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若
摘要:偉大的物理學家錢學森教授曾經說過“中國的教育為什么不能培養(yǎng)出真正的人才”,就是我們的課堂缺乏讓學生打開思維窗戶的途徑,同時也缺乏留下教學缺口的方式,從而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關鍵詞:物理;創(chuàng)造性思維;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5-0057
教育就是培養(yǎng)人才的手段,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創(chuàng)造者,只是我們沒有將其潛能挖掘。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陣地。在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要從課堂入手,筆者認為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打開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窗口”,激發(fā)學生求知思維
智慧的教育,應該是一種快樂的教育。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是幫助學生促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思維不像感覺、知覺那樣直接反映客觀事物,而是以已有知識經驗或其他事物作為中介來反映的。所以,情境創(chuàng)設就尤為重要。如在講授《力的合成》時,開頭筆者作了這樣的設計:首先提問“要提起一個重物,是用一根繩容易提起,還是用兩根繩容易提起?”結果學生都是回答用兩根繩容易。接著,筆者就做了實驗讓學生觀察:先用一根棉線,剛好能提起重錘;接著用兩根棉線提,注意張開一個適當?shù)慕嵌?,結果在重錘還沒有被提起時棉線就斷了。這時,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高度集中,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做好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接口”,指導學生質疑問難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思考,才能有所創(chuàng)造。我們強調做“接口”設“臺階”質疑釋疑,其目的是要保證課堂思維的持續(xù)性,保證思維的質量,同時也易使學生產生成就感,進而產生持續(xù)思維的動力。
如在講解摩擦力這節(jié)內容時,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時,學生總是會根據(jù)日常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片面地總結出摩擦力的方向總與運動方向相反。這時,教師可以做這樣一個實驗:用一張紙將放在其上的粉筆盒拉動。然后請學生分析使粉筆盒由靜止變?yōu)檫\動的力是什么力?哪個物體施予的?此力的方向與粉筆盒的運動方向有什么關系?再讓學生動手自己做類似的實驗觀察思考,總結出:使粉筆盒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力為摩擦力,它的施力物體是紙張,方向與粉筆盒的運動方向一致。從而可以否定摩擦力的方向總與運動方向相反的錯誤結論,最后總結和領悟了摩擦力的方向總與相對運動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的正確結論。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若僅到此為止,還僅是初步開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更高層次的點撥。從這個結論中我們可推出關于摩擦力作用的什么結論呢?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最終得出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的結論。從而徹底推翻了原有的潛意識的錯誤概念。
三、拓寬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口”,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式
1.引導學生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方式突破了思維的固定模式,實現(xiàn)了獨立思考,發(fā)展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思考問題時,不僅可以按常規(guī)方式思考,也可以從反向思考,將時間或過程反演。如圖1所示,光滑導軌有一段半徑為R的半圓圓弧。B、C為圓弧的最低點與最高點,問在平地上何處以何速度拋出小球,才能使它經C點、B點到達高為H的A點時速度恰為零?
[解析]:正向思維:由拋出點O到C點小球的運動為斜拋運動,屬超出考試大綱要求。逆向思路:讓球從A點自由下滑經B點到C,再由C點飛出做平拋運動最后落到平地上某點O。這樣考慮時從A至B到C小球滿足機械能守恒,從C到O為平拋運動。在本例中,我們把運動過程的“末端”作為“初態(tài)”的反向研究問題的方法,如物體做加速運動看成是反向的減速運動,物體做減速運動看成是反向的加速運動處理。
2.啟發(fā)學生多角度的思維
多角度思維也是拓寬“開口”的重要手段,如解決力學問題,可以這樣提示:動力學的方法;動量的觀點;功能的觀點等。所以,學生對一個問題的思考可以是多角度的。
例如:一小圓盤靜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邊與桌的AB邊重合,如圖2。已知盤與桌布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盤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現(xiàn)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a將桌布抽離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且垂直于AB邊。若圓盤最后未從桌面掉下,則加速度a滿足的條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法一:運用牛頓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求解,實際即國家考試中心提供的參考答案
解法三:用動量、能量關系和運動學公式求解。(過程略)
解法四:用動能定理、牛頓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求解。(過程略)
大部分學生都用解法一作答,究其原因,是書上有類似的例題,這顯示了學生的模仿性。其余三種解法是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多渠道思考問題的結果,它顯示了思維的廣闊性和變通性。
總之,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經過長期、系統(tǒng)的訓練過程。教師在物理課堂上要充分向學生傳遞信息,適時適度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鋪路搭橋,不斷開辟自由發(fā)展的廣闊空間,使物理教學向著“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課課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才”的境界邁進。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