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鋒,王 好,李 淵,呂守彥
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檢驗在臨床中常用于各種抗原、抗體等的檢測。化學發(fā)光技術因具有較高靈敏度、特異度,而且方法較為穩(wěn)定,檢測較為快速,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1]。在對梅毒進行確診時,往往是從樣本中直接篩查密螺旋體抗原,通過暗視野顯微鏡法、直接免疫熒光法進行檢查。血清學確認試驗方法分為熒光密螺旋體(FTA-ABS)、梅毒螺旋體免疫印跡試驗等。但很多實驗室通常難以采用此試驗方法,而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通常在梅毒抗體初篩時予以使用[2]。本文選取5569例患者的血清樣品,探討化學發(fā)光檢測法(CLIA)在輸血前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中的臨床作用。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12月我院5569例手術或輸血前患者的血清樣品,均對其實施梅毒篩查,經(jīng)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PPA)檢測,顯示陽性標本139例,陽性率為2.5%(139/5569)。
1.2儀器與試劑 Autolumo A2000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的梅毒螺旋體抗體試劑盒(磁微?;瘜W發(fā)光法);TPPA試劑盒(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Multiskan MK3酶標分析儀,TP-ELISA試劑盒(廈門新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
1.3方法 5569例患者的血清樣品,均采用CLIA和ELISA兩種方法進行檢測。所有結果判定均需至少兩位檢驗科醫(yī)師進行判斷。在實施ELISA檢測時,通過酶標分析儀、全自動洗板機、梅毒螺旋體抗體診斷試劑盒進行檢測;采取雙抗原夾心ELISA對血清梅毒螺旋體抗體完成測定。顯色過程中采取TMB系統(tǒng),采用酶標分析儀對檢測結果進行判定,當S/CO≥1.0時顯示為陽性,當S/CO<1.0時顯示為陰性[3]。
在實施CLIA檢測時,通過全自動化學發(fā)光檢測儀完成檢測;采用雙抗原夾心一步法免疫分析模式,檢測發(fā)光值,根據(jù)臨界值確定抗體是否存在。當S/CO≥1.0時顯示為陽性,當S/CO<1.0時顯示為陰性。
1.4觀察指標 將TPPA試驗法作為診斷金標準,觀察CLIA檢測、ELISA檢測的結果;計算兩種檢測方法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陰性預測值=真陰性/(假陰性+真陰性)。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性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種檢測方法檢測結果比較 經(jīng)TPPA檢測,5569例血清樣品,139例存在梅毒特異性抗體,陽性率為2.5%(139/5569)。將此檢測結果作為本研究的金標準。經(jīng)CLIA和ELIA兩種方法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法檢測結果比較 (例)
2.2兩種檢測方法評價指標比較 見表2。CLIA檢測的特異度和陽性預測值高于ELIA檢測結果;兩種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陰性預測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種檢測方法評價指標比較 [例(%)]
對患者實施臨床治療及一些危重患者進行搶救時,輸血是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輸血前對梅毒進行血清學檢測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篩查,可及時了解患者是否感染梅毒,對于臨床防控工作、醫(yī)療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窗口期,而且常規(guī)檢測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導致檢測結果對于患者實際情況無法完全反映,從而出現(xiàn)一些假陽性、假陰性的情況[4]。尤其是一些檢測方法,其靈敏度、特異度較低,導致在臨床檢驗時,選擇何種檢測方法與試劑盒成為檢驗需要面對的一大問題。
梅毒螺旋體作為梅毒感染的病原體,通常在臨床中經(jīng)血液完成傳播[5]。人們日?;顒又?,當機體皮膚受損時,梅毒可由此侵入到血液內而發(fā)生傳播,而且梅毒可經(jīng)人類黏膜進行傳播。人體受到梅毒感染之后,會出現(xiàn)全身性疾病,使之日常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影響,而且會導致下一代受到感染。所以,在臨床輸血治療前,應加強梅毒感染的有效防治,預防出現(xiàn)醫(yī)源性感染。在感染梅毒患者確診后,應及時采用必要的醫(yī)療措施實施防護和治療。因此,需加強對梅毒感染的臨床診斷,以便能夠使醫(yī)院及時地進行院感防護。近年來,在臨床中對梅毒螺旋體進行檢測的方法較多,但是其靈敏度、特異度等往往存在一定差別,因此需要選取敏感性高、特異性強的檢驗方法進行檢測[6]。
在對梅毒特異性抗體進行檢測時,TPPA法是重要的篩查方法,可視為一種確證試驗。采用血清學試驗進行檢測時,只能夠確定血清內是否具有梅毒特異性抗體,無法直接判斷患者是否受到感染。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梅毒感染的臨床檢測時,選取靈敏度更高、特異度更佳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7]。TPPA法在使用時,梅毒亞種可與明膠顆粒結合,若與抗體產(chǎn)生反應,會形成凝集情況。因此,采取TPPA法檢測梅毒抗體,具有較高準確性,在臨床實驗室中應用較為廣泛。而且TPPA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但TPPA法在檢測時,操作過程比較復雜,而且在判定結果時,容易因工作人員的不同經(jīng)驗而受到影響,無法實現(xiàn)自動化,導致結果的準確性受到一定影響[8];而且檢測需要較長時間,在進行急診手術及輸血時,作為梅毒篩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因TPPA試驗結果具有較高靈敏度、特異度,所以在本研究中,將此梅毒特異性抗體的檢測方法作為金標準來進行臨床評估。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TPPA檢測,5569例患者中,梅毒特異性抗體陽性139例,陽性率為2.5%。以TPPA作參照,CLIA檢測法的靈敏度100.0%,特異度99.3%,陽性預測值為78.1%,陰性預測值100.0%;ELISA檢測法的靈敏度97.8%,特異度97.9%,陽性預測值54.2%,陰性預測值99.9%。兩種方法比較發(fā)現(xiàn),CLIA檢測的特異度和陽性預測值高于ELIA檢測。由此可知,采取CLIA檢測具有較大價值,可準確檢測出梅毒特異性抗體。采用ELISA對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進行檢測時,可通過基因重組法對梅毒螺旋體抗原予以表達,通過雙抗原夾心法對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含量進行檢測。目前,采用ELISA試驗進行檢測時,雖然特異度、靈敏度均較高,而且成本較低,在進行大批量的梅毒篩查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此方法需要較多的操作步驟,通常需要成批檢測,因此臨床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CLIA對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進行檢測時,其原理與酶聯(lián)免疫法比較相似[9],兩者的差別在于CLIA不再是傳統(tǒng)的顯色底物,而是以酶促發(fā)光底物,通過發(fā)光信號測量儀對光量子產(chǎn)額進行檢測,由此得出待測物含量。而且CLIA可通過自動化分析儀完成,不必受到人為操作的影響,能夠單份樣本檢測,操作比較簡單,而且檢測時間較短,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因此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總之,CLIA檢測手術及輸血前梅毒特異性抗體的作用顯著,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適合于臨床實驗室進行手術及輸血前梅毒的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