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進寶
摘要:科學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在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的沖擊下,傳統(tǒng)的辦公模式被淘汰,出現了更多高效、便捷、精準的辦公模式。資助育人工作是每個學校工作的一部分,傳統(tǒng)的工作模式存在很多問題,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效各項工作都帶來了新的機遇,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與互聯網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本文通過探討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工作,分析當前資助育人工作現狀、問題、重難點,并提出幾點措施,為以后資助育人工作提高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互聯網;資助育人;策略
近年來國家的任務都離不開“脫貧致富、振興鄉(xiāng)村”這兩個關鍵點,而脫貧致富不僅僅是要帶領鄉(xiāng)親們找到賺錢的工作,還要對農民進行精神的脫貧,而學生無疑是其中最關鍵的部分。高職院校的生源復雜,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傳統(tǒng)的資助育人工作存在很多的問題,特別是信息不精準的問題,阻礙了資助育人工作的推進?;ヂ摼W時代下,高職院校應該有效的利用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不斷提高工作的便捷化、信息化,使資助育人工作得以高效、透明、公正的實現,進而更好的實現教育公平,使每一位貧困學子都能得到幫助。
一、 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現狀
國家實行教育公平政策,對每一位貧困學子都實行了一定的幫助,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成為各大學校的工作重點。傳統(tǒng)的資助育人工作存在很大的問題,特別是在信息的公開上,還有是否將助學金等分配到應該有的學生身上。而如何解決這些工作中的難點成為各大高校的資助工作重點。
1、 信息透明度差
各大高校在進行資助工作時都是采取輔導員或者班主任上報的形式,輔導員或者班主任在通知的時候往往采取通知不到位,或者通知時間太遲,導致很多學生因為申報不及時或者補辦材料時間不夠的情況導致錯過獲得資助的機會。同時在資助工作完成后,一些高校出于對學生隱私的尊重,并沒有實行資助名單公示,導致了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出現。所以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時常發(fā)生這些信息不及時、不全面、不透明的現象,阻礙資助政策的有效推行。
2、 育人工作不到位
每一位學生因為先前教育、生存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在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甚至對學習的態(tài)度都不一樣。而一些高校在進行資助工作中只是簡單的完成資助后就不管不顧,沒有推行后續(xù)的育人工作,對受資助的學生關注不夠。導致很多受資助的學生養(yǎng)成了“等、靠、要”的習慣,甚至會出現一些“偽貧困”、貧困學子大手大腳花錢等現象。這些都是高校對資助后續(xù)的育人工作不到位的表現,傳統(tǒng)的資助育人工作在學生收到資助后與高校的互動性不強,育人工作推行較難。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合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的優(yōu)點,不斷完善工作模式,進而高效推行資助育人工作。
二、 合理運用互聯網開展資助育人工作的措施
1、 加強學校資助育人工作平臺信息化建設
傳統(tǒng)的資助工作開展大多數都是由老師對學生進行提醒等,但是這樣一級一級的下傳會導致時間的嚴重浪費,工作效率低,嚴重還會影響學生的申報。同時對貧困生的認定、受資助學生的后續(xù)工作如果都采取線下的方式,工作效率很低,同時也會存在照顧不到的現象。所以學??梢越①Y助育人工作平臺,進而提高工作的信息化、透明化。
例如:學??梢越⑵饘iT的網絡平臺,將資助政策等實時更新到平臺上,使學生能夠通過網絡了解到最新的資訊,給予學生足夠多的時間去準備申報材料。同時學校還應該在校園的食堂、關鍵路口、各大班群、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進行線上線下的推廣,讓每一位學生都知道這個資助平臺。并且,學校還應該合理利用現代的大數據技術,建立貧困生數據庫,將申請人的信息錄入其中,并綜合政府、銀行等各方面的信息。
2、 建立科學的貧困生認定機制
貧困生是資助育人工作的對象,但是高職院校由于生源復雜,而當前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資助工作中出現很多的“偽貧困”現象,使得一些幫助沒有落實到真正需要的學生身上。所以學校應該建立科學的貧困生認定機制,綜合多方面的評估信息,并建立追責制度,對偽造貧困的學生實施懲罰。
例如:學校建立貧困生的數據庫,并對信息與政府、銀行等進行評估真實性,減少“偽貧困”的現象。同時綜合申請人班上同學以及老師的意見,了解申請人的實際情況,使申請人的個人信息真實且全面。并且對偽造貧困的學生進行追責,并將事件記錄到該生的誠信檔案中,從而有效的遏制“偽貧困”現象的發(fā)生。并且還應該對受資助學生進行追蹤,了解學生受資助后的生活情況,制止學生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也對后續(xù)的育人工作開展提供幫助。
3、 重視育人工作的開展
一些學校在完成資助工作后就沒有對受資助學生進行后續(xù)的育人工作,養(yǎng)成了一些貧困生“等、靠、要”等不良習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意識、正確的三觀。所以學校還應該重視后續(xù)的育人工作,加強后續(xù)與受資助學生的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精神、獨立精神與正確的三觀。
例如:學校應該適當的推行一些勵志感恩活動,對受資助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同時還可以在資助平臺上推送一些校園內的工作,比如幫助圖書館人員整理書籍、食堂打掃衛(wèi)生等工作。還可以對受資助學生進行銀行卡的追蹤,杜絕“等、靠、要”、大手大腳花錢的現象,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消費觀,進而達到高效推行資助育人工作。
結語:總而言之,高職院校應該重視資助育人工作,并與時俱進,淘汰傳統(tǒng)的工作模式,結合互聯網時代下的先進技術,不斷提高工作的效率,建立信息化、透明化的資助平臺,并建立貧困生數據庫與科學的評價機制,實現精準資助,并加強與受資助學生的互動,舉行多樣化的活動,達到育人的目的,進而高效的推動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行。
參考文獻:
[1]黃冬梅,許麗琴.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資助育人模式的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9,6(89):77-79.
[2]何靜.“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探究——以天津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學理論,2018(05):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