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教學為例,論述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方法,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教學分析,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用辯證、發(fā)展的歷史觀認識戰(zhàn)后資本主義新變化,培育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yǎng)。
【關鍵詞】唯物史觀 《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教學分析 ?國家干預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2B-0136-03
2017 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唯物史觀”的主要目標包括:“學生能夠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并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本文以《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一課為例,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既肯定它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也不忽視它帶來的種種弊端。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六單元的最后一課,涉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基本模式,上承經濟大危機和羅斯福新政中國家在工業(yè)、農業(yè)、金融業(yè)等方面的干預措施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下接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經濟區(qū)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現代世界經濟發(fā)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通過了解變化,認識當中出現的成就和問題。二戰(zhàn)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本國經濟的發(fā)展,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弊端又在不斷顯露,這也說明了這一系列的調整并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始終存在?;谝陨辖虒W立意,筆者將本課整合成兩條線索:一是調整中促發(fā)展;二是發(fā)展中顯弊端。以期讓學生用辯證、發(fā)展的歷史觀認識戰(zhàn)后資本主義新變化,從而培育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yǎng)。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基本知識和初步的閱讀史料的能力,知道資本主義社會爆發(fā)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了解了羅斯福新政的措施、實質以及影響,這些知識的儲備與認識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是,學生容易受到教師常規(guī)教學的影響和套用答題模式,導致其思維固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珍視學生的一些思維上的閃光點。
三、教學目標
通過史料閱讀、表格數據分析、圖像資料展示,學生了解戰(zhàn)后“黃金時代”出現的原因,了解福利國家的內容和實質,了解第三產業(yè)的興起和美國的新經濟現象,并歸納分析戰(zhàn)后各國進行的一系列調整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開展學生合作探究活動,提供大量史料、表格,學生自主閱讀,了解“滯脹”現象的具體表現、出現原因,以及福利國家的弊端、美國新經濟現象之下的隱患等問題,并從中歸納出:戰(zhàn)后一系列調整的實質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因此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始終存在,弊端不斷顯露。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出示亞當·斯密和梅納德·凱恩斯的圖像。兩位英國的經濟學家,一位生活在 18 世紀的英國,他的代表經濟理論是“自由放任”,該理論是工業(yè)革命以來資本主義傳統(tǒng)經濟政策。另一位是生活在 20 世紀上半葉的凱恩斯,他的代表經濟理論是“國家干預”。從兩位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的圖像導入新課,讓學生較為直觀地感受歷史。
意圖:1929—1933 年的經濟大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使傳統(tǒng)的資本主義體制難以為繼,“自由放任”政策宣告失敗,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實行國家干預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因為美國的標桿作用以及戰(zhàn)后重建的需要,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戰(zhàn)后都普遍實行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從而引發(fā)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變化,在一系列調整與變化中推動了經濟發(fā)展,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又呈現出各種弊端。
(二)調整中促發(fā)展。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共四個方面:經濟政策之變——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社會政策之變——“福利國家”的建立;產業(yè)結構之變——“第三產業(yè)”的興起;經濟增長模式之變——“新經濟”現象的出現。
材料 1: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政府借鑒了新政的經驗,不斷擴大政府開支,刺激經濟發(fā)展。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政府指出從 1950 年的 700 億美元增長到 1960 年的 1510 億美元,主要用于發(fā)展國防軍工、投資科學教育、改善基礎設施和建設廉價住房。
材料 2:(英國)1946 年,將蘇格蘭銀行收歸國有,以后有將所有煤礦和民用航空企業(yè)收歸國有。1947 年,先后將對外海第電報和無線事業(yè)、鐵路、公路貨運等收歸國有?!?1951 年,國有化的工礦企業(yè)數已占全國工礦企業(yè)書的 20%。
日本的經濟計劃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長期計劃,包括“產業(yè)結構長期展望”“全國綜合開發(fā)計劃”。第二種是中期計劃,一般為 5~7 年,個別為 10 年。第三種是年度計劃,一般是從當年 4 月到第二年 3 月。
問題 1:依據上述材料,歸納二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采取哪些具體措施恢復和發(fā)展經濟?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點?
意圖:教材中關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的介紹非常簡短,僅僅指出各國普遍奉行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教師為了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國家如何宏觀調控的,在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摘選了美國、英國、日本戰(zhàn)后的部分經濟措施,讓學生對“國家干預”經濟有較為深入的感受,也能讓學生對戰(zhàn)后“黃金時期”的出現原因有所了解。
材料 3:英國艾德禮政府通過了四項法令[《國家保險法》《國家健康福利(工傷)法》《國家援助法》《國家醫(yī)療法》],建立一整套社會保險和福利制度。1950 年,艾德禮宣稱“福利國家”建立?!坝嗣瘛畯膿u籃到墳墓的全部社會生活都被置于了國家的‘保護傘下。而這把‘保護傘是以全面的立法形式、穩(wěn)定的制度框架確立的,因而其根基是牢固的?!?/p>
問題 2:根據材料 3,指出“福利國家”是通過什么方式推行?歸納“福利國家”的特點。依據課本內容,分析“福利國家”實質和“福利國家”的積極作用。
意圖:有人認為:“黃金發(fā)展期”也容易變成“矛盾凸現期”,而“矛盾凸現”往往是由于社會財富分配不合理,社會貧富懸殊擴大所致。為了減少因為貧困引發(fā)的各種社會問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建立“福利國家”。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建立“福利國家”的手段主要依靠國家立法和建立穩(wěn)定的制度框架,在“福利國家”下低收入人群受惠較多,兒童利益得到相應保障,對縮小貧富差距、穩(wěn)定社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通過第一部分的整體學習,學生自主歸納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四大新變化,并得出結論戰(zhàn)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讓學生感悟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可以通過政策調整達到相互適應與協(xié)調,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
(三)發(fā)展中顯弊端。第二部分的新課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學生的分小組自主合作探究。
小組一:材料 1:這場經濟危機……是 30 年代初以后 40 余年間世界經濟危機中最嚴重的一次。……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yè)生產下降 8.1%……資產在 100 萬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倒閉12萬家……美國失業(yè)率達 9.1%……英國消費品上漲率達 15.7%。
材料 2:無論是刺激經濟,還是改善民生、發(fā)展科學教育事業(yè),政府都需要花費巨額資金……但是政府卻一再減稅,由此財政赤字不斷增加……錢不夠用的時候,政府只好一面舉債,一面大肆增發(fā)紙幣。從 60 年代末開始,美國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
問題:根據材料 1,指出 70 年代,西方國家出現以什么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問題?根據材料 2,分析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結合課本,指出政府如何解決問題。
小組二:材料 3:(英國)社會福利計劃的各項開支占到了公共支出總額的 50%。……(瑞典)主要靠借債和赤字預算來維持社會福利的各項開支?!诟鲊鐣@_支仍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各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
材料 4:法國人提爾里,他是第一批用上手機的人 ,他開豪華跑車,住高檔小區(qū)。他是健身俱樂部的永久會員。他夏天去海邊度假,圣誕節(jié)到阿爾卑斯山滑雪。他 24 年來沒有工作過一天。
問題:根據材料 3、4,歸納西方的“福利國家”有哪些弊端。結合課文指出,政府面對問題,采取怎樣的措施。
小組三:材料 5:1994 年底,道瓊斯指數為 3690 點,到 1996 年 12 月上升為 6300 點。當時,美聯(lián)儲主席格林斯潘發(fā)出了股市“非理性亢奮”的著名警告??墒?,華爾街股市繼續(xù)攀升。……1999 年 12 月 28 日升至 11476 點?!既丝?%的人控制著美國財富的比重在 1949 年時為 21%,而 1997 年則上升到 40%。 公司經理人員的收入于一般工人的工資相差 212 倍。
問題:材料 5、6 反映了 20 世紀 90 年代“新經濟”背景下存在哪些隱患?
通過第二部分的學生自主探究,共歸納出戰(zhàn)后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三大弊端:一是 20 世紀 70 年代,“滯脹”現象出現,各國適當減少國家干預。二是“福利國家”使財政不堪重負,勞動者生產積極性下降,各國政府適當縮小福利國家規(guī)模。三是“新經濟”的輝煌下隱藏著弊端,21 世紀以來經濟危機頻發(fā)。
通過兩條線索的分析,學生認識到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但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依然存在,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中弊端不斷出現。通過整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用辯證的、發(fā)展的歷史觀看待歷史,培養(yǎng)了學生唯物史觀素養(yǎng)。
五、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筆者堅持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具體的歷史現象,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數據與材料,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分析數據與材料,運用教材中的有關知識思考、解決問題,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科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唯物史觀。同時,在課堂上努力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培養(yǎng)其運用唯物史觀學習的能力和素養(yǎng)。但是本課涉及一些經濟學概念如“凱恩斯主義”“混合經濟”“次貸危機”等較為抽象,受課堂時間和學生理解能力限制,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只能淺層講授,無法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張津瑞,林廣.地圖上的美國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
[3]王斯德.世界通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4]鄭 麗.試論英國艾德禮政府的福利國家政策[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03
[5]陳銀娥.現代社會的福利制度[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6]孫 健.美國“新經濟”評析[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1)
【作者簡介】李曉蘇(1980— ),女,江蘇南京人,碩士,江蘇省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