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張莉暉 劉麗瓊 楊雅吉 李志東 肖誼
氣管腺樣囊性癌(trache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TACC)是起源于氣管粘液腺的低度惡性腫瘤,臨床較為罕見,占呼吸系統(tǒng)惡性腫瘤總數的 0.04%-0.2%。由于氣管腺樣囊性癌早期臨床缺乏特異性,易誤診、漏診,確診時多為晚期。我科應用支氣管鏡下腔內介入治療TACC 1例,患者帶瘤生存近10年,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56歲,主因“喘息、呼吸困難1周”入院?;颊哂?009年因痰血在外院確診為氣管腺樣囊性癌,行放、化療治療。??撇轶w:口唇無發(fā)紺,可見吸氣三凹征,頸部及雙肺聞及哮鳴音。外院CT報告示氣管下段占位,堵塞管腔約95%。入院后緊急行支氣管鏡檢查:氣管下段見一表面光滑新生物,阻塞氣管管腔約90%,新生物表面血供較豐富,長約3cm(圖1A)。予高頻電圈套約2/3新生物后(圖1B),見右主支氣管不完全暴露,氣管鏡可進入右主支氣管,見右側各葉段支氣管管腔通暢,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明顯緩解。新生物送檢病理符合腺樣囊性癌(圖1C)?;颊哂?014-2018年期間多次因腫瘤復發(fā)于我科行氣管鏡下高頻電凝、APC燒灼及冷凍、硬質支氣管鏡下介入等多種治療,均取得良好效果。2018年3月行CT檢查發(fā)現肺內及胸膜多發(fā)轉移(圖2),最終因雙肺多發(fā)轉移及肺部感染于2019年死亡。
圖1 鏡下治療前
圖2 胸部CT示總氣管下段、隆突區(qū)及雙側主支氣管近段管壁廣泛不規(guī)則增厚、管腔狹窄,雙肺內及胸膜多發(fā)轉移結節(jié)及腫塊影。
原發(fā)性氣管腫瘤非常罕見,年發(fā)病率低于0.2/10萬[1]。氣管腺樣囊性癌(TACC)是原發(fā)于氣管的低度惡性腫瘤,起源于氣管壁黏液腺上皮,好發(fā)于氣管軟骨和膜部連接處[2],一般位于氣管和主支氣管,葉段支氣管少見[3]。TACC 好發(fā)于 40-60 歲的患者,與吸煙無關,男女發(fā)病率均等[4]。此瘤在黏膜下呈浸潤性生長,瘤體無完整包膜。其突出特征是隱匿性侵犯周圍神經束,淋巴結轉移少,50%發(fā)生血行轉移,以肺轉移多見[5],也可轉移至腦、骨、肝臟、腹腔、心臟等[6-8]。TACC早期多無癥狀或僅有胸悶、刺激性咳嗽、咳痰或痰血癥狀。有報道約75%患者從癥狀出現1年以后才明確診斷,提示TACC極易誤診和漏診[9]。隨著腫瘤的生長,當腫瘤阻塞管腔超過50%可出現咳嗽、氣短、咯血等癥狀,超過75%可出現呼吸困難等阻塞癥狀[10]。一旦發(fā)生氣道梗阻時,可迅速危及生命[11]。
TACC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氣管鏡檢查和病理組織活檢明確[12]。支氣管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腫瘤的大小和形態(tài)并行活檢,繼而確定組織學類型達到最終確診,對TACC的診斷和治療均有重要作用[13]。支氣管鏡檢查可見病變呈息肉狀或結節(jié)狀向管腔內突出,管壁局部浸潤性增厚;病變也可同時侵犯腔內及腔外,致管腔狹窄、塌陷,亦可沿管壁長軸浸潤性生長導致局部管腔狹窄,最顯著的特征是腫瘤邊緣不清,向遠處擴展。由于TACC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故對原因不明、治療效果欠佳的長期咳嗽、喘息者應及時行支氣管鏡檢查,防止漏診。
支氣管鏡下冷凍、支架置入、高頻電凝、激光等姑息性治療手段,可有效的切除氣道腫瘤,改善氣道阻塞癥狀[14]。由于經支氣管鏡介入治療為姑息性切除,術后腫瘤復發(fā)、肉芽組織增生,不可避免的導致管腔再狹窄。因此,大多數 TACC 患者經支氣管鏡介入治療后需定期隨訪,發(fā)現氣道再狹窄時需及時行支氣管鏡下介入治療維持氣道通暢。
該病例中,患者首次因呼吸困難加重至我科就診時已發(fā)生危及生命的氣道阻塞,無法行手術治療,支氣管鏡下腔內介入治療是迅速解除氣道阻塞、改善通氣的優(yōu)先選擇。后期患者反復因腫瘤復發(fā)致氣道阻塞行支氣管鏡介入治療,取得良好效果。
總之臨床工作中需加強對TACC的認識,防止誤診、漏診;對于就診時已無法手術的患者,經支氣管鏡腔內介入治療,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一旦確診TACC,應終身隨訪,定期支氣管鏡檢查配合病理活檢,可及時發(fā)現復發(fā)病灶,及時處理,可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