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飛 陳益強 谷 洋
(*移動計算與新型終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190)(**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北京 100190)(***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100049)
針對生理信號的非干擾感知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因為其可以在不對用戶產生任何干擾的前提下,進行基本的生理信號采集。同時,非干擾感知的方法對于特定場景,如睡眠監(jiān)測等方面有特殊的優(yōu)勢。
呼吸是較常用的生理信號,目前呼吸的傳統(tǒng)檢測方式有阻抗式、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呼吸感應體積描記、心電信號提取法等方法。這些方法雖然測量結果較準確,但是都需要與用戶有直接的身體接觸,將傳感器或面罩緊貼皮膚進行檢測[1],大幅降低了用戶在檢測過程中的舒適度,只適用于短時間內的檢測,無法滿足用戶對生理信息的長期監(jiān)測需求。尤其是對睡眠中的呼吸檢測和燒傷病人、部分皮膚病人的生理數(shù)據檢測,接觸式的方法都會對用戶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二次傷害[2-6]。
非干擾的呼吸檢測,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使用視頻[7]、熱力圖[8]、超聲波[9]、WiFi[10,11]、雷達[12-14]等方式來實現(xiàn)對用戶生理參數(shù)的收集,再通過信號處理、信號識別等技術提取周期信息,實現(xiàn)呼吸頻率的實時檢測。其中,通過雷達方式進行呼吸檢測的方法,在用戶相對靜止的情況下有更好的識別效果,因電磁波能夠穿透衣物、被褥,直接傳播到人體表面[15],因此其能夠更直接地檢測到人體胸腔的振動,計算得到更準確的呼吸信息[16]。通過雷達檢測呼吸的方法,根據其信號發(fā)射和接收方式的不同又可進行細分,比較主流的方式為如下幾種:多普勒雷達(Doppler radar)[17-19],它通過發(fā)射和接收連續(xù)的定頻電磁波,利用多普勒效應來進行檢測;調頻連續(xù)波雷達(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 radar,F(xiàn)MCW Radar)[20,21],通過發(fā)射和接收持續(xù)調頻的連續(xù)電磁波,分析接收信號頻率的變化來實現(xiàn)檢測;超寬帶雷達(ultra-wideband radar,UWB Radar)[22,23]通過發(fā)出超寬帶脈沖電磁波來進行呼吸檢測。其中,由于對周期信號有很好的識別效果,多普勒雷達是非干擾呼吸檢測中使用較多的檢測方案。
基于多普勒雷達的呼吸檢測方法,利用電磁波信號被用戶身體反射時產生的多普勒效應(Doppler effect),來提取出用戶的呼吸信息[24]。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多從數(shù)字信號處理角度進行分析,通過線性、非線性解調雷達信號后,結合呼吸頻率的先驗信息進行呼吸的檢測[25]。但環(huán)境干擾是影響識別精度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的信號處理方法,在實際環(huán)境中很難保證呼吸的精準魯棒識別。
目前,在模式識別領域,機器學習方法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在圖像識別[26-28]、數(shù)據分析[29,30]等方面已經實現(xiàn)很好的識別結果。在基于雷達的呼吸檢測領域,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過信號處理方法識別到呼吸頻率后,結合機器學習方法進一步對用戶的睡眠、情緒等狀態(tài)進行分類[31,32]研究。而本文針對雷達識別過程中的環(huán)境干擾問題,結合機器學習的回歸模型,提出了使用時頻融合網絡模型直接對呼吸頻率進行識別的方法。
本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和貢獻歸納如下。
(1) 針對多普勒雷達的呼吸信號檢測,提出了基于神經網絡直接獲得用戶呼吸頻率的識別模型。
(2) 提出了通過長短期記憶網絡(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提取時域信息,使用選帶傅里葉變換(zoom fast Fourier transform,ZoomFFT)提取精細化頻域信息,然后融合神經網絡模型,來對呼吸頻率進行識別的方法。
(3) 提出了使用局部加權回歸平滑(locally weighted scatterplot smoothing,Lowess)的后處理算法來對模型的輸出進行濾波,得到穩(wěn)定魯棒的呼吸頻率識別結果。
(4) 采集真實雷達數(shù)據,對時頻融合網絡模型進行了多角度的實驗測試,實驗結果表明該模型對于不同距離、不同朝向和不同個體的呼吸都可以進行有效的識別。
基于多普勒雷達的呼吸信號檢測方法,主要通過連續(xù)波(continue wave,CW)雷達發(fā)射模塊和正交接收器來完成雷達信號的發(fā)射和接收,正交接收器的使用是為了去除NULL點問題(NULL點會導致信號變化幅度過小,不利于對信號進行分析)[33],其整體原理如圖1所示。由圖可知,系統(tǒng)通過信號源產生定頻電磁波信號,經由發(fā)射器持續(xù)發(fā)射,當電磁波傳播到達人體表面后,會有部分的電磁波被人體吸收,但是大部分的信號會被人體的皮膚和組織反射回來,最終被雷達的接收器接收。
圖1 多普勒雷達測量原理圖
在本文中,設定信號源的發(fā)射頻率為f,波長為λ=c/f,其中c為光速,同時考慮發(fā)生元器件產生的噪聲φ(t),則發(fā)射信號T(t)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T(t)=cos(2πft+φ(t))
(1)
當電磁波信號T(t)傳播距離d0到達人體表面后,經由人體表面反射,部分信號被接收器接收。在此將由于呼吸和心跳引起的胸腔位移定義為xr(t),由心跳引起的胸腔位移定義為xh(t),則最終的胸腔位移為兩者的疊加x(t)=xr(t)+xh(t)。因此,接收到的信號可以近似表示為
(2)
從上式可以看出R(t)為一個增加了延時和幅值減小版本的T(t),其中Ar為幅度減少的系數(shù)。胸腔運動x(t)與d0、延時后的相位噪聲φ(t-2d0/c)共同構成R(t)的相位信息。雷達接收到的信號將通過一個前置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對信號進行放大,并通過混頻器將接收到的信號與發(fā)射信號混頻,混頻器的輸出端,使用低通濾波器去除載波信號2πft和因混頻產生的高頻信號,只剩下中頻信號,該信號即包含了由x(t)引起的相位變化。
由于本文使用了正交接收器,R(t)被分成2個分量,其中一個分量與發(fā)射信號混頻,另外一個分量與相位延遲90 °的發(fā)射信號進行混頻。最終得到一對標準正交的基帶信號Bi(t)和Bq(t),分別表示為
(3)
(4)
式中θ=4πd0/λ+θ0,包含了目標和雷達的距離d0及初始相位θ0,Δφ(t)表示剩余的振蕩器相位噪聲。由式(3)和式(4)可知Bi(t)和Bq(t)有90 °相位差別,保證接收到的信號至少有一個基帶信號在非NULL點上。接下來將對I和Q通道的信號進行分析,得到呼吸的頻率xr(t)。
實際環(huán)境中噪聲Δφ(t)的影響往往會很大,如圖2(a)所示,當有低頻干擾時,傳統(tǒng)快速傅里葉變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xiàn)FT)方法和峰值檢測法會導致呼吸率識別出錯。以往規(guī)避這種風險的方式是采用帶通濾波或加入上下限,但當?shù)皖l噪聲較高時,問題依然無法避免。如圖2(b)中所示,在對傳統(tǒng)頻域信號使用峰值檢測時,預期的識別呼吸頻率為實線所圈出的頻率,但識別結果很容易被虛線圈出的低頻區(qū)域所影響,導致識別結果如圖2(c)所示,出現(xiàn)大的偏差。
圖2 基于多普勒雷達的傳統(tǒng)呼吸識別方法
因此本文中將使用時頻信息融合網絡實現(xiàn)對I和Q通道信號的分析,使用LSTM網絡來對時序信號中的周期信息進行提取,使用ZoomFFT來提取頻域信息,通過融合時頻域信息來增強呼吸率的識別精度。
LSTM網絡是一種特殊的循環(huán)神經網絡(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LSTM網絡的提出,是為了解決普通RNN網絡在訓練中出現(xiàn)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問題,通過引入門邏輯,識別輸入信號中時間間隔較長或者延遲較長的信息。因此該種網絡對于時序信號處理有很好的效果,其在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視頻處理、手寫識別等場景中都獲得了很好的識別效果[34]。也正因其對于周期信號的有效識別,本文引入LSTM網絡來對呼吸這種明確的周期信號進行識別。
LSTM網絡由Hochreiter和Schmidhuber[35]在1997年提出,通過不斷演進,分別增加了遺忘門[36]和窺視孔連接[37]。本文中將使用演進后的LSTM網絡進行模型構建,單個的LSTM單元[38]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到,LSTM模型包含3個門邏輯即輸入門(input gate)、遺忘門(forget gate)、輸出門(output gate),輸入,細胞(Cell),輸出激活模塊,以及窺視孔連接(peephole connection),單元的輸出同時返回連接到輸入和各個門,實現(xiàn)一個循環(huán)網絡。針對神經網絡中一個LSTM層,假設其xt為在t時刻的輸入向量,N為LSTM單元的數(shù)量,M為輸入信號的數(shù)量,那么LSTM層將會產生如下的權重。
輸入權重:Wz,Wi,Wf,Wo∈RN×M
循環(huán)權重:Rz,Ri,Rf,Ro∈RN×N
窺視孔權重:pi,pf,po∈RN
偏差權重:bz,bi,bf,bo∈RN
針對t時刻LSTM單元,其各節(jié)點的矢量計算公式如下。
輸入:zt=g(Wzxt+Rzyt-1+bz)
輸入門:
it=σ(Wixt+Riyt-1+pi⊙ct-1+bi)
遺忘門:
ft=σ(Wfxt+Rfyt-1+pf⊙ct-1+bf)
細胞:ct=zt⊙it+ct-1⊙ft
輸出門:
ot=σ(Woxt+Royt-1+po⊙ct-1+bo)
輸出:yt=h(ct)⊙ot
其中σ、g、h分別為逐點運算的非線性激活函數(shù),通常門邏輯的激活函數(shù)為邏輯回歸函數(shù)(logistic sigmoid),輸入輸出激活函數(shù)為反余切函數(shù)(hyperbolictangent)。同時在LSTM層中使用了逐點乘積運算,在式中表示為⊙[38]。
圖3 LSTM網絡單元[38]
從以上LSTM的流程可以看出,通過門邏輯和細胞狀態(tài)的存儲,以及上一時刻狀態(tài)的加入,即可以實現(xiàn)循環(huán)網絡的功能。在網絡訓練過程中,反向傳播需要對各個門邏輯和輸入輸出的傳遞誤差都進行分析,因此其需要確定的參數(shù)較多,訓練時間較長,具體過程在此不做贅述,可參考文獻[34,38]。
雷達接收到經過混頻的I和Q通道模擬信號,將接入模擬到數(shù)字信號轉換模塊(analog to digital,AD),實現(xiàn)模擬信號到數(shù)字信號的轉換。但是由于實際使用中的I和Q通道信號非常微弱,因此通常的方法是在AD轉換模塊前置1個信號放大器,這樣可以增加有效信號的幅值,降低外部信號的干擾。
(1) 模擬信號預處理
針對雷達I和Q通道信號的前置放大器在本文中為2級放大電路。第1級放大電路放大10倍,選擇該放大倍數(shù)是由于經過混頻后的信號會有一定的直流偏置,導致信號的基準電壓偏高,需要控制放大倍數(shù)保證信號電壓幅值在放大器上下限范圍內。第1級放大電路和第2級放大電路使用電容連接,濾除直流偏置,只保留更關心的交變信號。第2級放大電路將交變信號放大,由于通過多普勒效應產生的低頻信號有比較強的周期性的,因此對于這部分周期信號的放大顯得尤為重要。經過2級模擬放大后的信號將進入AD轉換器,實現(xiàn)模擬到數(shù)字的轉換,并通過USB線連接到個人電腦(PC)進行數(shù)據采集。整體流程如圖4所示。
(2) 數(shù)字信號預處理
針對I和Q通道的數(shù)據,首先使用常見的濾波方法來進行信號處理,濾除噪聲。由于I和Q通道信號的主要成分是人體的胸腔振動(呼吸和心跳)信息。而人的呼吸頻率在每分鐘10~30次,其對應的頻率比較低,因此對于信號首先進行一次低通濾波,濾除高頻噪聲,降低噪聲影響,然后將數(shù)據輸入識別模型進行呼吸頻率的識別。
圖4 模擬信號預處理
I和Q通道的數(shù)據,在本模型中將從時域角度和頻域角度分別進行分析,并最終融合進行呼吸頻率識別,網絡模型結構見圖5。
圖5 時頻信息融合網絡結構
(1) 時域信息提取
將預處理后的I和Q通道數(shù)據,作為2個維度信號輸入到LSTM網絡,從時域角度提取周期信息。為了降低網絡復雜度和噪聲信號的影響,增強呼吸信號的識別,需要將原始高采樣率的信號降采樣。呼吸信號主要包含在頻率為3 Hz以下的信號中,由奈奎斯特采樣定律可知,只需要保證采樣頻率高于6 Hz即可保留相關的低頻信息,但為了同時保證能更好地提取細節(jié)信息,經過多次實驗,降采樣的采樣頻率在本實驗中設定為20 Hz。I和Q通道的時域數(shù)據,經過設定窗口時間的截取,形成固定長度的數(shù)據,輸入LSTM網絡層,然后接入全連接層,進行時域信息的提取,成為融合的第1個輸入,見圖5中左邊部分。
(2) 頻域信息提取
針對頻域信息,將I和Q通道的時域信號轉換到頻域,作為融合的第2個輸入,從頻域角度識別呼吸的頻率信息。常見的頻域信號提取方法為快速傅里葉變換(FFT),但是其在低頻部分的分辨率很低,因此本文中使用ZoomFFT方法來對呼吸時序信號進行處理,將呼吸對應的頻率范圍細化,得到更關心的呼吸頻率范圍內信息。
ZoomFFT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將初始信號進行復調制,將時序序列轉變?yōu)閺托蛄?,利用傅里葉變換的頻移性質把選頻段的中心頻率移至0頻,再通過低通抗混疊濾波和整數(shù)倍抽取,最后對抽取后的信號做FFT分析和頻率調整,即得到選頻段的細化頻譜[39]。通過ZoomFFT獲得的I和Q雙通道的頻域數(shù)據將經過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進行特征提取,通過全連接層連接,最終成為融合的第2個輸入,見圖5中右邊部分。
(3) 信息融合
時域信息和頻域信息將在最后進行融合,獲取對應的周期和頻率信息,融合提取有效特征,相互印證和補充,最終實現(xiàn)呼吸頻率的準確識別。
通過基于時頻信息融合網絡的呼吸識別實驗(見4.3節(jié))可知,時頻信息融合網絡模型對個別用戶的識別效果不佳,可能會在一定時間內產生波動。因此本節(jié)基于局部加權回歸平滑法(Lowess),提出了一種魯棒呼吸頻率檢測方法。該方法基于時頻信息融合網絡模型的識別結果,通過局部加權回歸平滑法來過濾模型的輸出,實現(xiàn)魯棒平穩(wěn)的呼吸率檢測。
局部加權回歸平滑方法(Lowess)具體如下。
一般的線性回歸,是對離散輸入x(i)和輸出y(i)選取合適的加權參數(shù)θ,使得損失函數(shù)最?。?/p>
(5)
而局部加權回歸平滑法,不關注所有的數(shù)據,而是關注當前預測點相鄰數(shù)據的分布,減少了較遠數(shù)據的干擾。具體的為損失函數(shù)增加權值ω(i),使得優(yōu)化的目標變?yōu)?/p>
(6)
經典地定義權重參數(shù)ω(i):
(7)
可以看到,ω(i)為一個鐘形函數(shù),其中x(i)為當前點的向量,x為其他點的向量,σ為設定的方差。x(i)距離x越近,其權值越接近于1,距離越遠越接近于0,進而實現(xiàn)對數(shù)據的局部加權回歸[40,41]。呼吸頻率的變化非常符合這種局部特性,因此在時頻信息融合網絡模型后加入局部加權回歸平滑,可以有效地降低識別誤差,提高識別精度。
采用時頻信息融合網絡模型對雷達數(shù)據進行分析,是從時域角度提取周期信息,從頻域角度獲取頻率信息,最終融合2種信息進行最終的結果識別。這種方法的信息維度比采用單一的傳統(tǒng)信號處理更多,有助于提取隱層信息,防止因為噪聲干擾導致的識別偏差,而實驗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
對比經典的頻域處理方法,使用神經網絡模型進行回歸分析,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復雜非線性信號的分析。而且可以從多個特征維度,對信號進行分析,更加全面地應對不同距離、不同角度導致的信號變化。從實驗結果也可以看出,對比其他信號處理方法,使用時頻信息融合網絡模型的識別結果精度更高、更穩(wěn)定。
針對本文的實驗,采集了7名志愿者(6名男性,1名女性)的220 min有效數(shù)據,分別對坐姿靜止狀態(tài)下不同朝向(前后左右)、不同距離(0.5 m、1 m、2 m、3 m)進行了多場景的雷達數(shù)據采集,如圖6所示。雷達采集方案是使用RFbeam公司的ST200實驗平臺和K-MC1商用微型雷達模塊來進行數(shù)據采集[42]。該模塊包含1個發(fā)射天線和1個接收天線,發(fā)射頻率為24 GHz,輸出I和Q共2通道信號。ST200平臺通過USB連接至PC端,采用LabVIEW[43]環(huán)境進行實時數(shù)據采集和保存。
參考的呼吸信號,采用Vernier公司的LabQuest 2[44]平臺進行采集,使用了呼吸計傳感器獲取呼吸的原始數(shù)據。
(a) 實驗場景設定
(b) 數(shù)據采集現(xiàn)場
本節(jié)針對時頻信息融合網絡對呼吸頻率識別效果進行實驗。實驗使用志愿者在靜止時的數(shù)據,包含不同朝向和不同距離。由于本文的學習方法不同于直接進行信號處理的方法,需要將整體數(shù)據進行劃分,將所有數(shù)據隨機劃分為測試集和驗證集,進行交叉驗證,本實驗使用10折交叉驗證(10 fold cross validation)來對模型的效果進行驗證。
針對雷達接收到的連續(xù)數(shù)據,首先對其進行分幀,即按照固定窗口大小來進行截斷,構成多個幀,再進行驗證。在本實驗中,根據呼吸周期的特點和經驗,將窗口大小設置為35 s,并采用滑動窗口的方式分幀,滑動步長設置為3 s。對比方法有FFT方法、ZoomFFT方法、CZT(chirp z-transform)方法和小波變換方法將時域信號轉變成頻域信息,再通過峰值檢測構成的傳統(tǒng)頻域測量方法;用自相關方法,從時域信號角度進行呼吸識別的傳統(tǒng)方法;使用Bootstrip[45],增加隨機噪聲重構信號,來識別呼吸的方法。對比指標為常用的平均誤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均方根誤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具體結果見表1。
通過表1可知,對比傳統(tǒng)方法,基于時頻信息融合網絡的識別誤差最小、識別效果最好,詳見“時頻信息融合網絡模型(10折交叉驗證)”項。同時,為了考量模型的泛化能力,繼續(xù)采用留一法(leave one subject out, LOSO)進行驗證,結果詳見表1“時頻信息融合網絡模型(LOSO)”項??芍捎昧粢环ㄗR別結果雖有所降低,但依然有最好的識別效果,識別精度高于其他方式,平均誤差和均方根誤差都最小。
為了進一步驗證模型的普適性,本節(jié)采用留一法(LOSO)來對模型進行驗證,通過對采集到的7個人數(shù)據進行逐次詳細分析,檢驗模型的泛化能力。該方法為取其中一個志愿者的數(shù)據進行模型測試,其他志愿者數(shù)據進行模型訓練,以模擬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將設備和模型應用于一個新用戶時的識別效果。
在實驗中使用了最常見的FFT方法,以及在前面測試中表現(xiàn)較好的小波變換方法作為對比,使用識別呼吸頻率的RMSE值進行判斷。最終實驗結果如圖7所示,通過該圖可知雖然每個不同的個體都有差異,但是基于時頻信息融合網絡識別的結果,在所有方法中均有較低的平均識別誤差,且有最小的標準差。
表1 不同方法的模型識別結果(次/min)
圖7 針對不同個體、不同方法的呼吸頻率識別效果
志愿者7和志愿者1是識別精度最高和最差的2個志愿者,進一步對2者數(shù)據提取和分析,見圖8。通過該圖可知對于志愿者7,呼吸識別效果最好,基本逼近參考呼吸頻率,大部分呼吸頻率在20次/min附近。對于志愿者1,識別模型結果變化較大,體現(xiàn)出模型對特定狀態(tài)下的識別結果有一定偏差,但是整體形勢趨于穩(wěn)定,后續(xù)將通過基于局部加權回歸平滑法的魯棒識別模型進行優(yōu)化,具體實驗結果見4.6節(jié)。
(a) 志愿者7的模型識別結果
(b) 志愿者1的模型識別結果
雷達發(fā)射的無線電信號,由于距離越遠,其在傳播時的衰減也就越大,尤其對于24 GHz的無線電波,其在空間內傳輸?shù)乃p比低頻信號更大。因此,雷達距離人體的距離,將嚴重地影響雷達接收到的回波信號的強度,也對識別模型增加了更高的識別挑戰(zhàn)。在本實驗中,雷達至人體的距離被分別設定為0.5 m、1 m、2 m、3 m,以驗證不同距離對于模型識別結果的影響,識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距離對模型識別結果的影響(次/min)
通過實驗結果可知,對于1~2 m范圍內模型識別效果最好,當距離過近時身體各個部位都會出現(xiàn)比較強的反射,很有可能會導致不同相位信號相互疊加干擾,因而導致在過近距離識別效果不佳。當識別距離變得更遠時,接收到信號的強度會隨著雷達到人體的距離增加而快速降低,而且由于其接受的是人體反射信號,因此將以2倍的距離降低,最終導致雷達接收到的有效信號泯滅在噪聲信號中,導致識別結果誤差變大。
人體在呼吸過程中會產生胸腔的位移變化,但是胸腔的位移在不同的方向上會有很大的區(qū)別,比如在呼吸過程中,人胸腔的前向位移變化最大,左右朝向的位移變化次之,背部朝向的位移最弱,這是由于胸腔本身的組織結構決定的。因此,對于雷達從不同朝向進行呼吸檢測識別十分有必要。
所以在本實驗中,分析了雷達放置在不同的方位,距離1 m朝向實驗者時的識別效果。實驗采用留一法(LOSO)進行驗證,即將特定朝向的數(shù)據作為測試數(shù)據,其他數(shù)據作為訓練數(shù)據,進行訓練和測試。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朝向對模型識別結果的影響(次/min)
通過識別結果可以看到對于正后方的識別準確度更高,誤差更小,具體原因可能由于在1m距離,正后方的胸腔運動更加趨近于平面的往復運動,而且腹部運動的反射會更小,胸腔發(fā)射信號更明顯,因此其識別效果會更好。
魯棒呼吸檢測方法,適用于對獨立個體進行分別識別的情況,因此使用留一法(LOSO)進行數(shù)據分析。具體的實驗結果如表4所示,通過該表可知,基于局部加權回歸平滑法(Lowess)的魯棒呼吸檢測模型能夠提高最終的呼吸頻率識別精度,降低誤差。
表4 魯棒檢測方法的識別效果(次/min)
通過對每個人的識別精度進行逐個分析(見圖9,虛線為僅基于時頻信息融合網絡的識別結果作為對比),可見對于本身誤差較大的個體,魯棒檢測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其識別誤差。但是對于誤差較小的用戶,識別精度有所下降,原因可能在于通過加權回歸后,由于部分準確識別點會受相鄰不準確點的干擾,產生錯誤偏移。但該影響有限,從模型的整體識別誤差變化看,可以明顯看出基于局部加權回歸平滑后的識別結果更佳。特別的,針對志愿者1的呼吸頻率識別(見圖10),對比圖8(b)可知魯棒檢測方法的加入,使其識別呼吸頻率的波動明顯降低,整體呼吸頻率的識別精度進而提高。
圖9 不同個體使用魯棒檢測方法的識別效果
圖10 志愿者1使用魯棒檢測方法的識別結果
基于時頻信息融合的識別模型在沒有使用任何先驗知識,即沒有個性化的數(shù)據參與訓練時,對新用戶的呼吸識別效果有可能較差。后續(xù)將針對用戶個性化數(shù)據在線更新展開研究,對識別模型架構進行更多的探索。同時,未來將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設計和實現(xiàn)基于雷達的呼吸頻率實時檢測系統(tǒng),并將其與睡眠、異常檢測等事件結合,實現(xiàn)對用戶健康的全面感知。
本文提出了基于時頻信息融合網絡非干擾呼吸檢測方法,該方法通過雷達采集用戶胸腔信號,融合I和Q通道信號的時域特性和頻域特性,結合Lowess方法,實現(xiàn)對呼吸頻率的精準、魯棒檢測。該方法對比其他常用信號處理方法的識別效果更好,有較強的泛化能力,對于不同距離、不同朝向和不同個體的呼吸都可以進行有效的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