。譯者慣習(xí)是在先前社會實踐中通過教育和培訓(xùn)習(xí)得的性情傾向系統(tǒng),是個體早先社會體驗對人的性格的結(jié)構(gòu)化(Simeoni 21)。這些傾向性特征是相關(guān)個體在未來社會實踐中形成感知和做出判斷的基礎(chǔ)(Bourdieu 78)。譯者慣習(xí)對翻譯產(chǎn)品有“建構(gòu)”(“shaping”)作用 (Wolf 23),翻譯產(chǎn)品出版后對社會也有“建構(gòu)”功能(Wolf 16)?!端闹拗尽返姆g則深深的打上了譯者林則徐及其翻譯班子譯者慣習(xí)的烙印。下文通過對林則徐及其翻譯班子主要譯者梁進德的慣習(xí)考釋,分析其對《四洲志》翻譯文本的構(gòu)建作用,窺探《四洲志》的翻譯對晚清翻譯場域甚至當(dāng)時社會的構(gòu)建作用。
(一)林則徐的慣習(xí)考釋
林則徐四歲入塾,十二歲進當(dāng)時福建的最高學(xué)府——鰲峰書院。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中舉,十六年賜進士,十八年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翌年,加入宣南詩社,結(jié)交黃爵滋,龔自珍,魏源等人。道光十八年(1838)底,受命欽差大臣入廣禁煙,道光二十年秋革職,次年流放新疆。道光二十五年回京候補,二十六年授陜西巡撫,次年任命為云貴總督。道光二十九年因病奏請開缺回鄉(xiāng)調(diào)治,翌年十月,逝于潮州普寧行館。
林則徐自幼才思敏捷,小負(fù)名氣。七、八歲時便在學(xué)堂作出“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詩句,語驚四座(楊括 4)。鰲峰書院七年的苦學(xué)經(jīng)歷為林則徐日后中舉人、賜進士、兩任欽差以及禁煙御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鑄就了林則徐忠君、愛國愛民、為官清廉、為人正直、虛心學(xué)習(xí)、高瞻遠矚的慣習(xí)。根據(jù)布迪厄的場域和慣習(xí)的關(guān)系可知,雖然林氏本人不懂“洋文”,但他作為翻譯場域的主導(dǎo)者,負(fù)責(zé)譯文編輯與潤色。因此在本翻譯場域中,林則徐的慣習(xí)直接影響和左右著場域中的譯者慣習(xí)。
(二)林則徐翻譯班子及主要譯員梁進德的慣習(xí)考釋
深知“籌夷務(wù)必知夷情,知其虛實,始可定控制之方” ①的林則徐,在1839年3月抵廣后開始四處尋求通譯人才,終于在1839年組成了一個翻譯班子,創(chuàng)立中國近代第一個官方翻譯機構(gòu)(唐昉 103)。
梁進德,1820年出生于中國第一個基督徒(新教)家庭,其父梁發(fā)為職業(yè)刻字工匠。梁進德從小由西方傳教士教養(yǎng)長大,意在成為翻譯《圣經(jīng)》之才。3歲由馬禮遜應(yīng)其父梁發(fā)的要求施賜洗禮。10歲由其父托付給禆治文(Bridgeman)培養(yǎng),教其英文與希伯來文,1834年隨父去新加坡學(xué)習(xí),1837年回到廣州隨禆治文學(xué)習(xí)英文,1839年做了林則徐手下的正式譯員②。梁進德被認(rèn)為是四個主譯員中最精英文者。
其實,林則徐翻譯班子幾位主要譯者的慣習(xí)形成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曾早年留學(xué)于海外教會所辦的學(xué)校,并且與教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中,梁進德是基督教徒、袁德輝是天主教徒,亞孟也曾在塞蘭普爾幫助馬什曼牧師傳教。這對他們翻譯慣習(xí)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這些慣習(xí)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外化為《四洲志》的文本表征。
1.譯者慣習(xí)對《四洲志》翻譯文本詞匯層面的影響
梁進德的譯者慣習(xí)對譯文詞匯層面的影響最為突出。林則徐和梁進德皆為閩南人,自幼習(xí)得閩南語。這些譯者慣習(xí)外化在譯文文本上,使《四洲志》譯文在詞匯層面呈現(xiàn)出以下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其一,音譯詞帶有很濃的閩南音。其二,用詞生僻、古怪、欠雅并且?guī)в泻軡獾淖诮躺?。如?/p>
色吉力達厘阿付士迭火哥羅尼士窩、色吉力達厘阿付士迭火厘火倫厘拔盟、嗌唔爾、匽西脈島、阿彌尼阿、兀賀山、丹母幾、稔里國、色力斯埝、洼瓦國蕞爾地、唵那魯社、尊/奉波羅特士頓教、庵內(nèi)里、羅洼渣鄰底、糜那山、威薩河、色錐斯、苧麻、靡耶河、舍利、佛凌、奈勒、窩洗斯達、惡賀斯、滿茅治、菉斯麻社、俄羅儺、搔夥、孛臘達……
在此,將“Secretary of Sate for Colonies and War(殖民地和戰(zhàn)爭大臣)”音譯成“色吉力達厘阿付士迭火哥羅尼士窩”、“Secretary of S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內(nèi)政大臣)”音譯成“色吉力達厘阿付士迭火厘火倫厘拔盟”是典型的受了閩南音的影響(陳華 82)。而“嗌、匽、兀、稔、埝、蕞、苧、菉、夥、孛、儺……”等字對于一般讀者來說十分生僻,甚至有點古怪。再者,刻意用“窩、渣、母、糜、洼、惡、茅、搔……”此等音譯中所選欠雅之詞,更是“天朝上國”這種文化自信慣習(xí)外化的結(jié)果。最后,“佛、庵、尼、耶、彌、勒、唵、薩、舍利……”等字眼則帶有很明顯的宗教色彩。這些詞匯特征皆是譯者慣習(xí)在譯文中的外化。
2.譯者慣習(xí)對《四洲志》翻譯文本句子層面的影響
前文已述,林則徐自幼才情出眾,文筆不凡。這些譯者慣習(xí)外化在《四洲志》的譯文中使得譯文呈現(xiàn)出十分明顯的特征,即:句式工整、行文流暢、簡潔古雅,四字結(jié)構(gòu)隨處可見。除去閩南語音譯的外來語之外,幾乎沒有翻譯腔。如下面一段文字:
聞其人戶共兩千余萬口,大都厚唇扁鼻,邪面后仰,色黑發(fā)卷,不裝飾,無技藝、文學(xué)。戰(zhàn)斗雖悍,平居尚純樸,不習(xí)教門,轉(zhuǎn)祀匪底袛之神?;蛞源髽?、大石,或象牙、狗牙、虎牙、羊頭、魚骨,或樹枝、繩束等類,隨意而指,即以為匪底袛之神。有供奉在家者,有位置在村莊者,立龕列祭,遇事祈禱。人死多焚財帛,謂資冥用。宰人作牲,以享先靈。嗜音樂,喜歌舞。(標(biāo)點為注者張曼所加)
3.譯者慣習(xí)對《四洲志》譯文內(nèi)容的影響
結(jié)合《四洲志》原、譯著的對比分析,譯者慣習(xí)對翻譯文本內(nèi)容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四洲志》譯文中大量增加原著中沒有的內(nèi)容。如記述印度國時,譯文開篇:
印度國即興都斯頓也,地隸阿西亞洲西南,地廣壤沃,產(chǎn)豐甲于諸國。其國如何創(chuàng)治,諸記未祥。查《探險寶記》僅云:為數(shù)小國。而《西流古士記》又云:大國,以巴利摩刺臘為國都。仍未載及主國者為誰?《大西洋有功記》始云:壯麻、墨合、印度、可臘山。達達里共為一國,后被俄所滅?!?/p>
上段文字,拋開其余不論,就《探險寶記》、《西流古士記》、《大西洋有功記》三本古籍及其所記載的內(nèi)容而言,在原著里是找不到的。再如,在述巴社國(今譯波斯)時有下面一段譯文:
《史記》所載,亦古名邦,如阿西利阿、巴比羅尼阿。先日之國都,即巴社邊界之地也。后有國中之西臘士征服巴比羅尼阿,遂稱為巴社國,以伊士巴含為國都。……
在此,譯者引用《史記》所載內(nèi)容來記述波斯歷史,而原著根本沒有《史記》任何信息。
另一方面,林則徐翻譯班子有針對性地大幅刪減原著內(nèi)容。
宏觀地看,原著每述一國,皆從自然地理(Ⅱ.Natural Geography)、歷史地理(Ⅲ. Historical Geography)、等七個方面來敘述并且配以插圖(全文共1100張),而譯者只從各部分中有針對性地選擇其所需部分譯之。微觀地看,譯者對原文句子也進行了大幅度的濃縮。例如,在敘述阿丹國(今阿拉伯)人時原著為:
Arabs are of small size, spare, and even meagre. They are less distinguished by strength than by extreme agility. Few nations surpass them in horsemanship, and they are alike intrepid and skill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bow, the javelin, and latterly of the musket, since its manifest superiority has introduced that weapon. Their complexion is sallow; a defect which some endeavour to cover by staining their whole body of a brownish yellow colour with the juice of the plant el henna.
譯文:“阿丹之人,瘦小面黃,多力足智,善騎射鳥槍”
原著三句82字,而林氏譯文寥寥17字,約原文五分之一,原文許多重要信息被刪。
這種文本變形應(yīng)該是作為翻譯贊助人的林則徐所制定的翻譯指導(dǎo)思想所決定的。布迪厄認(rèn)為,實踐既非來自那些刺激他們行為的現(xiàn)實情景,也非來自過去那些已形成慣習(xí)的情境,而是來自于譯者場域的行動者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Bourdieu 56)??梢?,這一指導(dǎo)思想一方面源自于當(dāng)時“內(nèi)憂外患”的國內(nèi)外形勢,更重要的是緣于林則徐內(nèi)化的晚清經(jīng)世致用思想而形成的慣習(xí)。
4.譯者慣習(xí)對《四洲志》翻譯文本順序編排的影響
譯者慣習(xí)對譯文章節(jié)編排亦有影響,在《四洲志》上體現(xiàn)的甚為明顯。原著是按照歐、亞、非、美、澳、南北極洲這樣的順序分五卷描述的。然而,《四洲志》先介紹的是中國南面的南安國、暹羅國、緬甸國、印度國,再介紹了亞洲西南諸國,接著是介紹阿末利加洲、歐洲,最后才是美洲。
慕瑞作為英國人自然先描述歐洲,再描述其他各洲,而林則徐一改原作順序,先從亞洲,甚至先從中國鄰國開始,而把歐洲放到了倒數(shù)第二位,顯然是林則徐慣習(xí)外化的表現(xiàn)。作為晚清重臣,林則徐自幼便養(yǎng)成了忠君愛國的慣習(xí),雖然開始放眼看世界,但心里依然以“天朝上國”為中心,同時也表現(xiàn)出超強的文化自信。因此,在林則徐占絕對主導(dǎo)地位的譯者場域中,自然是先述“天朝上國”所在的亞洲,然后再述其他各洲。甚至把侵略者英國所在的歐洲放在了倒數(shù)第二位。(詳見下表)
5.譯者慣習(xí)對《四洲志》譯本書名的影響
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直譯過來是《地理百科全書》或《世界地理大全》。林則徐譯成“四洲志”,一方面,是譯著大致沿著亞、非、歐、美的順序只編譯了這四洲。另一方面,縱觀林則徐的慣習(xí)形成條件可以發(fā)現(xiàn),他是在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三教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按佛教《長阿含經(jīng)》第四分卷第十八章的說法,天下是由四大洲組成的,亦即四大部洲,分別表法四類社會階層里的人道眾生。雖然,后世科學(xué)證明這是錯的,但“四洲”代指“全天下”或者“全世界”的說法保留了下來。因此,林則徐及其翻譯班子明知原著所記除歐、亞、非、美四洲之外還有大洋洲、南、北極洲的情況下,依然用“四洲志”命名譯本,顯然在林則徐眼里,“四洲”即指“全天下”或“全世界”。
五、結(jié)論
根據(jù)布迪厄“[(慣習(xí))(資本)]+場域=實踐”的模式可知,無論是林則徐的個人實踐還是整個歷史時期的集體實踐,都離不開“慣習(xí)”、“資本”和“場域”的綜合作用。然而,“晚清翻譯場域”和“清廷”這對“主場域”及“主場域主導(dǎo)者”和“林則徐翻譯班子”及林則徐這對“次場域”和“次場域主導(dǎo)者”之間是決定和被決定,控制和被控制的關(guān)系。這種主次場域環(huán)環(huán)相扣則形成“場域?qū)蛹墶被颉皥鲇虻燃墶?。主場域的“突變”直接?dǎo)致“次場域”的消亡。但在“場域韌性”和“場域忍讓度”的作用下并沒有使次場域主導(dǎo)者消亡?!端闹拗尽返姆g就是在上述“場域階梯”、“場域突變”、“場域韌性”和“場域忍讓度”的綜合“動態(tài)關(guān)系”下完成的。雖然“場域”和“慣習(xí)”是“構(gòu)建”與“反哺”的關(guān)系,但通過《四洲志》翻譯實踐活動的剖析可知,這個關(guān)系并不是靜態(tài)和平衡的,而是動態(tài)且不平衡的,呈現(xiàn)出此消彼長的動態(tài)變化。例如,在“場域突變(鴉片戰(zhàn)爭)”之前,慣習(xí)對場域的反構(gòu)建功能顯然強于場域?qū)T習(xí)的構(gòu)建功能。因此,才有林則徐的強勢禁煙和《四洲志》的文本翻譯及變形。然而在“場域突變”之后,場域?qū)T習(xí)的構(gòu)建功能明顯強于慣習(xí)對場域的反哺功能。因此,才有了禁煙之勢的銳減,清廷的妥協(xié)及林則徐的革職被貶,《四洲志》在中國被擱置。此外,場域和慣習(xí)的構(gòu)建功能又與資本和權(quán)力綜錯交織,協(xié)同發(fā)力。不同的場域和主體慣習(xí)憑借不同的權(quán)力和資本,其構(gòu)建功能亦有強弱之分,兩者正相關(guān)。例如,主場域主導(dǎo)者清廷,憑借其對國家統(tǒng)治的至高無上的政治權(quán)力和資本,構(gòu)建功能遠遠強于次場域主導(dǎo)者林則徐,而林則徐則憑借其豐厚的政治權(quán)力和資本,其構(gòu)建功能又遠遠大于翻譯班子的其他成員?!端闹拗尽返姆g實踐就是特定場域、慣習(xí)、外加權(quán)力和資本綜錯交織,協(xié)同發(fā)力的結(jié)果。
最后,綜觀世界各國興衰,皆與翻譯密切相關(guān)。翻譯對一個國家的強大、興盛、繁榮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林則徐領(lǐng)導(dǎo)的翻譯班子進行的翻譯實踐活動,揭開了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三次翻譯高潮,啟迪了中國進步人士,萌發(fā)了睜眼看世界向西方學(xué)習(xí)的思潮,加快了中國近代化歷史進程,對近代中國社會的構(gòu)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釋【Notes】
①參見中山大學(xué)歷史系編,《林則徐集·奏稿》(下)(北京:中華書局,1965):765。
②參見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北京:中國對外貿(mào)易出版社,1999):511-512。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xué)導(dǎo)引》。李猛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Bourdieu, Pierre and Wacquant, L.D.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Trans. Li Meng, et al. 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04.]
陳華:有關(guān)《四洲志》的若干問題?!遏吣蠈W(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3(1993):73-82。
[Chen, Hua. “On Some Aspects of ‘Sizhou Chronicle.”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3 (1993): 73-82.]
程煥文:林則徐和魏源對西方圖書館的譯介?!秷D書館論壇》1(2004):7-10。
[Cheng, Huanwen. “The Contributions of Lin Zexu and Wei Yua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ibrarianship into China.” Library Tribune 3 (2004): 7-10.]
褚琳倩:圖里規(guī)范理論視角下的《四洲志》翻譯研究。浙江財經(jīng)大學(xué),2017。
[Chu, Linqian. “A Translation Study of Si Zhou Zh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ys Norm Theor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7.]
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林則徐全集第10冊譯編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
[Edition Committee of Lin, Zexu s Collected Works. Lin Zexu s Collected Works 10th (Complied Volume). Fuzhou: Haixia Art &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2.]
傅敬民:社會學(xué)視角翻譯研究的現(xiàn)實性?!锻庹Z與外語教學(xué)》4(2018):91-97、150。
[Fu, Jingmin. “Practicality of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4 (2018): 91-97, 150.]
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上海:同濟大學(xué)出版社,2004。
[Gao, Xuanyang. Pierre Bourdieus Social Theory. Shanghai: Tongji UP, 2004.]
宮留記:《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9。
[Gong, Liuji. Pierre Bourdieus Social Practice Theory. Kaifeng: Henan UP, 2009.]
Holmes, Jame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IJT) 1-2 (1991): 31-47.
黃勤、謝攀:翻譯場域中的資本較量對郭沫若翻譯活動的影響。《外語教學(xué)》5(2018):95-99。
[Huang, Qin and Xie Pan. “Influence of Capital-battling in the Translation Field on Guo Moruos Translating Activitie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5 (2018): 95-99.]
李紅滿:布迪厄與翻譯社會學(xué)的理論建構(gòu)。《中國翻譯》5(2007):6-9。
[Li, Hongman. “ Pierre Bourdieu and Theoretic Structure of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5 (2007): 6-9.]
林則徐:《四洲志》。張曼評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Lin, Zexu. Sizhou Chronicle. Annotated by Zhang Man.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02.]
劉曉峰、馬會娟:社會翻譯學(xué)主要關(guān)鍵詞及其關(guān)系詮釋。《上海翻譯》5(2016):55-61。
[Liu, Xiaofeng and Ma Huiju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in Key Words of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ir Relation”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5 (2016): 55-61.]
Murray, Hugh. An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London: Longman, Rees, Orme, Brown, Green, & Longman Paternoster-row, 1834.
大谷敏夫、胡修之:《海國圖志》與《瀛寰志略》——中國近代的始刊啟蒙地理書。《求索》 5(1985):58-61。
[Otani, Toshio and Hu Xiuzhi. “‘Hai Kwoh Tu Chi and ‘Ying-huan Chih-lueh: Enlightening Geographical Books Initiative Published of Modern China.” Seeker 5 (1985): 58-61.]
Pierre, Bourdieu.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London: Cambridge UP, 1977.
Swartz, David. Culture and Power: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1997.
譚樹林:英華書院與晚清翻譯人才之培養(yǎng)——以袁德輝、馬儒翰為中心的考察?!栋不帐穼W(xué)》 2(2014):63-72。
[Tan, Shulin.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o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Centered on Yuan De-hui and John Robert Morrison.”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nhui 2 (2014): 63-72.]
唐昉:論翻譯發(fā)起人的角色——林則徐翻譯活動個案研究?!吨貞c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2007):102-106。
[Tang, Fang. “Initiators Role in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Lin Zexu.”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 (2007): 102-106.]
王洪濤:建構(gòu)“社會翻譯學(xué)”:名與實的辨析?!吨袊g》1(2011):14-18、93。
[Wang, Hongtao.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a Discipline under Construction.”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1 (2011): 14-18, 93.]
——、王海珠:布迪厄社會學(xué)理論視角下藍詩玲的譯者慣習(xí)研究——以《魯迅小說全集》的英譯為例。《外語教學(xué)》2(2018):74-78。
[--- and Wang Haizhu. “An Analysis of Julia Lovells Translator Habitus in He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 Based on Pierre Bourdieus Reflexive Sociology.”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 (2018): 74-78.]
Wolf, Michaela and Alexandra Fukari. 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武光軍:近二十年(1998-2017)西方翻譯社會學(xué)研究:回顧與展望。《上海翻譯》2(2019):7-13、95。
[Wu, Guangjun. “Retrospect on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1998-2017.” ?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 (2019): 7-13, 95.]
蕭致治:從《四洲志》的編譯看林則徐眼中的世界?!陡=ㄕ搲ㄎ氖氛馨妫?(1999):51-55。
[Xiao, Zhizhi. “The World in Lin Zexus Eyes—From the Trans-edition of ‘Sizhou Chronicle.” Fujian Tribune. A Literature, History & Philosophy Bimonthly 4 (1999): 51-55.]
邢杰:譯者“思維習(xí)慣”——描述翻譯學(xué)研究新視角。《中國翻譯》5(2007):10-15。
[Xing, Jie. “A New Perspective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ors ‘Thinking Habitus.”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5 (2007): 10-15.]
楊括:《林則徐傳》。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
[Yang, Kuo. Lin Zexu Biography. Beijing: Beijing Times Chinese Press, 2016.]
鐘少華:研究《四洲志》中引進新詞的啟示。《國際漢學(xué)》1(2012):219-228。
[Zhong, Shaohua. “Enlightenment on the Studies of Neologism Introduced in ‘Sizhou Chronicle.” International Sinology 1 (2012): 219-228.
責(zé)任編輯:胡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