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飛
(遼寧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音樂感知因身心各方面的成熟而發(fā)展完善,在聽覺能力、聯(lián)想能力以及情感能力等方面日漸增強。因此,這一階段的音樂教育如若把重心放在學生音樂審美修養(yǎng)的提高上面,將會獲得很大成效。綜合上述學情,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內容,在新課教學時,筆者首先用講授法、聽唱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等來培養(yǎng)學生理解音樂的能力,使學生從中體驗和進一步感知,這樣一來,不僅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得他們對音樂形成了初步的印象。其次通過聆聽體驗、畫旋律線、竹笛演奏、模唱、演唱等方式讓學生熟悉樂曲的主題曲調。最后再結合教學內容,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民族旋律,體會民歌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升華主題,陶冶學生情操。
一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欣賞歌曲,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旋律,熱愛、弘揚我國民族音樂。二是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聆聽體驗、畫旋律線、竹笛演奏、模唱、演唱等方式體會歌曲溫婉細膩的風格,從而準確把握音樂形象。在不同地域風格音樂的欣賞對比以及探究合作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民族音樂的魅力。三是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了解中國民族五聲調式旋律,能用優(yōu)美抒情的聲音演唱歌曲。
用多媒體放伴奏,老師用笛子吹奏《茉莉花》主旋律,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聆聽。隨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引出《茉莉花》。設計一個謎語形式的導入方法,能夠抓住這個學段學生的好奇心,調動積極性,當聽到《茉莉花》的旋律時,印象更為深刻。
教師先提出問題:《茉莉花》具有濃郁的東方風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并廣為流傳。好,下面我們來欣賞三首不同風格的《茉莉花》,請同學們思考,這三首《茉莉花》在旋律和風格上有什么特點?是歡快,還是悲傷?速度是快還是慢?隨后教師依次播放河北、江蘇、東北地區(qū)的《茉莉花》。通過對比聆聽的方法,讓學生從宏觀上感受音樂形象并且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音樂風格,從而引出將要欣賞的江蘇地區(qū)的《茉莉花》。
教師提出問題: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流傳著這首民歌,由于地域不同、歷史文化不同,所以歌曲的音樂風格也不盡相同,其中江蘇地區(qū)的《茉莉花》最為著名,下面讓我們隨著這優(yōu)美的旋律來體會一下,這首民歌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隨后教師播放江蘇地區(qū)的《茉莉花》音樂。通過讓學生們看簡譜,找出《茉莉花》的旋律音符12356,從而引出民族調式。最后教師小結:12356 這五個音構成了中國的五聲旋律音階,大家不要小看這五個音,它們構成了變化萬千、和諧悅耳的中國民歌。我們可以用民族調式寫成的民歌來表現(xiàn)最淳樸的生活感受和情緒。
教師先向學生們介紹:《茉莉花》這首民歌不僅在中國流傳,在世界音樂舞臺上也有一定的地位。2003 年中國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舉辦了一場世界性的音樂會,在演唱會開場,她深情演唱了《茉莉花》,將《茉莉花》再次介紹給了世界人民。隨后教師播放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茉莉花》的視頻,同時向學生們介紹早在一百多年前,《茉莉花》就被意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應用于歌劇《圖蘭朵》之中,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將《茉莉花》上升到國際高度,聽宋祖英的演唱,以及欣賞歌劇《圖蘭朵》,將本堂課的教學推向高潮。一方面抓住同學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
聽完宋祖英的演唱,激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最后帶著感情演唱這首民歌。在學生們的情感達到高潮時,對民族旋律的印象更加深刻,民族自豪感更加增強。
教師小結:今天能和同學們一同度過這節(jié)課,老師很高興,我們的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寶庫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希望同學們課下多聽民族音樂,多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通過整堂課的教學,要激發(fā)學生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欣賞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自我評析和反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優(yōu)化課堂教學。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說過,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映,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一種審美體驗的過程。在新課程標準指引下,教師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美的感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等能力。打破以往音樂教學的固有模式,推陳出新。新課程標準將音樂教育的目標從知識的獲得、技能的學習提高到審美能力的提升方面,這一切都表現(xiàn)了它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教師作為音樂教育的具體實施者,應該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學習,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