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生
(沁陽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河南 沁陽 454550)
靶向治療是繼化療、放療后又重要腫瘤治療手段,其針對性更強,療效顯著,不良反應輕,是目前腫瘤治療研究中較為熱門的研究方向。阿帕替尼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一種針對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受體2發(fā)揮抗腫瘤作用的新型靶向藥物[1]。阿帕替尼主要是通過抑制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阿帕替尼為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能夠更好被腸道吸收,對胃癌、肺癌、肝癌均有良好療效[2]。臨床上,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大多長期臥床,可能導致局部組織受壓缺血,容易形成褥瘡,褥瘡康復要點為改善局部血供、促進皮膚愈合[3]。目前,阿帕替尼對于褥瘡愈合的影響尚未有研究報道[4-5]。本研究主要通過配對研究分析阿帕替尼對惡性腫瘤患者褥瘡愈合情況的影響,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褥瘡分級標準[6]Ⅰ度:受壓部位皮膚發(fā)紅,皮膚表面糜爛,伴少量滲出;Ⅱ度:皮膚全層潰破,但皮下組織尚未累及;Ⅲ度:皮膚破潰深達皮下組織,累及筋膜和肌肉,但深層骨組織未累及;Ⅳ度:皮膚破潰深達骨組織,同時伴有骨壞死和骨感染。
1.2 一般資料選擇沁陽市人民醫(yī)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長期臥床且合并褥瘡的惡性腫瘤患者80例,為了便于觀察,所有納入患者的褥瘡均為Ⅱ度。男48例,女32例。年齡68~78歲,中位年齡70歲。腫瘤類型:胃癌30例,肺癌32例,肝癌18例。80例患者隨機均分為2組,每組40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類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對照組40例患者給予常規(guī)惡性腫瘤的治療和護理,試驗組40例患者在對照組處理的基礎上給予口服阿帕替尼治療。
1.3 褥瘡護理方法試驗組和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國國家健康與保健研究所制定的褥瘡護理指南所推薦的褥瘡護理方法進行褥瘡護理,如定期更換床單、定期翻身、定期按摩褥瘡部位、補充營養(yǎng)、給予充足的熱量、局部氧療等。
1.4 褥瘡評分標準試驗組和對照組所有患者均按照以下標準進行褥瘡評分。褥瘡范圍:使用軟尺每天測量患者褥瘡最長直徑及與最長直徑垂直的最寬橫徑相乘得到面積,保留整數(shù)作為褥瘡范圍得分。皮損情況:皮膚完整為0分,有皮膚損傷為1分。疼痛感:無疼痛感為0分,輕微疼痛為1分,疼痛劇烈為3分。褥瘡面顏色:正常顏色為0分,非蒼白性發(fā)紅為1分。溫度改變:皮溫正常為0分,發(fā)熱為1分。濕度改變:皮膚干燥為0分,水腫為1分,滲液為2分。將上述6項得分相加得出褥瘡評分。
1.5 褥瘡評分觀察記錄方法治療前、治療2周后分別記錄2組患者的褥瘡評分,并進行比較分析。
治療前,試驗組患者褥瘡評分為(5.2±1.0)分,對照組患者為(5.2±1.0)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3.213,P=0.173)。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褥瘡評分分別為(3.2±1.0)分、(1.8±1.0)分均低于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21,P=0.021;t=2.011,P=0.041)。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褥瘡評分為(3.2±1.0)分,高于對照組的(1.8±1.0)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87,P=0.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褥瘡評分比較 分
針對抑制腫瘤血管的藥物研究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其主要通過阻斷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與其受體之間的信號通路發(fā)揮作用[7]。阿帕替尼是我國自主研制的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受體2抑制劑,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證實對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淋巴瘤等惡性腫瘤具有較好的效果[8]。但目前僅僅被批準用于三線治療,大多用于復發(fā)或一線、二線藥物治療失敗患者[9]。
惡性腫瘤屬于消耗性疾病,因此晚期患者常伴有惡病質(zhì),身體極度虛弱,大多需要長期臥床,導致局部組織受壓缺血而發(fā)生褥瘡。褥瘡形成與組織供血不足密切相關(guān),只有改善局部血供后創(chuàng)面方可更好愈合。褥瘡不但能夠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更主要的是會導致患者疼痛,降低生活質(zhì)量,而且褥瘡恢復較慢,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且會出現(xiàn)并發(fā)癥,加重病情,因此,褥瘡的積極預防與治療是臨床工作中需要關(guān)注的重點[10]。
近年來,抗血管生成藥物層出不窮,隨著應用的增加,其越來越多的不良反應也被發(fā)下。其中切口愈合綜合征已被大量臨床資料所證實[11],在使用抗血管生成藥物時,參與切口愈合的血管生成受到阻礙,因此有學者認為在手術(shù)后1個月內(nèi)盡量避免使用抗血管生成藥物,但仍未有報道顯示褥瘡患者需要避免使用抗血管生成藥物[12]。
本研究通過配對研究分析阿帕替尼對惡性腫瘤患者褥瘡愈合情況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試驗組患者褥瘡評分為(5.2±1.0)分,對照組患者為(5.2±1.0)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3.213,P=0.173)。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褥瘡評分分別為(3.2±1.0)分、(1.8±1.0)分均低于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21,P=0.021;t=2.011,P=0.041)。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褥瘡評分為(3.2±1.0)分,高于對照組的(1.8±1.0)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87,P=0.005)。這提示,治療前2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褥瘡評分也相近,治療后的數(shù)據(jù)比較分析證實阿帕替尼對惡性腫瘤患者的褥瘡愈合有不良影響,能夠明顯減緩褥瘡的愈合。
綜上所述,口服阿帕替尼對惡性腫瘤患者褥瘡愈合產(chǎn)生不良影響,合并褥瘡的惡性腫瘤患者在選擇口服阿帕替尼時需要慎重。因褥瘡在我院發(fā)生率較低,入組樣本數(shù)受到限制,本研究結(jié)果仍需要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