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1994年6月,《華盛頓時報》刊發(fā)圖西族遇難者手部特寫照片
今年5月,涉嫌在1994年資助并推動盧旺達大屠殺的富商卡布加于法國被捕。他已被國際司法機構追捕26年,美國曾懸賞500萬美元緝拿他,并將他與“基地”組織頭目扎瓦希里、墨西哥大毒梟古茲曼等人一同列為十大通緝犯。6月3日,法國同意將卡布加移交給聯(lián)合國法庭,目前案件正在審理中。
卡布加的辯護律師聲稱,并沒有卡布加當年參與大屠殺的直接證據(jù)。但是,相關非洲國家的官方記錄、媒體報道以及幸存者的證言,都證實了他是這場人間慘劇的發(fā)起者和推動者之一。
部族利益在非洲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影響深遠。20世紀末,非洲國家普遍開始實行多黨民主制,部族矛盾滲透到立法機構、軍隊、警察部隊等領域,盧旺達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作為比利時王國的領地,盧旺達在獨立前有胡圖族和圖西族兩大族群,前者人口眾多(占全國總人口的80%以上),主要從事農耕,膚色較黑;后者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14%,主要從事畜牧業(yè),膚色稍淺。為了便于進行殖民統(tǒng)治,比利時殖民當局以人數(shù)少的圖西族為統(tǒng)治階層,以胡圖族為被統(tǒng)治階層,人為制造了二者之間的對立和矛盾。
1962年盧旺達獨立,法國取代比利時,成為對盧旺達最具影響力的西方國家,并以“支持多數(shù)人自決”為由,扶持胡圖族把持盧旺達政權。在殖民時代飽受圖西族欺凌的胡圖族一朝“翻身”,對圖西族展開報復。1973年,盧旺達國防部長哈比亞利馬納發(fā)動政變,當上總統(tǒng)。起初他對圖西族強力實施打壓,迫使大批圖西族流亡鄰國。之后為了政治利益,胡圖族開始尋求與圖西族和解。
1993年8月,盧旺達胡圖族政府與圖西族抵抗組織愛國陣線即將簽署旨在結束內戰(zhàn)的和平協(xié)定,盧旺達政府高層中的極端勢力對哈比亞利馬納總統(tǒng)感到不滿,認為他在與對方的談判中讓步太多。1994年4月6日,參加完國際會議的哈比亞利馬納乘飛機返回。當天21時左右,飛機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附近墜毀,總統(tǒng)遇難。胡圖族指責這一事件是圖西族所為,隨后在全國范圍內發(fā)動了針對圖西族的血腥報復。哈比亞利馬納之死一直是個謎,究竟是圖西族人刺殺了他,還是胡圖族中的主戰(zhàn)派為了阻止民族和解而陷害圖西族,誰也說不清。
盧旺達的亂局由此開啟:1994年4月至7月,短短 100 天內,有多達 91 萬人死亡,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九分之一,其中91%為圖西族人,還有數(shù)十萬婦女和女孩遭到強暴。這是二戰(zhàn)后最駭人聽聞的人道災難和種族滅絕行為,震驚了國際社會。隨后,這個貧困的非洲內陸國家又暴發(fā)了嚴重的瘟疫,國家經濟處于崩潰邊緣。
胡圖族中的溫和派與圖西族和解的努力,激怒了激進的胡圖族人,卡布加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原本是個窮光蛋,依靠與盧旺達政府高層有一些私人關系,通過經營茶園等產業(yè)積累了大量財富,在20世紀80年代末成為盧旺達首富。
據(jù)中非共和國《前進報》報道,卡布加被指在盧旺達大屠殺中犯下三項主要罪行。
卡布加被國際刑警組織列為重要通緝犯
大屠殺中乘卡車逃離盧旺達的圖西族難民
一是為胡圖族極端組織阿卡祖提供經濟支持。阿卡祖的領導成員大都是總統(tǒng)哈比利亞馬納及其遺孀阿加特的密友。他們不希望與圖西族或胡圖族中的溫和派共享政治權力,于是利用哈比利亞馬納的死煽動對圖西族的種族仇殺。卡布加和一些胡圖族富商為該組織實施屠殺行動提供資金支持,成為這場大屠殺的主要幫兇。
二是操縱媒體興風作浪,唆使胡圖族民兵和暴徒對圖西族人大開殺戒。自1993年4月起,卡布加出資創(chuàng)辦了“盧旺達自由千山電臺”(RTLM),大力渲染所謂“圖西族人的暴行”和“溫和派的軟弱”,煽動胡圖族人“拿起武器保家保產”。在大屠殺中,RTLM電臺是下達屠殺指令的“指揮塔”。除了該電臺,還有一本《Kangura》雜志,也是胡圖族極端分子打造的專門宣揚“胡圖族至上主義”的極端媒體。卡布加在《Kangura》雜志的創(chuàng)建和運營中也提供了便利和資助。
卡布加的第三項罪行最令人發(fā)指——為胡圖族人提供武器。1994年1月,盧旺達的鄰國扎伊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下同)境內的鐵匠都接到打制大量砍刀的訂單,付款方來自盧旺達。原來,卡布加指使手下在國內搜羅砍刀,還喊出“武裝三分之二胡圖族男人”的口號,承諾無償給胡圖族人提供武器。胡圖族鐵匠日夜趕工,仍然難以打造足夠數(shù)量的武器,于是卡布加就從國外進口。1994年1月至3月間,卡布加共搜羅了50萬把砍刀,用于武裝胡圖族兩大民兵組織聯(lián)攻派和共志派。他還參與制定了屠殺圖西族重要人物的名單。
作為盧旺達的“宗主國”,法國在盧旺達局勢逐步失控之際決定有所行動,以顯示法國的力量,證明它是非洲法語國家的“保護人”。
1994年6月20日,一支法軍小分隊抵達扎伊爾北基伍省的首府戈馬市。該市與盧旺達吉塞尼市毗鄰,將兩市分隔開來的只有邊防站的一道欄桿。這支法軍小分隊有15名軍人,其使命是考察戈馬機場的跑道狀況,以備法軍的大型運輸機著陸。與此同時,駐中非共和國的法軍部隊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
6月21日,法國向聯(lián)合國安理會提交出兵盧旺達的決議草案。7月2日,安理會通過這項決議,并同意這一軍事行動由法國指揮,經費也由法國負擔。當晚,時任法國國防部長萊奧塔爾通過法國電視臺宣布,法軍將于翌日清晨開始實施人道性質的軍事干預,行動代號為“綠松石”。此時,大批法軍已部署至戈馬和扎伊爾另一邊境城市基武。法軍的“美洲虎”戰(zhàn)斗機離開中非共和國的基地飛到扎伊爾基桑加尼市,以便支持地面部隊的行動。
法軍進入盧旺達后,行動十分謹慎。他們建起一座野戰(zhàn)醫(yī)院,稱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護圖西族人,解救教堂中的修女和孤兒等”。事實上,這座野戰(zhàn)醫(yī)院后來派上了“大用場”。此后,法軍一直在靠近扎伊爾邊界的地區(qū)活動,沒有深入盧旺達內地。
“綠松石行動”令法國在盧旺達兩頭不討好:圖西族的愛國陣線譴責法軍保護胡圖族,要求法軍交出胡圖族領導人;胡圖族則埋怨法國支持不力,未能幫助他們鎮(zhèn)壓圖西族。在此形勢下,法國開始打退堂鼓。時任外交部長朱佩呼吁國際社會幫助盧旺達沖突雙方恢復對話,并一再表示,軍事上不可能解決盧旺達危機。
士氣高昂的圖西族愛國陣線對胡圖族的屠殺實施者展開反擊,于7月4日攻占首都基加利。時任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不得不承認愛國陣線獲勝,圖西族擊敗發(fā)動大屠殺的胡圖族,奪取了國家政權。7月11日,法國宣布,8月中旬前將從盧旺達撤出所有軍隊。
據(jù)剛果民主共和國《幸運者報》報道,“綠松石行動”雖然虎頭蛇尾,但并非勞而無功。在行動的收尾階段,盧旺達境內的法國特種部隊將胡圖族的一批權貴帶到邊境的那座野戰(zhàn)醫(yī)院,其中包括大屠殺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理由是他們可能死于部族沖突,必須對他們實行“人道主義保護”。圖西族士兵自然不會攻擊法國人設置的人道主義設施。
受到法軍庇護的這批胡圖族人被稱為“綠松石一族”。經過短暫的休整后,他們倉惶逃離盧旺達。有人流亡到其他非洲國家,也有人通過各種關系最終逃到法國,過起了隱居生活——卡布加就是其中之一。
在此之后,盧旺達政權被圖西族掌控,由此開始了對法國的“秋后算賬”。盧旺達于2006年11月宣布與法國斷交。2008年11月9日,法國反擊,請求德國警方在法蘭克福機場拘捕了盧旺達政府高官,并將之引渡到法國受審。作為回應,盧旺達政府一度驅逐德國大使,并召回了本國駐德大使。此事不僅在非洲掀起前所未有的反法浪潮,還促使盧旺達一度放棄沿用已久的法語,改英語為官方語言,并加入了在歷史上與自己沒有太多關聯(lián)的英聯(lián)邦。
似乎意識到“做過頭了”,為緩解兩國的緊張關系,2010年3月,法國警方逮捕了哈比亞利馬納的遺孀阿加特,她被指是當年大屠殺的主要發(fā)動者。2015年4月,時任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下令,在盧旺達大屠殺21周年紀念日當天,開放了記載大屠殺中法國秘密行動的“密特朗檔案”。這讓法國與盧旺達的關系有所緩和,并恢復了外交關系。“密特朗檔案”披露了“綠松石行動”的一些情況,但是法國一直未公開承認包庇“綠松石一族”。
1998年,聯(lián)合國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對卡布加提起訴訟。在2004年的修正起訴書中,他被指控犯有種族滅絕罪、策劃種族滅絕罪、直接和公開煽動實施種族滅絕罪、危害人類罪等11項罪行。2008年,卡布加被國際刑警組織列為重要通緝嫌犯。但是,他的行蹤復雜詭秘,而且可能受到某些政治勢力的庇護。因此,國際刑警組織一直沒能查到他的蹤跡。
據(jù)中非《前進報》披露,卡布加借助法國實施的“綠松石行動”出逃后,充分發(fā)揮了他善于鉆營的本事,改名換姓輾轉多個國家。他先到盧旺達的鄰國扎伊爾,充當胡圖族流亡軍的顧問。剛果戰(zhàn)爭爆發(fā)后,扎伊爾陷入動蕩,于是卡布加逃至肯尼亞,加入當?shù)氐奈溲b組織,之后就行蹤不明。
有傳聞說,卡布加在1994年8月拿到了瑞士簽證,但在申請庇護時被拒。后來他在南非和德國都待過一段時間。2012年,他以難民身份進入法國隱居,其間用過好幾個假名。直到今年5月,已經84歲高齡的卡布加在塞納河畔阿涅勒鎮(zhèn)的一間公寓里被警方抓獲,此時距盧旺達大屠殺已經過去了26年。
由于“綠松石一族”及其庇護者樹大根深,加上法國政治圈普遍存在“殖民地宗主情結”,令盧旺達大屠殺這歷史的一頁始終難以揭過。如今法國終于咬牙對“綠松石一族”代表人物卡布加“下狠手”,是在馬克龍力圖讓法國“輕松退出非洲責任”以減輕負擔的背景下,所采取的迄今為止最具歷史意義的動作。
直到今天,仍有人在某些幕后力量的支持下,企圖為盧旺達大屠殺翻案,將“綠松石一族”、卡布加等人“洗白”,把責任推給當時受害的圖西族和盧旺達現(xiàn)政府。事實上,在煽動胡圖族民兵和運作地下電臺方面,當年有個號稱“三叉戟”的組合:卡布加、穆皮蘭亞和比濟馬納??ú技与m然落入法網,但另外兩人依然逍遙法外。
有非洲媒體指出,還有比卡布加更為重量級的“綠松石一族”隱藏在巴黎。卡布加雖然臭名昭著,但畢竟在當時沒有擔任任何公職。如果國際社會對大屠殺嫌犯的追查和審判到此為止,那么甚至連“舍車保帥”都談不上,充其量只是“舍卒保車”。
據(jù)英國路透社報道,逮捕并將卡布加交給聯(lián)合國審判,對于盧旺達和法國而言都意味著邁出了一大步。法國政府表示,“希望看到卡布加因對盧旺達人民犯下危害人類罪而受到審判”。對于卡布加的結局會如何這一問題,報道指出,盧旺達已取消死刑,加之卡布加年事已高,聯(lián)合國法庭最終很可能判處卡布加終身監(jiān)禁,讓他在獄中了卻此生。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
法國警方配合國際刑警組織抓捕卡布加,并將他移交給聯(lián)合國法庭,這與聯(lián)合國的督促和推動有很大關系。2010年,聯(lián)合國安理會發(fā)布第1966號決議:根據(jù)《聯(lián)合國憲章》第七章采取行動,決定設立刑事法庭余留事項國際處理機制(簡稱“余留機制”),下設分支機構——盧旺達國際法庭分支。這實際上是針對大屠殺嫌犯的追逃和審判機制。它的建立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滿足了國際社會對正義的追求,不僅堅定了人們對“有罪即罰”的信念,也為國際刑法的發(fā)展增添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