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越,劉鑫鑫,徐月貞,趙艷杰,咸亞靜,蘇建萍
(新疆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明確指出,推進高等教育發(fā)展內涵,完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和監(jiān)測評價體系[1]。護理教學質量評價是護理教育教學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科護理學教學質量影響學生臨床護理質量[2]。以往的教學評價存在評價標準靈活性不足、評價結果偏重量化分析、學生評價權重過低等問題[3],構建科學、系統、行之有效的護理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于客觀、準確地反映護理教育實際狀態(tài)、評價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效用。因此,基于學生滿意度調查,構建本科護理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以期為護理學教育教學評價改革提供參考。
采用方便抽樣法,于2019年12月抽取某高校大一、大二兩個年級共241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專家咨詢德爾菲法設計本科護理學教學質量評價問卷,函詢專家11人。專家遴選標準為:(1)本科及以上學歷;(2)講師及以上職稱;(3)授課經驗5年及以上的專任教師、臨床教師;(4)現任或曾任教學管理人員,包括教學督導委員會成員;(5)對本研究有一定的積極性,愿意回答專家函詢問卷,且能夠持續(xù)參加下輪函詢。
1.2.1 資料收集方法 采用問卷星發(fā)放問卷,給學生5~10分鐘獨自填寫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3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8%。學生知情同意,自愿參加。
1.2.2 德爾菲法 按照納入標準,選取11名專家對問卷內容進行兩輪評定,專家依據指標內容與本科護理學教學質量評價的相關性進行評分,專家針對每個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評分,采用I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評價,5分=很重要,4分=重要,3分=一般,2分=不重要,1分=很不重要。
1.2.3 統計學方法 用問卷星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 19.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采用百分數、均數、標準差等進行描述性分析。問卷指標采用內部一致性檢驗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檢驗水準為 α=0.05。
本次調查學生大一 72人(30.3%),大二 166人(69.7%);男生 36 人(15.1%),女生 202 人(84.9%)。
問卷經德爾菲法函詢專家后確定一級指標(目標層)為本科護理學教學質量滿意度評價;二級指標6項:教師個人素養(yǎng)、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拓展、校園設施、校園軟實力;三級指標29項,采用Iikert 5級正向計分法,每項指標的重要性分別賦值(1分=非常不滿意,2分=不滿意,3分=一般,4分=滿意,5分=非常滿意),賦值越高,表示學生滿意度越高。問卷的內容效度指數(S-CVI)為 0.949,各指標的內容效度指數(I-CVI)為0.818~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個公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為 71.175%,問卷 Cronbach's α 系數為 0.948,二級指標Cronbach's α 系數為 0.636~0.94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見表 1。2.3本科護理學教學質量評價概況
經標化(各二級指標中三級指標賦分相加后除以三級指標個數),各二級指標滿意度均大于等于4.8分(滿分5分),呈現高滿意度。各二級指標滿意度排序:教學內容(4.90±0.31)分、校園軟實力(4.88±0.36)分、校園設施(4.87±0.35)分、教師個人素養(yǎng)(4.84±0.33)分、教學組織(4.80±0.44)分、教學拓展(4.80±0.50)分。
教學質量評價一般具有導向、鑒定、激勵和改進等功能[4]。在評價過程中,應針對多元評價主體、不同的教學內容劃分不同的維度制訂指標[5]。學生對教學質量的滿意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對評價對象有系統全面的認識,構建多指標綜合評價體系,以期實現準確客觀評判[6]。本研究構建的基于學生滿意度的本科護理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評價指標以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為基礎,以學生的感知和需求為主,通過其知識與能力的不斷變化、主觀與客觀的綜合考慮、校園硬件與軟件的充分考量來評價本科護理學教學質量,是多指標綜合評價,符合王軍濤[7]提出的“從學生滿意度的視角制定學生評教指標體系”所需滿足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系統性、具有信度和效度、導向性原則。同時,本研究在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時,正如位濤[8]所提到的,教學評價應回歸教學本身,好的教學評價不僅應該關注教學中知識的維度及其實際的效果,還應該關注學生興趣以及德行完善等方面。
表1 本科護理學教學質量滿意度評價體系結構
學生是教學過程的全程參與者和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者[9]。當前,本科護理學教學質量學生總體滿意度高,得力于每位在崗教師的辛勤付出、學校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為進一步提升本科護理學教學質量,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上公認最有效、最先進的課程實施理念與模式是在“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通信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深度融合)[10]。因而,教師可以以教學組織與教學拓展為切入點,關注學生發(fā)展,采用以“學”論“教”的評課原則,使用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案例教學、探究型教學、工作導向教學、任務驅動教學、PBI教學等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11]。(2)注重教師核心素養(yǎng)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與教育精神;教育教學能力、教研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和反思能力、溝通和合作能力[12]。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提升教師個人素質修養(yǎng);強化教師教學基本功培訓,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深入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培養(yǎng)教師綜合素質[13]。(3)充分考慮護理專業(yè)的特殊性,理論聯系實踐,開展虛擬仿真教育,采用階段式護理帶教模式[14],在臨床護理教學質量控制中應用師生動態(tài)雙向互評法[2]等契合護理專業(yè)的教育教學方式及評教方法。(4)學校各管理層及教師應重視評價結果,形成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長效反饋機制,以學生評教為質量控制手段之一,努力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