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第二小學 831200
老師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進行分析理解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要想把這種思維的過程完全教給學生,提高應用題的教學效率,我認為引導學生對例題進行剖析,分析數(shù)量關系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因此,把著眼點落在更好的認識和把握例題所反映的數(shù)量關系上,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長期的訓練:
1.初步構建簡單應用題痕跡。小學生剛入學,對于數(shù)學知識,特別是對應用題方面的知識,大腦中幾乎是一片空白,老師的啟蒙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從啟發(fā)學生說三句完整的話的教學入手,如:有這樣一幅畫,OOO OOOOO,老師問:“左邊有幾個圓?右邊有幾個圓?一共有幾個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說出了三句完整的話,左邊有3個圓,右邊有5 個有圓,一共有幾個圓?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簡單應用題結構,漸漸地由老師啟發(fā),學生能獨立完整地看圖說三句話,然后又過渡到半圖半文字的應用題,最后過渡到完全文字應用題,學生對應用題的認識就越來越清晰,知道一個簡單的應用題至少由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組成,這樣大腦深處就構筑了一個簡單應用題的結構痕跡,學生的思維就有了最初階段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2.進一步深化這種痕跡,開始進行補充條件和補充問題的訓練,目的在于讓學生知道解答一個問題,至少應有兩個條件,而這兩個條件又必須是相關聯(lián)的,也就是說不光只是它的完整性,更應有它的嚴密性,不是任何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都能組成一個應用題的,如:(1)補充條件,每個小朋友做3 朵紙花,_______,一共做了多少朵?從應用題結構的完整性來看,它缺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是不能隨便補充的,它即不能補充“又做了5 朵”,也不能補充“又做了5 朵黃花”,根據(jù)題目意思只能補充成“有X 個朋友”,因為題目要求的總數(shù)是由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組成,與每個小朋友做3 朵花相關聯(lián)的量只有幾個小朋友,而與其它的量無關。(2)補充問題。有10只雞,5只鴨,_______?這兩個條件能解決什么問題呢?可以解決一共有多少只?雞比鴨多幾只?鴨比雞少幾只?雞的只數(shù)是鴨的幾倍?到了中高年級還可以提出,雞的只數(shù)比鴨的只數(shù)多幾分之幾等問題?但決不能提出還剩幾只,這樣的訓練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一個完整的應用題不但要有兩個條件,還要有一個問題,已知的兩個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之間,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它們的結構不但要完整,還要嚴密。
總之,先通過看圖說三句話,再一一把應用題補充完整,到后來給出兩個條件,讓學生獨立編寫應用題的訓練,使學生一入學,就從簡單的應用題開始,具有對應用題結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的思維。
思維的完整性和嚴密性,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初步階段,要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敏捷性上下功夫,思維的敏捷性和思維的完整性、嚴密性是分不開的,后者是為前者服務的,也就是說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必須有扎實的基礎做保證,我們應從低段教學做起,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剛開始有點困難,但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就到了熟練而又通用的目的,學生在分析理解應用題目的同時,對關鍵的字、句又有了深一層的理解,也就能很快的找出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敏捷性的一個方面。
分析應用題數(shù)量關系時,思路不能停留在一個方向上,應該積極地轉換思路,從新的角度入手,將其轉換成熟悉的、直接的或易解決的問題,對于方法的選擇,是思維的完整性、嚴密性和敏捷性最具體的反映,如:一根木料鋸開4 段需要6 分鐘,如果鋸成6 段需要幾分鐘?通常下學生都會解為:6÷4×6=9 分鐘,此時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思考,生活中我們用刀切黃瓜,切一刀是兩段,兩刀是三段,三刀是四段,即刀數(shù)比段數(shù)少1,雖然切了四段,只切了三刀,6分鐘是3 刀用的時間而非4 刀,正確解為6÷(4一1)×(6—1)=10 分鐘。應用題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分析數(shù)量關系,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樣的教學生動,真實,易理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解答應用題的興趣。
數(shù)量間的對應關系,在某些應用題中顯得尤為突出,分數(shù)、百分數(shù)應用題是小學高段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它特別強調數(shù)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在教學這類應用題時,老師應指導學生建立清晰、明確的數(shù)量關系,其實分數(shù)、百分數(shù)應用題它們之間是有著相互聯(lián)系的,教學中重視加強知識間的橫、縱聯(lián)系,我總結出的方法是:一找、二看、三確定,老師這樣引導學生分析:一找,找單位“1”的量,即標準量;二看,看單位“1”的量是已知還是未知,已知用“×”,未知用“÷”,三確定,即確定方法,并且完成板書。
這樣指導學生分析,不僅可以使學生建立初步的對應思維,而且加深對應用題中數(shù)量關系的理解,可以從橫、縱、順、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也提高了解答分數(shù)、百分數(shù)應用題的準確率。
總之,分析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如果長期不懈地在應用題教學上從這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老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解題的方法,而是一種學習能力,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今后長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