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宏
消化道惡性腫瘤發(fā)病率高,位于全球腫瘤發(fā)病率第二位,并且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群眾體檢意識的不斷普及,仍不斷逐年遞增,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導致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機體免疫狀態(tài)紊亂及免疫監(jiān)視效能的下降被認為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1]。維持免疫系統(tǒng)內部環(huán)境穩(wěn)定的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就是淋巴細胞亞群之間的平衡[2]。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會發(fā)生變化(包括總量、活性、功能等),其對多種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有報道稱,可將外周血淋巴細胞比例監(jiān)測用于多種腫瘤的診斷中,如食管癌及胰腺癌等[3,4]。同時有報道指出,通過檢測腫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可以全方位了解患者機體免疫狀態(tài),對腫瘤疾病可精準診斷,對臨床治療效果可全面觀察,進而顯著改善預后情況[5]。此次研究旨在探討分析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在抗腫瘤治療前后的變化情況及其臨床檢測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于本院腫瘤科住院的50 例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均通過病理結果確診,生存時間均>3 個月,并排除近期有使用過免疫增強劑患者。其中男36 例,女14 例;年齡26~76 歲,平均年齡(57.52±12.21)歲;腫瘤類型:結直腸惡性腫瘤26 例,胃惡性腫瘤14 例,肝惡性腫瘤2 例,胰腺惡性腫瘤8例;其中,接受分子靶向治療20例。見表1。
表1 50 例患者臨床資料分析(n)
1.2 方法 分別于抗腫瘤治療前、抗腫瘤治療后1 個月取患者的靜脈血,進行T、B、NK 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約2 ml,放置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試管中,充分混勻后留置待測。用相應的單克隆抗體進行全血標記后,使用流式細胞儀法對淋巴細胞進行測定,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要求進行操作,所有抗體及試劑均購自美國BECKMAN COULTER 公司。
1.3 觀察指標 對比患者治療前后CD3+、CD3+CD4+CD8-、CD3+CD8+CD4-、CD4+/CD8+、CD45ROCD19+、CD3-CD16/CD56+、CD3+CD16/CD5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患者治療后的CD3+、CD3+CD4+CD8-、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療前,CD3+CD8+CD4-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50 例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表2 50 例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2.2 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B 淋巴細胞水平比較 患者治療后外周血B 淋巴細胞CD45RO-CD19+低于治療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50 例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B 淋巴細胞水平比較(±s,%)
表3 50 例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B 淋巴細胞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2.3 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NK 細胞水平比較 患者治療后外周血NK 細胞CD3-CD16/CD56+(14.45±6.31)%高于治療前的(12.42±3.4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治療后外周血NK 細胞CD3+CD16/CD56+高于治療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50 例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NK 細胞水平比較(±s,%)
表4 50 例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NK 細胞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消化道惡性腫瘤發(fā)病例數(shù)逐年遞增,基因突變、細胞調節(jié)功能改變都可能激活細胞的無限增殖,改變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誘導腫瘤的發(fā)生。淋巴細胞處于機體免疫系統(tǒng)與腫瘤相互作用的最前沿,在一定程度上,其組成和功能等可反映機體抗腫瘤的能力[6]。人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維持免疫狀態(tài)平衡,主要由三種細胞構成:來自胸腺的T 淋巴細胞,來自骨髓的B 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NK 細胞),在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中起著核心作用。由于細胞的表型和功能的不同,T 淋巴細胞亞群包括成熟T 淋巴細胞(CD3+)、輔助/誘導T 淋巴細胞(CD3+CD4+CD8-)、細胞毒/抑制性T 淋巴細胞(CD3+CD8+CD4-)[7]。T 淋巴細胞經(jīng)過抗原或巨噬細胞活化后,某些B淋巴細胞(CD45RO-CD19+)可進行分化,進一步分化為漿細胞,產(chǎn)生和分泌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既往觀點認為NK 細胞(CD3-CD16/CD56+、CD3+CD16/CD56+)是一種離散的細胞溶解受體,可參與調節(jié)細胞生成過程、保護機體防止病毒感染和消除惡性細胞等多方面并發(fā)揮重要作用[8]。多項研究指出[9,10],測定腫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各指標可以及時準確地了解患者免疫功能變化,從而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jù),更好地明確治療方案,對評估治療效果及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重點觀察消化道惡性腫瘤抗腫瘤治療(包括化療和分子靶向治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的CD3+、CD3+CD4+CD8-、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療前,CD3+CD8+CD4-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肺癌患者化療前后相一致[11]:抗腫瘤治療或可改變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表現(xiàn)為總T 淋巴細胞增多,CD4+/CD8+比值增高,即增加輔助/誘導T 細胞,減少細胞毒/抑制性T 細胞,增強機體對突變細胞的識別能力和消滅能力,或可減緩腫瘤生長惡化。本研究中,患者治療后外周血B 淋巴細胞CD45RO-CD19+低于治療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既往也有相關研究指出[12],某些腫瘤患者的B 淋巴細胞相對計數(shù)(CD19+)與正常組對比本身差異即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能因為B 細胞僅僅是具有初級體液免疫功能的淋巴細胞[13],在惡性腫瘤疾病中影響較小,但仍需要結合患者治療方法等進行進一步研究。NK 細胞稱為自然殺傷細胞,分為兩種,一種負責非特異性免疫應答,即CD3-CD16/CD56+;一種負責特異性免疫應答,即CD3+CD16/CD56+,是體內重要的免疫細胞,其誘導產(chǎn)生的白介素-2(IL-2)及干擾素(IFN)等免疫因子可以殺傷腫瘤細胞,不僅參與抗病毒感染,腫瘤和免疫調節(jié),還參與某些情況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14]。既往有研究表示:外周血NK 細胞比例不僅是胃癌患者的輔助診斷標記物,而且還和胃癌的惡性表型相關[15];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尤其是NK 水平檢測,對了解機體免疫功能、評估病情和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6]。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抗腫瘤治療后,負責非特異性免疫應答的NK 淋巴細胞即CD3-CD16/CD56+增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與既往卵巢癌化療后對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結果相似[17],抗腫瘤治療后可能有效提高患者的NK 淋巴細胞水平,對增強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與抗腫瘤治療前相比,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在抗腫瘤治療后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發(fā)生了一定變化,可能因為腫瘤細胞會誘導形成抑制性的免疫微環(huán)境,通過抗腫瘤治療后腫瘤細胞量有所下降,抑制性免疫微環(huán)境得到改善。監(jiān)測腫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或可以成為制定抗腫瘤治療方案、評估抗腫瘤治療療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各淋巴細胞亞群功能與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直接相關的臨床研究仍較少,需要進一步研究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