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芳
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面對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nèi)就剿滅了湘粵閩贛四省交界的賊寇這樣的巨大功勞,卻不居功自傲,而是認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縱觀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終其一生“破山中賊”,建立偉業(yè),居功至偉,但終因“自己心中的賊”纏身作祟而功虧一簣,甚至身敗名裂。
綜觀違紀違法的黨員干部,很多時候并不是不懂法紀、不知法紀,而是貪念太多、貪欲太強。貪欲的“潘多拉盒子”一旦開啟,就會像決堤的洪水、脫韁的野馬,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最終導致自我毀滅,成為歷史和人民的罪人。而只有時時處處警惕和善破“心中賊”,才能管住利益欲望,徹底擺脫其糾纏誘惑與圍追堵截,“做一個高尚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有七情六欲,古有“欲壑難填”之說。而人又是有理性、有心性的,能夠也必須要明辨什么是正念,什么是邪欲,什么是公心,什么是私欲,及時去除意識活動中不端正的私心與念頭,也就是要勇破“心中賊”,隨時隨地做到存正念、去邪欲、揚正氣。因為人一旦有了“破心中賊難”的考量,就會有一種自我覺察、自我反省、防微杜漸的意識,也就有了“破心中賊”的勇氣、浩氣與自覺。這樣,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和別有用心的“圍獵”,一則能夠時刻警覺,自覺抵制非分之想,拒絕非己之物,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二則能夠保持“心平如水、面壁成佛”的澄明心境,“克己奉公、勤政為民”的崇高追求,擺正名利、地位與事業(yè)的關系,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解難事、干實事。
回顧黨的歷史,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勇破“心中賊”,做好公私“選擇題”,作為每個共產(chǎn)黨人做人為官、修身立德的終身課題和自覺行動。優(yōu)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參加工作以來,從不利用權(quán)力、地位為自己和親屬謀私利,從拿口、邵武、榮華山、政和再到武夷新區(qū),一直分管或主管工業(yè)園區(qū),經(jīng)手無數(shù)項目,但從未以哪個項目謀過私利。黃文秀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返鄉(xiāng)投身脫貧攻堅第一線,盡管父母長期患病,家境困難,卻從未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以他們?yōu)榇淼膬?yōu)秀共產(chǎn)黨人嚴守公私界限,“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在人民群眾心中樹起了一面面光輝旗幟,熔鑄起一座座榜樣豐碑。新時代新征程,廣大黨員干部只有“心底無私”干事業(yè)求作為,才能“天地寬”、事業(yè)興。只有勇“破心中賊”,敢于和善于“自我革命”,才能堅定理想信念,挺立道德自我,勇于擔當作為,真正做到心系人民,造福人民,當好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