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榕芳
廈門市中醫(yī)院骨三科 (福建廈門 361001)
在人們的日常工作及社會活動中,因各種意外不可避免地發(fā)生骨骼受損的情況[1]。同時,由于我國是糖尿病大國,在骨科接治患者中多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特殊性,對于骨骼受損患者的護理與治療相較普通骨折患者存在一定的復雜性。骨科糖尿病患者更易產生功能障礙及關節(jié)攣縮,對運動功能造成影響。早期康復訓練能有效規(guī)避骨科糖尿病患者發(fā)生關節(jié)僵硬、肌肉攣縮及軟組織攣縮等并發(fā)癥,促進運動功能恢復[2]。在此護理基礎上聯合間歇壓力充氣泵干預,可改善血流循環(huán),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發(fā)生?;诖?,本研究探討間歇壓力充氣泵聯合早期康復護理在骨科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廈門市中醫(yī)院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90例骨科糖尿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35~76歲,平均(49.52±6.38)歲;病程6個月至12年,平均(4.21±2.19)年。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33~79歲,平均(48.72±5.71)歲;病程8個月至11年,平均(3.91±1.39)年。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廈門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指導患者開展四肢活動,避免血液凝滯,從而防止靜脈管壁受損等;同時,護理期間密切觀察患者雙下肢水腫程度、色澤等情況,叮囑患者食用蜂蜜、香蕉及芹菜等豐富纖維食物,促進胃腸蠕動,特殊情況可給予麻仁軟膠囊。
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聯合間歇壓力充氣泵干預。
1.2.1早期康復護理
(1)加強巡視,仔細觀察傷口、患肢末梢血運等情況;若患者存在肢體末梢血循環(huán)較差或活動受限、感覺異常等情況,如患肢腫脹、發(fā)紺、指端蒼白及麻木等,需及時告知醫(yī)師進行對癥處理。(2)聯合患者的生命體征與手術情況對其身體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并依據評估結果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早期康復訓練計劃,通常在術后第1天,可指導患者做小腿三頭肌長舒縮訓練,2~3次/d,同時進行足趾的背伸與跖屈訓練,5~10次/d,再加以適量的股四頭肌與腓腸肌等收縮訓練,2~3次/d,以及患肢踝關節(jié)轉換、背伸與跖屈訓練,2~3次/d;睡前讓患者抬高患肢,促進淋巴液與靜脈血液回流,緩解肢體腫脹,避免下肢DVT;術后第2天,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時,根據患者康復情況,指導其進行相應的坐立訓練;術后3 d至1個月,指導患者進行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主動與被動訓練,讓其動作輕柔,避免關節(jié)發(fā)生僵硬;術后第2個月,指導康復情況較好的患者進行適量的負重或壓腿訓練,30 min/次,2~3次/d;待患者可自行站立且保持平衡后,再指導其在拐杖或扶手的輔助下進行行走訓練。(3)強化心理護理工作,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耐心傾聽其訴求,并采取對應措施緩解不良情緒;采用激勵性語言鼓勵、關懷患者,向其講解治療成功的案例,使其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2.2間歇壓力充氣泵干預
選用DL-1200L型間歇壓力充氣泵(韓國Daesung Maref 公司),護士洗手后佩戴口罩,檢查患者雙下肢皮膚、溫度、血運情況;信息核對無誤后引導患者取平臥位,保持身心放松,將充氣泵放于床邊,檢查其性能,展開小腿套筒,推動上面的白色分離器,有“嘀嗒”聲后在襯墊中置入Y型管道;調整套筒、導管位置后使套筒自由膨脹,定時20 min,打開電源運轉;結束后關閉電源,再撤除充氣泵及相關設備;2次/d,20 min/次,腿部有創(chuàng)口患者也可使用。
(1)術后隨訪1、3、6個月,采用Fugl-Meyer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評價兩組下肢肢體運動功能[3],量表共包含50個項目,采用3級計分,患者無法做某一動作計0分,部分動作可做計1分,可充分完成指定動作計2分;嚴重肢體功能障礙計0~50分,中度肢體功能障礙計51~84分,輕度肢體功能障礙計85~95分,肢體功能正常計96~100分。(2)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護理依從性、生命質量(心理狀態(tài)、生活樂趣、生活活動能力、睡眠質量),均采用廈門市中醫(yī)院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每項指標總分10分,得分越高說明指標改善情況越好。(3)比較兩組的住院時間及術后下肢DVT發(fā)生率。
術后隨訪1、3、6個月,觀察組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FMA評分比較(分,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依從性評分、生命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住院時間(17.29±3.61)d短于對照組(23.28±4.59)d,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依從性、生命質量比較(分,
觀察組未發(fā)生下肢DVT,對照組發(fā)生7例(15.6%)下肢DV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766,P<0.05)。
糖尿病屬于中老年人常見的高發(fā)性疾病,具有并發(fā)癥多、治療難度大、發(fā)病率高等特點。相關研究顯示,糖尿病是靜脈血栓發(fā)生的重要影響因素,骨折合并糖尿病由于需長期制動且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增加了靜脈血栓形成風險[4-5]。多數糖尿病患者在出現肢體骨折后,由于骨密度降低、機體免疫力低下及血液循環(huán)障礙等特征,會延長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從而降低康復期的生命質量。通常臨床將強化肢體鍛煉、避免靜脈管壁損壞等作為預防血液淤滯、避免下肢DVT發(fā)生的常見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6]。
本研究給予骨科糖尿病患者早期康復護理聯合間歇壓力充氣泵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下肢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早期康復護理聯合間歇壓力充氣泵干預可有效預防骨科糖尿病患者下肢DVT的發(fā)生。其原因可能是早期康復護理不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還可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通過早期肢體訓練減少了肢體血流滯緩與肌肉萎縮引發(fā)的下肢DVT;同時加以間歇壓力充氣泵進行物理治療,促進患肢靜脈血液循環(huán),避免凝血因子聚集引發(fā)血管內膜形成黏附,通過減壓機械作用帶動搏動性血流,減少血栓形成。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FMA評分、護理依從性及生命質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早期康復護理聯合間歇壓力充氣泵干預可明顯加快患者功能恢復,提高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給予骨科糖尿病患者早期康復護理聯合間歇壓力充氣泵干預,可促進運功功能恢復,減少下肢DVT發(fā)生,提高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