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韓政遒, 付素娟, 楊佩劍
(1.河北工業(yè)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 天津 300401; 2.河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 石家莊 050021)
裝配式異形柱框架結構將異形柱框架結構與裝配式生產方式結合,相較于現(xiàn)澆異形柱框架結構降低了施工難度,保證了成品質量,加快了生產節(jié)奏;相較于裝配式矩形柱框架結構增加了柱截面有效使用,便捷了框架結構柱的布置,隱藏了梁柱節(jié)點。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結構破壞取決于節(jié)點設計,而節(jié)點截面及連接形式決定了它抗震性能。戎賢等[1]應用X形筋加強T形柱框架邊節(jié)點抗震性能,分析了高強材料的適用性;周子云等[2]對型鋼混凝土異形柱進行了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普通鋼筋混凝土T形柱的承載力、延性及耗能各方面均有顯著提高。套筒灌漿連接技術的出現(xiàn)推動了裝配式結構的發(fā)展,是豎向預制構件連接整體性和作用傳遞的關鍵[3]。文獻[4-5]對柱筋套筒灌漿連接的中框架節(jié)點抗震性能進行試驗研究,結果表現(xiàn)出承載力及變形能力等同現(xiàn)澆節(jié)點,套筒灌漿連接鋼筋應力傳遞有效,但增強了上預制柱固端剛度,使得裂縫集中分布。
以套筒灌漿連接后澆整體式T形柱邊框架節(jié)點連接為研究對象,對柱筋套筒灌漿連接布置進行優(yōu)化,在滿足承載能力設計要求前提下減少套筒的使用,實現(xiàn)施工便易及高質量、高經濟生產。對后澆整體式T形柱邊框架節(jié)點進行足尺試件抗震試驗,通過試驗手段得到節(jié)點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為推廣設計提供依據?;谠囼灲⒂邢拊治瞿P?,從承載力與變形、延性、剛度及耗能角度對試驗與計算結果比較,確立模型簡化方法并對軸壓比參數進行計算分析,為相關研究提供方法。
根據強柱弱梁,強節(jié)點、弱構件設計原則,按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2010)二級抗震框架及《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149—2017)構造要求設計試件JXJT。設計軸壓比nd=0.23,T形截面預制柱通過套筒灌漿連接,預制梁縱筋端部焊接鋼板保證錨固充分(錨固長度la=400 mm),后對節(jié)點澆筑混凝土將梁柱連接一體,具體尺寸及構造如圖1所示。預制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為C30,后澆節(jié)點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為C35,實測立方體抗壓強度fcu,k分別為33.2、37.6 MPa,彈性模量Ec分別為3.08×104、3.21×104MPa??v筋(直徑D=14、16 mm)與箍筋(D=8 mm)分別采用HRB400級、HRB400E級抗震鋼筋,實測屈服強度fy分別為436、428 MPa,極限抗拉強度fu分別為625、603 MPa,彈性模量Es分別為2.26×105、2.15×105MPa,材料試驗指標采用試驗組均值。
JXJT生產裝配過程:①框架梁柱預制:根據圖1進行鋼筋綁扎、套筒預埋以及梁端縱筋錨固鋼板焊接,支模并澆筑C30混凝土,同期制作立方體混凝土試塊用以標定;②框架拼裝:待預制混凝土對照試塊達到設計強度后拆模,對預制構件后澆接觸面進行粗糙處理,隨后放線正位,柱縱筋連接前套入節(jié)點水平箍筋,預制下柱預留角筋插入上柱底端預埋套筒并灌漿,其余縱筋綁扎連接,圖2(a)為半灌漿套筒連接檢測;③節(jié)點后澆連接[圖2(b)]:梳理鋼筋應變片導線并集中保護,后澆區(qū)域支設木模板,澆筑C35混凝土后進行養(yǎng)護。
擬靜力試驗梁端加載邊界簡化如圖3(a)所示,對梁端施加豎向反復荷載P,柱端約束為不動鉸,計算得到柱頂軸壓力N=530 kN,并在試驗過程中對柱頂千斤頂進行調整穩(wěn)定。基于裝置設計及試驗場地進行搭設,其中梁懸挑方向為東側,以梁端向上為正向加載,對應紅色筆標記裂縫,如圖3(b)所示。
上標E表示工程中的抗震鋼筋圖1 JXJT尺寸及構造Fig.1 Size and construction of JXJT
圖2 JXJT生產裝配Fig.2 Production and assembly of JXJT
圖3 加載設計Fig.3 Loading design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2010)與實測材料指標計算得到相對界限受壓區(qū)高度ξb=0.487,預測梁端屈服加載值Py=40 kN。圖4為梁端力與位移混合控制加載方案,一個往復循環(huán)為1周期,中軸左側以Py分5級進行雙循環(huán)力控制加載,第一加載級為0.2Py;中軸右側以加載至Py對應的梁端位移值Δ進行位移分級控制加載,加載周期為3,加載級增量為0.5Δ,直至梁端荷載值低于峰值荷載的85%。
圖4 加載機制Fig.4 Loading mechanism
JXJT梁端荷載Pb達到0.4Py[圖5(a)],距節(jié)點根部約150 mm處,梁固端頂面及正面首先出現(xiàn)裂縫,寬度約為0.07 mm,認為是節(jié)點開裂荷載Pck[圖5(a)];加載至0.6Py,梁固端受拉區(qū)增加兩三條裂縫,最寬達到0.1 mm;繼續(xù)加載至0.8Py,預制梁固端后澆截面處出現(xiàn)寬度超過0.3 mm的長裂縫,同時開裂裂縫的寬度也達到0.2 mm。隨著荷載繼續(xù)增大,裂縫緩慢發(fā)展,梁固端受拉區(qū)根部裂縫寬達到0.4 mm,梁柱固端混凝土裂縫數目增加明顯。當荷載加載至Py,梁固端迅速出現(xiàn)數條裂縫,原裂縫延伸擴展,梁固端背面下方節(jié)點根部的裂縫寬度達到0.7 mm,如圖5(b)所示,進入屈服階段開始進行位移加載控制,JXJT屈服位移試驗值Δy為5.3 mm。
梁端位移加載至3Δy,原裂縫附近出現(xiàn)少許新裂縫,裂縫延伸、變寬,梁固端背面下方節(jié)點根部貫通裂縫寬度達到3 mm,梁固端出現(xiàn)數條貫通裂縫,原有裂縫附近出現(xiàn)少許新裂縫。加載至3.5Δy,原裂縫繼續(xù)延伸擴展,梁固端底面根部及相近下柱固端混凝土開始有碎屑掉落[(圖5(c)],梁固端根部裂縫寬超過3 mm。繼續(xù)加載至6.5Δy,梁固端底面根部混凝土成塊掉落,頂面混凝土被壓壞鼓起,裂縫寬度劇增,荷載開始下降;當加載級達到7.5Δy,梁固端底面混凝土大量脫落,縱筋裸露[圖5(d)]。JXJT破壞集中于預制梁固端根部,表現(xiàn)為梁端受彎破壞,預制柱及節(jié)點核心區(qū)未發(fā)生明顯破壞,梁縱筋錨固可靠沒有出現(xiàn)黏結破壞現(xiàn)象。
圖5 JXJT試驗過程Fig.5 Experimental procedure of JXJT
圖6 JXJTS模型Fig.6 Model of JXJTS
圖7 CDP模型Fig.7 Model of 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
混凝土材料在循環(huán)反復荷載作用的變形過程中,應力進入彈塑性段完全卸載后存在非彈性應變εin,且隨變形程度的提高而累積。采用以拉壓各向同性彈性損傷結合塑性損傷替代εin的混凝土損傷塑性(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CDP)模型(圖7),縱軸σt和σc分別為混凝土拉、壓應力,橫軸εt和εc分別為拉、壓應變,σtu和σcu分別為混凝土材料極限拉、壓應力。E0為混凝土無損傷狀態(tài)下的初始彈性模量,以拉、壓損傷因子dt、dc和拉、壓剛度恢復因子wc、wt共同控制表現(xiàn)混凝土損傷后剛度退化及反向荷載作用下剛度恢復等現(xiàn)象,剛度恢復因子為1時表示剛度完全恢復[6]。
鋼筋在反復荷載作用下存在包辛格效應,且較早進入強化段,使得屈服臺階遠比單調荷載作用短[12]。采用結合雙直線型拉壓包絡線模型的鋼筋滯回模型[13](圖8)。圖8中,達到屈服值fy后直接進入強化段,強化剛度為Esh,屈服后的鋼筋恢復剛度削減為Esr。
圖8 鋼筋滯回模型Fig.8 Hysteresis model of reinforcement
OAB和OCD為鋼筋雙線型拉壓包絡線,MNK和KLM分別為鋼筋滯回模型卸載、再加載曲線,需輸入鋼筋Es、fy和硬化剛度比Ksh,Ksh=Esh/Es,參數值采用試驗標準值。
表1 CDP模型參數
設置梁端墊板剛化參考點控制豎向反復位移加載,屈服位移參照試驗取為6 mm,以3,6,…,33 mm分級加載,彈性階段循環(huán)加載2次,塑性階段循環(huán)加載3次,未考慮墊板與端部加載面的滑移,可能導致模擬值偏大。上下柱反彎點邊界認為是不動鉸(柱頂放松豎向平動),施加恒定軸力控制軸壓比(試驗軸壓比nt=N/fc,rA′=0.15,其中A′為T形柱截面面積)。
由圖9受壓損傷因子[圖9(a)]、受拉損傷因子[圖9(b)]和最大主塑性應變[圖9(c)]云圖可確定混凝土裂縫分布變化及延展方向。從圖9可JXJTS預制梁根部混凝土受壓損傷表現(xiàn)嚴重,梁根部截面受拉損傷最早出現(xiàn),并隨加載過程向加載端蔓延;因梁縱筋錨固傳遞的水平剪力和柱端軸壓力共同作用及T形截面翼緣的存在,節(jié)點腹板出現(xiàn)局部“K”形裂縫,腹板內水平箍筋承載作用明顯。JXJTS與JXJT塑性變形集中于梁端預制后澆豎向接觸面,出現(xiàn)混凝土壓潰剝離現(xiàn)象,都表現(xiàn)為梁端受彎破壞,實現(xiàn)了“強節(jié)點”“強柱弱梁”的設計。
圖9 破壞形態(tài)Fig.9 Destruction form
從圖10(a)可以看出,模擬值和試驗值滯回環(huán)宏觀上皆由線性逐漸向飽滿的梭形過渡,伴隨梁端滑移增加而產生捏縮效應,最終呈“弓”字形發(fā)展。因節(jié)點側縱向受拉鋼筋周邊混凝土未發(fā)生明顯破壞,節(jié)點梁筋鋼板錨固充分發(fā)揮了“強錨固”作用,滯回環(huán)沒有“Z”形捏縮程度大,滯回環(huán)面積較為飽滿,表現(xiàn)出較強的耗能性能。
從圖10(b)可以看出,模擬值和試驗值曲線上升段斜率約為6 mm時發(fā)生明顯衰減,鋼筋屈服進入塑性段;6~24 mm加載為塑性階段,曲線在12 mm接近峰值后趨于平緩,梁端形成塑性鉸并具有足夠轉動、耗能能力;加載至24 mm曲線明顯下降,梁端混凝土受壓破壞嚴重,塑性鉸失效;位移加載至33 mm時,梁端承載力小于峰值荷載的85%,節(jié)點破壞。JXJTS材料性能理想,且JXJT梁端加載存在一定軸向約束,致使計算值偏大、下降段平緩。
圖10 荷載-位移曲線Fig.10 Load-displacement hysteresis curves
根據圖10(b)計算確定特征值,結果如表2所示,應用等效彈塑性原理確定節(jié)點正、負向等效屈服荷載及位移,極限荷載取峰值荷載的85%,極限位移根據骨架曲線進行差值計算,極限、屈服位移比為延性系數。JXJT與JXJTS大致在0.87倍峰值荷載Pmax處發(fā)生屈服,極限位移均值(Δu)分別為34.53、32.22 mm,二者延性系數達到5左右,各特征計算值相差不超過15%。節(jié)點按照《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149—2017),以受彎形式破壞計算得到梁端承載力標準值為48.45 kN,試驗與模擬值分別為計算值1.08、1.18倍,具有一定安全儲備。
結構剛度隨混凝土損傷逐漸降低,同承載力對應的位移隨加載級數增加而增大,通過計算峰值割線剛度(Kj)進行比較分析:
(1)
式(1)中:uj為j級位移加載值;Pj為uj對應的荷載。
由圖11(a)可知:1.5Δy前,混凝土發(fā)生脆性開裂,試驗值和模擬值的剛度削減都較大且速率相近,JXJTS割線剛度略大;隨著梁端混凝土損傷破壞加劇至基本退出工作,剛度下降趨于平緩,Kj在3Δy后基本一致。
各級第1循環(huán)加載耗能(滯回環(huán)面積)、各級第1循環(huán)累計耗能、等效黏滯阻尼系數he(he=能量耗散系數/2π)與梁端位移關系如圖11(b)、圖11(c)所示。JXJT及JXJTS各加載級耗能接近,且隨Δ增大而增大,各級耗能曲線基本呈線性上升。加載設計不同使得JXJTS累積耗能偏低,二者各級能量曲線進行積分計算得到的累積耗能曲線應基本一致,JXJT在Δu累積耗能達到15 kJ;二者he為0.04~0.24,彈性階段浮動不大,自Δy后,he隨Δ增大而增大,塑性變形至破壞JXJT增長斜率逐漸放緩,JXJTS增長率基本不變。
基于JXJTS,研究nt各水平對節(jié)點抗震性能的影響,柱頂軸力及水平庫倫摩擦接觸應進行計算調整。各分析模型計算結果(圖12)表明,nt變大使得節(jié)點核心受壓區(qū)域擴大,nt=0.25時節(jié)點腹
表2 特征值及延性系數
圖11 割線剛度及耗能曲線Fig.11 Secant stiffness and dissipation curves
圖12 不同軸壓比水平下受壓損傷Fig.12 Compressive damage of different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levels
板出現(xiàn)明顯斜裂縫;隨著軸壓力增加,裂縫延展方向變陡,同加載級梁端混凝土受壓損傷更嚴重,但仍表現(xiàn)為梁端混凝土壓碎發(fā)生受彎破壞。如圖13所示,梁端極限承載力受nt影響不大,后澆薄弱面存在使得節(jié)點未先發(fā)生脆性破壞,但當nt超過0.5以后,過大的壓剪復合作用加重了節(jié)點混凝土損傷程度,承載能力下降較快,延性明顯降低(圖13)。
圖13 不同軸壓比水平下骨架曲線(正向)Fig.13 Skeleton curves of different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levels (forward)
(1)JXJT和JXJTS受異形截面影響,節(jié)點腹板承載作用明顯,且均在梁固端豎向縫形成塑性鉸后發(fā)生受彎破壞,后澆混凝土豎向縫開裂,預制梁固端混凝土壓潰嚴重,試驗預制柱及節(jié)點未出現(xiàn)明顯裂縫,優(yōu)化套筒布置的后澆整體式“T”形柱邊框架滿足“強柱弱梁”“強節(jié)點”的設計要求。
(2)梁縱筋端頭焊接鋼錨板保證了鋼筋應力的有效傳遞,較好地發(fā)揮了梁鉸塑性變形能力,延性系數可以達到5左右,無明顯滑移現(xiàn)象,耗能能力較強。
(3)有限元計算模型簡化合理,預制后澆接觸模型設置較為準確。由于梁固端后澆混凝土界面主要受彎,法向彈簧單元模型影響明顯,采用理想彈塑性模型得到計算結果與試驗相符。
(4)軸壓比變大使得節(jié)點延性明顯減弱,但預制柱及節(jié)點損傷并不嚴重。抗震設計中軸壓比nd應滿足規(guī)范要求且宜小于0.6,軸壓比較大時,節(jié)點水平箍筋應加密,提高對混凝土約束性,提高節(jié)點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