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在醫(yī)院日常工作中,消毒供應室作為工作重要部分,加強供應室發(fā)展和建設,屬于醫(yī)院管理主要環(huán)節(jié)。本院通過消毒供應室的創(chuàng)建,已經取消病區(qū)打包消毒,全部實現中心供應的模式,積極展開高低溫滅菌等工作,確保各器械得到回收和消毒、包裝、滅菌等處理,保證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因此,結合當前工作情況發(fā)現,因物理性和生物性等原因影響,使工作人員健康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具有較高危險性。所以,盡量降低相關護理人員職業(yè)風險,需要從提升自我防護能力與防護措施制定等方面進行。
1 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危險因素
1.1 物理性
(1)高溫、潮濕因素。在進行消毒供應室設置時,部分醫(yī)院因其條件限制,通常設置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等區(qū)域,使其排氣和通風效率較差,加上供應室設備大多數均產生大量的熱量;長期處于此種工作環(huán)境,極易引發(fā)關節(jié)痛與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不利于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
(2)噪音刺激。對于真空高壓蒸汽滅菌器來講,因為供應室工作量偏大,往往會出現頻繁使用器械情況,從而造成較大噪音;精密儀器的增多,大多數均需要壓力氣槍、壓力水槍進行輔助清洗干燥,也會產生較大的噪音;如果噪音超過100dB,則會對護理人員直接造成噪音刺激,部分研究數據顯示,噪音維持80dB~85dB標準,可能會出現頭痛和睡眠差等臨床癥狀,若長期處于此種環(huán)境,工作人員會發(fā)生疲勞和頭暈等癥狀,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則會造成耳鳴,導致抵抗力不斷下降。
(3)棉絮因素。在消毒供應室內,當使用敷料包和紗布時,每日需要做好相應預防工作,即棉絮環(huán)境下展開工作,會造成呼吸系統(tǒng)損傷,最終引發(fā)一系列疾病。
1.2 生物性
有研究數據顯示,如果醫(yī)務人員出現感染傳染疾病時,約80%~90%左右是由于針刺傷導致,例如:丙型肝炎與乙型肝炎等。國外研究數據顯示,30萬例艾滋病中,20萬人群發(fā)生死亡時,約6%屬于衛(wèi)生工作人員,護士更是占據63%,由此可見,護士感染危險概率偏高。結合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相關研究顯示,每年由于乙肝感染造成醫(yī)務人員死亡較多,約200~300左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顯得至關重要。在本院中,患者進行器械使用時,如果留有血液和體液、分泌物時,通常僅對其進行初步處理,使較多病原附著器械中,在消毒供應室進行處理時,因其工作繁雜,可能會造成刀片刺破或針頭扎傷等,屬于感染疾病主要原因,應該加大重視力度。
1.3 心理性
在本院消毒供應室內,護士工作量大,部分人員身體原因已經無法勝任臨床工作。工作壓力相對較大,會呈現心理負荷過重,如果未對此類護理人員進行心理教育與專門指導等,極易存在身心疲憊和焦躁心理,很難正確調整自身狀態(tài),不僅會造成工作效率持續(xù)下降,而且還會導致其心理問題無法解決。
1.4 機械性
因工作需要長期進行推車搬運和站立等工作,即長時間維持相同工作姿勢,往往會導致其背部受到損傷,屬于威脅護理人員主要原因,只有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才能從根本上避免發(fā)生疾病等。
2 降低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yè)風險措施
2.1 物理方面措施
(1)加大環(huán)境管理力度,營造良好工作氛圍,在進行預真空高壓蒸汽滅菌器使用時,需要采取設置隔音板等方法,不斷降低其噪音。當更新產品時,應根據環(huán)保要求進行,保證儀器安裝的科學性,同時還應配備排風扇和除濕機等,改建或新建醫(yī)院采用中心供氣減少噪音的產生。
(2)紫外線消毒器的應用,應先進行消毒時間調整,可以定點定時,錯過工作時間。與此同時,將室內空氣維持在標準范圍,利用通風換氣等形式,確??諝鉂穸?、溫度維持在舒適范圍內,從而預防空氣污染和不必要傷害。
(3)棉絮防護,日常工作中,積極佩戴相關防護用具,可明顯降低其危害,例如:經過一段時間工作后,工作人員需要定期通風換氣,盡量減少空氣棉絮含量,避免呼吸系統(tǒng)損傷。
2.2 生物方面措施
(1)不斷提升自身防護意識,堅持按照規(guī)定制度流程進行,對于下送人員,需要保證其著裝整齊,佩戴相關防護工具,嚴禁出現僥幸心理,一旦手套劃破,應及時進行更換。對于銳利器械的處理,需要輕拿輕放,選擇銳器盒進行裝置,然后對其進行運送。整個清洗過程,應按照分類浸泡和清洗、消毒等原則進行處理,如果出現銳器刺傷,需進行免疫球蛋白的接種治療,并創(chuàng)建刺傷檔案。完成整個操作后,及時更衣和洗手。具體措施包括:整個消毒滅菌處理中,干熱滅菌時,應盡量避免發(fā)生燒傷和灼傷事故;進行紫外線消毒處理時,應防止工作人員直接照射;化學消毒時,禁止過敏與皮膚黏膜損害;如果操作過程發(fā)生手部刺傷,需及時擠出污血,選擇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然后通過2%碘酒予以消毒,做好包扎處理,如果情況特殊,應該進行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并展開3個月跟蹤隨訪觀察。
2.3 心理方面措施
定期展開心理護理,同時還需要進行基礎知識和心理學等相關教育,保證消毒供應室的護理人員可以更好適應當前工作需求。如果勞動強度相對較大,需要及時調整工作時姿勢,避免出現損傷。還可以通過獎勵制度方式,針對表現優(yōu)秀人員給予獎勵,以此提升其業(yè)務能力和工作積極性。
2.4 機械方面措施
保證整個操作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流程進行,維持正確搬運姿勢,盡量在不超出自身負荷承受范圍搬運,避免發(fā)生肌肉牽拉傷和脊背損傷。
2.5 預防不同傳染病
根據操作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屬于降低工作人員職業(yè)風險關鍵,其原因為:消毒供應室工作多數需要手工操作,加強自我保護顯得至關重要。規(guī)定制度要求,患者使用后物品均應根據標準流程進行處理,特殊感染除外,均執(zhí)行先清洗后消毒,整個過程需要嚴格穿戴防護物品,在專門清洗空間完成相應處理。在操作前后,應嚴格洗手,同時嚴禁配備首飾,及時修剪指甲,預防交叉感染,確保工作環(huán)境的整潔狀態(tài)。
在消毒供應室內,由于其工作比較特殊,通常是在特定環(huán)境狀態(tài)下工作,需要做好自身保護工作,盡量減少危險因素。如果出現銳器損傷,需及時進行處理,避免發(fā)生乙肝感染和丙肝感染等職業(yè)病暴露。另外,供應室工作人員還應不斷強化自身知識水平,通過業(yè)務學習等方式,積極獲取相關知識內容,利用改善錯誤工作習慣等方式,有效降低身心健康影響因素,使職業(yè)風險得到控制,從而全面提升消毒供應室工作效率,保證其具有較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