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戰(zhàn)時期,周詒春在貴陽私立清華中學擔任董事長,為解決南下流亡學生的教育問題,他多方奔走,積極籌辦學校,謀劃學校的基礎建設。在學校管理上,他注重優(yōu)化師資來源,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管理學生既嚴格又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他要求學生德、智、體、群、美全面發(fā)展;堅持教育獨立性,避免了國民黨的政治干擾。在周詒春及其同仁的努力下,私立清華中學對解決南下流亡學生的教育起了重要作用,為國家建設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對貴州經(jīng)濟社會和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周詒春的辦學思想與實踐為私立清華中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今天的教育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他的人格和敬業(yè)精神值得教育工作者學習。
關鍵詞:周詒春;貴陽私立清華中學;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9.29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17-0136-04
周詒春(1883年-1958年),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寧,生于湖北漢口,青年時期曾留學美國學習教育學。1913年至1918年,他出任北京清華學校第二任校長,為清華大學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箲?zhàn)爆發(fā)后,周詒春仍心系教育,支持清華學生創(chuàng)辦貴陽私立清華中學。從1938年到1948年,他長期擔任私立清華中學董事長,為學校創(chuàng)辦和發(fā)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作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以往學術界對他在清華學校的建樹有較多的觀照,對其在私立清華中學的教育實踐關注不多,本文對周詒春如何創(chuàng)辦和治理私立清華中學及其歷史、現(xiàn)實意義作一研究。
一、周詒春與私立清華中學的創(chuàng)建
貴陽私立清華中學的創(chuàng)建出于兩個契機:一是特殊的時代背景??箲?zhàn)爆發(fā)后,大批學生流亡到南方,他們的教育問題成為社會的一個關注點。在這種情況下,流亡到武漢的清華大學研究生王萬福(思立)、唐寶鑫(寶心)二人在教育救國的思想引導下,提議創(chuàng)辦一所學校,解決南下流亡學生的教育問題。他們的提議得到了清華同學宋仕英、徐步墀、索天章、李振麟、趙永昌、冀吉普等人的支持,在征得清華大學校長和各領導人同意后,定校名為“私立清華中學”。同時,由于清華老校長周詒春即將到貴州出任省政府委員,一些清華大學同學決定投奔周詒春,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二是周詒春所學專業(yè)是教育學,他一直心存教育救國的理想。周詒春在清華學堂擔任過四年校長,把學校辦得有聲有色,可是由于政治腐敗,他不得不辭職,郁郁而不得志,一直希望有機會實踐他的教育理想。因此,當?shù)弥迦A學生們的建校計劃后,他當即決定把建校重擔擔在自己肩上。
周詒春把來黔的同學安置在自己剛剛租妥的住所后,便立即開始了籌備建校工作。首先是確定校址,貴州是抗日戰(zhàn)爭的大后方,往貴陽內遷的各種機關單位接踵而至,所有的寺廟、會館等公產(chǎn)房統(tǒng)一由省協(xié)濟委員會掌握,供給異常緊張。周詒春為了校舍親自奔走,最后總算租到私產(chǎn)顏(回)氏宗祠勉強作為校舍。1938年5月1日,私立清華中學正式開學。當時其他學校早已開學兩三個月,但是社會上還是有許多仍然沒有入學的學生,特別是從北方流亡到貴州的學生。因此學校招收了高中和初中一年級各一個班,經(jīng)過三個月的準備,私立清華中學就開學了,這充分體現(xiàn)了周詒春辦事的高效。
1938年秋季,私立清華中學搬遷到貴陽郊區(qū)花溪后,周詒春更是兢兢業(yè)業(yè)謀劃學校的基礎建設。在征得校董事會同意后,周詒春將花溪定為永久校址,開始了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周詒春托人疏通,用較高的價格購得一家待售的榨油作坊作為校址,接著又購買了毗連的土地擴充校園,他細致地籌劃校園建設,邀請著名建筑師、清華校友童雋設計了遠景規(guī)劃,預定教學樓、圖書館、食堂、禮堂、宿舍等。這些建筑都要求具備永久性,只需容納三四百名學生,不求大規(guī)模。建設期間所有規(guī)劃圖紙、房屋方位、面積、招標、施工等,周詒春都一一過目。他嚴格要求工程質量,如果不合格就要求拆掉重建,甚至施工期間還親自參加勞動。幾年后,教學樓、圖書館、禮堂紛紛建成,為學校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周詒春在私立清華中學的辦學思想
周詒春本身的學術背景是教育學,在清華學校又有著四年的辦學經(jīng)歷,可以說理論與實踐都具備,這為他創(chuàng)辦私立清華中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周詒春在清華學校首倡完全人格教育,他曾經(jīng)指出:“我清華學校歷來之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嘗不悉心盡力?!盵1]96完全人格教育要求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fā)展,為此,他大力在清華學生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激起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奮斗。為避免傳統(tǒng)知識分子讀書只為做官,嚴重脫離實際的弊端,周詒春號召學生發(fā)揚實干精神,關注社會,通過組織會社、創(chuàng)辦刊物為民眾鼓與呼,解危濟困。清華學校成立了很多社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這種精神為將來清華大學承擔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清華學校大力開展體育教育活動,讓學生保持體格與人格并重,真正擔負起民族振興的重任。為了達到以上教育目標,周詒春對學生的管理異常嚴格,學生的學習、生活起居等都必須遵守校規(guī)。學校管理也有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作保證,包括行政、教學等都有章可循,羅素曾贊譽清華“一進校門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慣常缺少的所有美德都呈現(xiàn)在眼前,比如清潔、守時和高效?!盵2]172實際上,私立清華中學的辦學思想也是周治春在清華學校教育思想的延續(xù),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優(yōu)化師資來源,教師管理注重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
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之本,學生成績以及學校榮譽取決于師資力量,周詒春深諳其理,他對教師要求十分嚴格,強調教學專業(yè)對口。他經(jīng)常對教師進行資格檢查,不合格的教師不能放在私立清華中學濫竽充數(shù)。私立清華中學的創(chuàng)辦者大都是清華研究生或者畢業(yè)生,他們專業(yè)不同,沒有語文、生物、地理等專業(yè)的畢業(yè)學生,按理說代課也是能夠做得到的??墒牵茉r春卻盡量堅持所教與所學必須一致。他專門聘請開明書店的編輯丁曉生任語文教員,地理專業(yè)畢業(yè)生李良驥任地理教員,清華生物系畢業(yè)校友潘復婧任生物教員,音樂教員則由教育部戰(zhàn)時服務團團長章輯五物色推薦[3]122-134。遷?;ㄏ螅搅⑶迦A中學所有課程則一律由專任教師任教,體育、美術等學科也不例外。
周詒春受過美國式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受美國影響較大。他說:“教學不等于教育,光是教學好還不夠,你們都應該學學歐美人怎樣辦教育?!盵3]所以,在教學中他實行了給教師更多教學主動權的方針。私立清華中學的教師水平高,要求多,但工資卻不高。最開始,學校的教師工資發(fā)放方式實行供給制,后來改為薪金制。雖然工資普遍比其他學校低,但還是有許多教師愿意在學校任教,一個原因是受周詒春高風亮節(jié)的影響;另一個原因就是學校民主氣氛濃郁,學校支持、放手教師工作,教師有自由教學權。私立清華中學的課程設置按照政府的要求進行,但是具體怎么授課是由教員自己負責安排。學校只對教員提出一般性要求,對課本、教法、成績考核不做一般要求,且不督促。清華中學師與生、師與師、生與生之間關系融洽,上課時師生有別,下課后有嬉鬧但也能互相尊重,學生思想活躍,學習主動。教師之間為榮譽進行競爭,雖有爭搶教學復習時間的現(xiàn)象,但是他們互相尊重,不會為了競爭而使學生學業(yè)負擔過重。另外,周詒春認為只要條件允許,可以實行教師休假制度。因此學校規(guī)定在校連續(xù)任教滿10年的教師可由學校出資出國考察學習1到2年,比如1947年工作滿10年的唐寶心被送出國考察,說明周詒春遵守了自己的承諾。
正是由于私立清華中學環(huán)境優(yōu)美,有民主氛圍,有良好的學風,教師勞動得到尊重,因此吸引了很多高素質的知識分子任教。如古典文學功底深厚的劉明水,宋史專家程明謬,著名物理學者薩本棟的夫人黃淑慎,歷史學者王德昭,詩人方鏡等。周詒春的女兒周珊鳳從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兒子從美國留學歸來也都到學校任教。當年的圖畫教員李宗津成為后來知名的油畫家,體育教員吳伯鈺之所以在后來歷屆全國運動會上負責場地工作,就是在清華中學支持下放手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3]。
(二)學生管理既嚴格又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
為了保證學校教學質量,周詒春一方面規(guī)定清華中學學生入學要經(jīng)過嚴格考試,考試合格者方可入校。另一方面控制生源、班級人數(shù),他要求每個教室能容納30個學生即可。也就是說:私立清華中學每個班以25人為度,最多招收30個學生,而公立學校每班一般為50人。學校規(guī)定每班由一名教員為導教,除授課外還要對每個學生的課業(yè)、操行、生活等各方面負責。
如前所述,清華中學教師尊重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學生之間相互競爭,相互監(jiān)督幫助。學校對學生實行自治教育,學校的很多事物都交給學生自己管理。學校每年的新生入校由學生自己負責,學校食堂每天的食材由初中兩人、高中一人領錢和食堂師傅出去采辦。學校提倡“光榮考試”,對學生考試不加監(jiān)督。學生自己制作了一根大杖,一般由高年級學生保管,哪個學生犯了錯,就用大杖輕輕敲擊,以作提示,這是學校規(guī)定的最嚴厲的懲罰。當一屆高年級學生要畢業(yè)時,就會把大杖移交給下一屆高年級學生保管。此外,學校還有一個規(guī)定,對于家境不好的學生,學校除了設立獎學金外,如果學生能夠利用課余時間幫助學校做一些如圖書館值勤、管理學校文具、刻蠟板等事務,可以申請批準減免學雜費。在一次會考中,初中畢業(yè)生梁燕在正確答卷之后加了幾句評語,指出數(shù)學試題雖然可以計算,但命題不符合邏輯,一時傳為佳話[3]。學校通過諸多措施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自治的能力,所以私立清華中學學生學習主動,在全省會考中經(jīng)常名列前茅,高中畢業(yè)生絕大多數(shù)都考進了一流大學[3]。
(三)堅持學生的德、智、體、群、美五育全面發(fā)展
周詒春認為生活主要由體育、道德、生活與精神三部分組成,體魄與人格并重[4]90。所以,他強調學生在學校學習是為了出校以后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為社會服務。因此,學生在學校期間應該感受社會的現(xiàn)實,面向社會,利用課余時間不斷完善自己。他還認為學校教育不只是傳授學生專業(yè)基礎知識,還應該注重學生體魄健康,重視體育鍛煉,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抱負、負責任、愛集體、愛學校名譽的人,將來走上社會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材。
周詒春非常重視德育與體育,早在清華學堂時,他就倡導“端品勵學”和“體育強迫運動”[5]122。這一套教育方法也被他用到私立清華中學。在德育的培養(yǎng)方面,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學校規(guī)定清華學生不論家住遠近一律全部住校,每個學生一星期只能回家一次。清華中學是一所私立學校,要收學雜費。學生有的來自于職員、知識分子家庭,有的來自于官僚、地主、資產(chǎn)階級的家庭。這些孩子根性未定,全部住校有利于學生擺脫家庭影響并且習慣集體生活,增強獨立自主的能力。為了防止學生胡亂用錢,學校給每個學生一個賬本,記錄他們日常開銷,還要拿給教師檢查、核對簽字,任何人不能因為權力、財勢表現(xiàn)出優(yōu)越感。學校還有一些規(guī)定,如學生統(tǒng)一穿制服,不準留長指甲,男生不準留胡須,走路不準手插口袋,學生剪發(fā)由自己完成等。學校作息有嚴格要求,必須按時休息,按時起床。學校有一個專門負責打鐘的班,叫“鐘兒班”,每人一周輪流打鐘,每天用收音機校準時間,學生起床后要把被子疊成豆腐塊狀用白布包好。
體育方面,周詒春提倡強迫勞動鍛煉,把游泳、足球作為基本體育項目。私立清華中學搬遷到花溪后有一個規(guī)定,每屆新生入校,都必須集體爬上花溪后面的大將山,在山頂大聲歡呼。畢業(yè)之前,一定要學會游泳和踢足球,不然就算其他成績如何優(yōu)異,學校都不會給予畢業(yè)。學校學生、教師都有自己的球隊,學校除了游泳和足球外,每天早上起床還得出操,由體育教員或青年教員帶領出去跑步,下午還有課外活動,只要不下雨,學生都不準留在室內,必須到外面運動,久而久之,熱愛體育運動已成為私立清華中學師生的習慣。在清華學校,學生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并且是穿著短褲,個個被曬得黑黝黝的,如果哪個人皮膚偏白,都會覺得不好意思。由此可見,在周詒春的影響下,私立清華中學的體育鍛煉氛圍是多么濃厚,也因為這些措施,使得私立清華中學學生體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周詒春還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為了培養(yǎng)學生集體意識,周詒春提倡團體活動,如唱歌、表演話劇、演講、組織出墻壁報、遠足、宿營、參加植樹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學校一年一度的校運會。學校重視迎新儀式和歡送畢業(yè)儀式,建立了校友總會和校史陳列室。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愛好選擇加入任何一個團體,邀請名人講演或是自己演講,通過這些活動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愛集體、合作的精神。周詒春經(jīng)常利用周末組織學校師生講話,宣傳他的道德觀,他講述的主要內容有愛國、誠信、自立、合群,他講述時常常舉例列強侵華的史實,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愛國心,講到激動時普通話、方言、英語一起上[3]。多年后的清華畢業(yè)生對清華學校一直表現(xiàn)出真摯的感情,學生之間也經(jīng)常通信,此現(xiàn)象的形成盡管因素眾多,但主要得益于周詒春所堅持實行的一系列培養(yǎng)集體精神的措施。
此外,作為學校的董事長,周詒春堅持以身作則樹立師德榜樣。例如,周詒春強調言而有信,他不只是這樣要求學生,也要求自己。有一次,周詒春哄一個正在哭的小寶寶,答應下次給他帶個皮球,人們都以為他只是隨口說說,誰知第二次他還真把皮球帶來了[3]。周詒春提倡勤儉樸素,要求學生養(yǎng)成勤儉樸素的好習慣,對他自己或是兒女也是這樣的要求。私立清華中學中流傳著他這方面的不少事例。如周詒春常常為私立清華中學募集資金或是募集課本等到處奔走忙碌,每次出差他都是用自己的錢,沒有向學校報銷,哪怕是坐汽車的司機工資、汽油都是他自己出錢。周詒春還是一個謙虛恭敬的人,反對自我吹噓,他建立、管理私立清華中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是他卻規(guī)定不許向報紙投搞宣傳學校所取得的成績。在清華中學禮堂建成后,周詒春提議命名為“達公樓”,校內教師建議至少應有一個建筑物命名為“寄公樓”,他表示反對說“只要我在世一天,就不允許用我的名字命名任何建筑?!盵3]
(四)堅持教育獨立,避免國民黨的政治干擾
周詒春認為,學校是培養(yǎng)國家和社會骨干人才的地方,社會事業(yè)是學生時代唯一可以幫助國家的[3],所以他強調辦私立學校,抵制國民黨的政治干預。為此,周詒春做了如下努力:
首先,在募集辦校資金方面,周詒春認為一個學校的校董會成員和經(jīng)費來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所學校的辦學方針和學校風貌。在這一點上周詒春有明確的指導思想。第一,他突出強調這所學校的“私立”性質,不要政府的津貼,所以他都是以個人身份去募集,而不是以貴州省府官員身份去募集。第二,學校要扎根貴州,必須有當?shù)責嵝慕逃聵I(yè)的人參加。這一點,對后來私立清華中學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第三,既然學校是校友集體創(chuàng)辦的,就應該廣泛地依靠清華校友參加[3]。所以,初期的清華中學大多教師都是清華校友。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無論是資金還是人才都緊缺,私立清華中學能夠在這種形勢下維持下去,就是靠清華校友以及周詒春友人的支持。
其次,在學校辦學過程中,周詒春堅決抵制國民黨政治干預,實現(xiàn)教育獨立。周詒春一向不支持學生參加政治活動,他認為學校是培養(yǎng)國家建設人才的地方,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這也是他在建校之初就強調學校的私立性質的原因。他認為強調學校的私立性質就可以避免政府干預,其實這只是他的一廂情愿,國民黨對所有學校,不問公立私立,都想控制,概無例外。正因如此,反干預是周詒春堅持教育獨立的又一努力。當時國民黨控制學校、控制學生思想的兩種主要方式包括軍訓和發(fā)展三青團。在周詒春的有力支持和學校領導人的強烈反對下,國民黨每次到私立清華中學招募青年軍,學校都沒有人參加,學生始終沒有被國民黨政治思想控制。
三、周詒春創(chuàng)辦私立清華中學的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
(一)歷史意義
在周詒春的悉心管理下,貴陽私立清華中學成為當時貴陽為數(shù)不多的名校之一?!懊駠?2年(1943年)首屆畢業(yè)生參加全國高中會考,貴陽私立清華中學在貴州僅次于國立十四中名列第二?!盵6]416很多社會知名人士都慕名把子女送來就讀,如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李達,國民黨著名將領戴安瀾、陳明仁,著名醫(yī)師李宗恩、楊濟時、朱章庚、賈魁,著名學者薩本棟、徐淑希、羅爾綱、吳澤林,還有隱居上海的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等。很多華僑子弟從南洋回國也慕名前來報考[3]。私立清華中學的創(chuàng)辦對解決南下流亡學生的教育起了重要作用,為國家建設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他所吸引入黔的教師讓貴州師資力量更加充實,與當時聚集貴州的優(yōu)秀人才一起促進了貴州教育的發(fā)展。同時,為貴州引入了新思想、新觀念,對貴州經(jīng)濟社會和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現(xiàn)實意義
在周詒春的影響下,由于私立清華中學幾個創(chuàng)辦人和多數(shù)青年教師的倡導,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清華精神”,這是一種提倡勇敢、負責、守紀律、愛榮譽、愛集體的精神。這種清華精神既承繼了我國在教育上重視修身、崇尚德育的傳統(tǒng),又是近代中外教育新思想、新觀念的融合。周詒春先進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措施不僅使私立清華中學成為抗戰(zhàn)期間一所著名的學校,而且奠定了貴陽清華中學后來的發(fā)展基礎。
周詒春作為教育家的風范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一生艱苦樸素、謙虛恭敬,樹立師德榜樣。為了學校建設他四處奔走,表現(xiàn)出堅定的毅力,令人欽佩。據(jù)當時主辦學校的幾位校友回憶:“三月初,全校從貴陽轉到花溪后……從此,周詒春每到星期日,便早早地乘他的小車從貴陽到花溪,視察學校或與師生交談。午飯常在好客的虞振鏞夫婦家中吃(周、虞是老朋友,關系非常親密),每次總是下午很晚才回城里,風雨無阻,幾無例外。”[3]可以說“周詒春在貴州七年多,絕大部分休假日是在私立清華中學度過的。若說周詒春用于清華中學的心血比之用于省政府的工作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句話并不過分?!盵3]這樣的人格和敬業(yè)精神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學習。
參考文獻:
[1]黃延復.水木清華:二三十年代清華校園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羅素.中國問題[M].秦悅譯.上海:上海譯林出版社,1996.
[3]王思立,宋士英,唐寶心.周詒春與貴陽清華中學[A]//貴州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29輯)[C].1985.
[4]金富軍.周詒春在清華學校的教育思想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5]陳曉東.周詒春在清華學校的教育思想與實踐[J].蘭臺世界,2014(13).
[6]孔令中.貴州教育史[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張大偉(1972—),男,漢族,湖北洪湖人,玉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