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麗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神外二科,河南 商丘 476100)
顱腦損傷患者因意識障礙、二便失禁、肢體癱瘓等需長期臥床,極易導致壓力性損傷的產生[1]。當患者出現壓力性損傷時血液循環(huán)障礙,局部組織供血不足,最終導致壓迫部位出現組織壞死、潰瘍等,這不僅加重患者的痛苦,還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增加治療的難度。在臨床治療中輔以有效的護理措施,以免壓力性損傷發(fā)生[2-3]。本研究探討問題導向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的干預效果。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顱腦損傷患者的病例資料,根據護理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53~78歲,平均(66.97±3.01)歲;交通事故14例,高處墜落17例,腦血管意外致傷19例。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52~78歲,平均(66.94±3.05)歲;交通事故15例,高處墜落17例,腦血管意外致傷18例。兩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頭顱CT、MRI等檢查確診為顱腦損傷;②有明確頭部外傷史;③具備基本表達能力且可積極配合臨床治療。(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重要器官衰竭;②血液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及免疫系統疾??;③惡性腫瘤、全身感染。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按摩受壓部位、定時翻身等。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問題導向的護理,具體如下。(1)組建壓力性損傷預防小組:積極組建以預防壓力性損傷為目的的護理小組,定期對小組成員展開壓力性損傷預防及護理干預培訓,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措施。(2)減緩局部壓力:定期協助患者翻身,擦拭并按摩受壓部位,交班時重點查看患者局部皮膚、足跟、背部等,應用翻身枕、氣墊床等器具幫助患者減輕局部壓力。(3)避免摩擦力與剪切力:及時為患者更換衣物,定時為其擦拭及按摩身體,按摩過程中注意避免已潰爛的皮膚部位。(4)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采用紅外線照射燈或頻譜治療儀照射患者壓力性損傷多發(fā)部位及受壓部位。(5)重視非常見壓力性損傷部位:高度重視頭部、手指等非常見壓力性損傷部位,每2~4 h更換1次指脈氧夾,定期調整頭部海綿墊等位置。(6)肢體運動干預:在預防壓力性損傷干預后,對患者進行肢體運動干預,針對無運動能力患者,每天按摩患者上下肢2次,每次30 min左右;針對有一定意識,且可進行簡單肢體動作患者,指導患者于床上進行抬腿、旋轉上肢等運動;針對上下肢有力量,意識恢復良好患者,指導并鼓勵患者下床運動。以上運動應以患者運動承受能力為主,不可過量,責任護士也可教導家屬,對患者進行上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指導。
1.4 評估方法(1)于干預2周后采用Norton壓力性損傷評估量表[4]評估患者壓力性損傷發(fā)生情況。該量表將壓力性損傷分為可疑深部組織損傷,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及不可分期壓力性損傷。(2)于干預后6個月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5]評估預后?;颊叽嬖谳p度功能缺陷,但未影響正常生活為恢復良好(5分);患者伴有輕度殘疾,但可正常生活,且在他人保護下能夠工作為輕度殘疾(4分);患者伴有殘疾癥狀但處于清醒狀態(tài),同時日常生活需由他人照料為重度殘疾(3分);患者僅可完成睜眼等小反應為植物生存(2分);死亡(1分)。(3)采用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QLQ-C30)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觀察,評估量表中5個項目,分別為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每個項目滿分100分,得分高表示其功能損傷低、生活質量高。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定性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壓力性損傷發(fā)生情況觀察組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率比較(n,%)
2.2 預后情況觀察組預后恢復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n(%)]
2.3 生活質量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軀體、社會、角色、情緒以及認知功能評分均較干預前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與潮濕、摩擦力、局部壓力等有關。當局部毛細血管壓力過大時導致微循環(huán)不佳,致使局部組織受壓而發(fā)生無氧代謝并形成大量對細胞具有毒性作用的產物,進而使細胞變性、壞死,最終導致壓力性損傷[6]。
顱腦損傷患者往往自主意識較差,翻身極為困難,故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的可能性較大。以往多在患者身下放置氣墊或海綿墊以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但對壓力性損傷的預防不僅僅局限于用具的選擇,還需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能夠根據臨床護理過程中的常見問題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以促進患者的康復[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預后恢復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各評分高于對照組,這表明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在顱腦損傷患者壓力性損傷預防中具有顯著的效果。力學因素在壓力性損傷形成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為患者定時翻身、擦拭與按摩受壓部位能夠促進血液循環(huán),在此過程中注意摩擦力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皮膚反應性充血的發(fā)生,進而降低深層組織損傷的可能性。重視頭部、手等非常見壓力性損傷形成部位,并加強對以上部位的按摩等,將有利于消除各類力學影響因素。積極使用翻身枕、氣墊床等預防工具均可有效減少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8]。在干預壓床的同時,通過按摩、翻身等操作,可提高患者血液循環(huán),加上臨床用藥治療,可加快患者意識恢復速度,故觀察組患者的預后較好。在壓力性損傷干預后,對患者進行上下肢運動的指導,通過按摩、床上簡單運動及后期下床活動,均可提高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速度,促進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給予患者一定的支持與鼓勵,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疾病信心,因此患者在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下,不僅生理功能的康復更佳,且心理狀況及社會功能等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活質量提高[9-10]。
綜上所述,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有助于降低顱腦損傷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風險,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