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雯琳
【摘 要】我國音樂教育向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大力發(fā)展“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而音樂鑒賞課是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操的主要途徑,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同時,音樂鑒賞課能夠讓學生短時間內建立對音樂體裁、流派、曲式、和聲等的美感,所以音樂鑒賞課成為高中學生首選。
【關鍵詞】審美教育;高中音樂;課堂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8-0074-02
一、審美是音樂鑒賞的核心
(一)音樂鑒賞藝術
音樂,就是有規(guī)律的音響材料,音樂鑒賞,意思是人們通過對音樂作品的鑒定和評論,獲得快樂。不論是演唱、演奏,還是音樂編創(chuàng),最終必須通過欣賞才能夠實現(xiàn)其價值和意義,因此,音樂鑒賞在我國音樂課程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音樂鑒賞課是音樂學習的重要課程,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德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馬克斯說過:“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學科的審美感知便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藝術表演實踐,培育在聯(lián)覺機制作用下對音樂音響的綜合體驗,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和人文修養(yǎng)。
(二)審美進音樂鑒賞課堂
普通高中音樂課是小學和初中音樂課的延伸和細化,其目標是培育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操,具有大眾性和普及性等特點。我國2011版的《音樂課程標準》,首先,在課程性質方面提出音樂課的“審美性”和“以美育人”教育思想,同時,在課程基本理念方面也提出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體現(xiàn)了音樂課程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和美好的人生觀。 但是高中學生身心逐漸成熟,因此,在音樂鑒賞課的教學內容中增加基礎理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對學生掌握全面知識點,擁有開闊音樂文化視野,以更好的姿態(tài)去面對未來的人生,都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學習與音樂相關的文化知識,最后都得落實到聆聽和欣賞方面。在音樂鑒賞方面,課堂上教師在講解有關音樂文化知識時,必須將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知識相關聯(lián),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高中音樂鑒賞課堂現(xiàn)狀
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音樂課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績,推動了課程的發(fā)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從我國音樂課程標準的角度來看,我國課程設計理念與世界是接軌的,要求是很全面的,但是通過我國近二十多年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我們的一線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上過多講述理論知識,從而忽略了課堂的音樂性。音樂不同于別的教學科目,它是通過學科的教材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情操,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高中作為人生階段的關鍵時期,全面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非常重要。高中的音樂欣賞課,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 在我國2011版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音樂課的“審美性”和“以美育人”教育思想,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的能力。然而,我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所學知識不能持久掌握,教師講完這節(jié)課內容,下節(jié)課復習時,學生將上節(jié)課所講的內容忘得一干二凈,其根源就是我們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不一致。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育人,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將課本內容作為終極目標,知識沒有成為一種養(yǎng)分幫助學生成長,所以才會造成這種結果,這種現(xiàn)象值得我們教師去深刻反思。
二、提高“以學生審美為核心”
(一)音樂鑒賞教學藝術
在鑒賞課堂中,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文本來了解舞蹈、音樂、戲劇和視覺藝術等,但是藝術素養(yǎng)則需要學生運用恰當?shù)牟牧?,直接融入藝術的活動過程中,藝術課堂中真正的實踐,是教師和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能夠得到提升。在這個多媒體時代,數(shù)字和文字不再是信息溝通的主要工具,而元認知活動,是學生藝術及其他學科學習的重點。藝術為個人和群體經驗的形成、知識的建構,以及觀點、情感和信息的表達提供了重要手段,所有藝術學科擁有相同的目標,但各自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媒介,實踐和記法不盡相同,由于音樂創(chuàng)作的導向性,藝術教育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邏輯性思維和元認知,學生可以通過積極參與藝術課程使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得以開發(fā)和實踐,學生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和表現(xiàn)后會仔細領悟不同文化,去探索和理解整個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藝術素養(yǎng)有助于各門藝術學科之間以及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聯(lián)系,從而為學生在不同領域獲取發(fā)展,將藝術的學習引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高中生音樂學習心理研究
高中生大多處于青春期,其生理方面逐漸發(fā)育成熟,而心理上還處于半成熟時期,在感性、理性方面都還沒達到成熟的標準,因此,高中生的心理發(fā)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不穩(wěn)定性。在學習思維方面,高中階段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導,向理論型思維發(fā)展。在學習能力方面,有著更準確的學習目的,意志力逐漸增強,記憶力更持久。因此,在音樂鑒賞方面,高中生有著豐富的內心情感,對事物有著自身的想法。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學生注重內心的體驗,音樂欣賞教學就是圍繞著“聽”來進行,每一首音樂里所蘊含的感情、意境是無法用語言或者圖片來進行表達的。只有對于音樂、感情、情景、審美有了一定的認知,并與自身的思想產生共鳴,才能欣賞到一首音樂的靈魂。
事實證明,良好的音樂習慣和獨特的音樂評論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學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也包括了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多多鼓勵學生提高想象力,運用不同的形式,發(fā)表自己對音樂藝術的獨特感受。
(三)提升高中生音樂審美措施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痹谝魳沸蕾p教學中, 教師應通過聆聽,培養(yǎng)學生對聲音的感受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抽象思維。通過教師帶領學生欣賞音樂,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欣賞音樂的習慣,積累豐富的聽賞音樂的經驗。通過教師向學生講授知識,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快速掌握音樂知識。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體驗音樂,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以及對音樂的好奇心。根據六大素養(yǎng)和十八要點,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要樂學善學,勤于反思,增強理性思維和審美情趣,使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情緒,提高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教學要求方面,應對照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授課時,應多多引導學生講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對音樂獨特的看法,真正做到教師少教,學生多學。要想讓音樂教育在美育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則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可以達到最終目的。教師在面對學生時,不可將思維模式和教學模式固定在一個狹小的范圍里,要尋找適宜的教學方法,制定恰當?shù)慕虒W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案例分析
《飲酒歌》是人音版九年級音樂課教材。《飲酒歌》是歌劇《茶花女》中的經典選段,由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作曲、皮阿維作詞。該作品運用輕快的節(jié)奏、大調式的曲式結構,講述了男主角阿爾弗雷多對女主角維奧萊塔的愛慕之情。在第二段的結尾處,阿爾弗雷多和維奧萊塔互相表達了愛意,全曲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的贊美與渴望。
在教學目標方面,從情感態(tài)度上看,應要引導學生了解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歌劇的發(fā)展及特點,培養(yǎng)學生對歌劇的興趣。從過程與方法上看,學生通過聆聽音樂、觀看視頻,以及教師的講解,對歌劇有基本的了解。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學生應基本了解歌劇《茶花女》。在教學重點方面,要讓學生深入了解什么是歌劇,以及歌劇的藝術特點,并教會學生哼唱《飲酒歌》的主題旋律。
四、結語
教師在面對學生時,不可將思維模式和教學模式固定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應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恰當?shù)慕虒W策略。而在教授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在欣賞課上,教師應將聆聽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 培養(yǎng)學生對聲音的感知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通過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協(xié)調、合作能力。
此外,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學會處理教學當中的突發(fā)事件,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張春苗.談高中音樂鑒賞課中的審美教育[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11):190-192.
[2]杜佳漩.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中的女高音音樂形象分析[D].西北民族大學,201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