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仕杰
《西廂記》
徽州磚雕是古代徽州地區(qū)盛行的民間工藝,已有六七百年的發(fā)展歷史,它以刀法細膩精湛、畫面典雅秀麗而著稱,兼有文人畫的雅趣和民間藝術的裝飾意味,有其獨特的雕刻語言和藝術風格,與木雕、石雕并稱為“徽州三雕”,是古徽州極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瑰寶,現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磚雕的創(chuàng)作主體大多為古代徽州不知名的民間工匠,雖然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因長期生活在徽州濃郁的地域文化氛圍中,受當地文人士大夫審美趣味的影響;同時又汲取、借鑒了相鄰藝術的創(chuàng)作手法,加之他們的靈心慧性和艱苦探索,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至明清時期日臻成熟,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藝術風貌?;罩荽u雕圖案設計精美,空間層次豐富,畫面內容多樣,刀法精細,意境深遠,于方寸之中見大千,極富文人畫的雅趣和民間藝術的裝飾意味,同時材料本身也散發(fā)出質樸淡雅的美感。
顧名思義,磚雕是雕刻在磚塊上的藝術,其材料是徽州民間燒制的青磚。在徽州古民居中,磚雕是整體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兼具裝飾美化與實用功能于一體,多用于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脊、墻角、窗楣等處,突出特定的道德倫理觀念和審美寓意,同時彰顯房屋主人的身份等級和理想追求。徽州磚雕圖案題材很廣,常見的有人物、花鳥、山水、園林、池臺、八寶博古、幾何文字等方面,表現形式有具象圖案和抽象圖案兩種。明代中后期以來,徽州磚雕圖案中開始融入戲劇故事題材,以及民間常見的褔、祿、壽、喜等吉祥文字紋樣和徽州民情風俗的內容,呈現出典雅、莊重、秀麗及世俗化等多種風格。
在徽州雕刻藝術史上,徽州的石雕、木雕、磚雕幾乎同時出現,但是各自的發(fā)展歷程和風貌卻不盡相同。從表現手法上說,磚雕藝人在圖案布局及刀法技巧上借鑒了本地石雕、木雕工藝的某些特點,如繁復的畫面景致及多層次的深雕、透雕、鏤空雕等,只是在尺幅上略加微縮。從徽州地區(qū)現存的幾處明代之前的古建筑看,初期磚雕線條簡潔粗壯,以淺浮雕為主,偶爾兼有高浮雕手法,總體呈現古樸疏朗之美。約從明代中期的正德、嘉靖年間起,徽州磚雕受本地畫家及吳門畫家繪畫風格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繁縟精致的風格,與當時流行的文人畫風漸趨一致,因此我們把明代中期作為徽州磚雕藝術發(fā)展的分水嶺。以此為界,徽州磚雕可分前后兩個時期,明中期以前為前期,明中葉至清代為后期。由于徽州地區(qū)現存的明以前的古建筑數量不多,使我們難以窺探宋元時期徽州磚雕的整體風貌,因而我們的論述只能從明初開始,而且以現有的地面建筑為立論基礎。當然,由簡趨繁、由古樸稚拙到繁縟精致,幾乎是世界各民族藝術發(fā)展的不變規(guī)律,徽州磚雕也不例外。例如,黃山市徽州區(qū)西溪南村的明初建筑老屋閣,有學者認為它始建于元末,是該村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筑,其磚雕無論畫面布局還是刀法運用都呈現出簡潔疏朗、樸素大方的風格。大門套用純一色的青灰水磨磚砌成,沒有多余的裝飾,給人以古樸厚重、典雅端莊之美。東、西山墻沿屋檐下鑲砌一長行青磚,構成一道弧形的邊線,在藍色天宇的映襯下,顯得輕盈舒展,恢宏大氣。有人認為山墻的外形輪廓有蒙古包的造型特點,若結合老屋閣建于元末明初的時代背景,不排除其中有借鑒、吸收異域建筑藝術的因素。東、西山墻屋角上的一對鴟吻造型遙遙相對,簡樸大方又不失輕盈靈動,使整個屋頂增添了活潑靈動之美。這種磚雕風格在徽州的呈坎村、潛口村的明代早期建筑中也有類似的體現。
到了明代中后期,徽州磚雕藝術進入繁盛期,涌現了一大批技術精湛的民間工匠,雕刻風格也朝著精致、繁縟化方向發(fā)展。促成這種轉變的原因主要有幾方面:一是徽商的興起。自正德、嘉靖朝起,大批徽商外出經商成功,積累了雄厚的金錢財富。這些錢財中相當一部分被商人帶回原籍用于建造祠堂、房屋、廟宇、書院等,徽州各地興起了大興土木的建筑熱潮,自然也促進了磚雕藝術的興盛。二是財富的劇增刺激了徽州富商對奢侈豪華生活的追求?;丈探浬痰膮^(qū)域大多在東南沿海及運河沿岸各城市,尤其是蘇州、杭州、南京、揚州等地,徽商云集,那里是明王朝經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上流社會彌漫著精致奢華的生活習尚,講究鮮衣美食和居住環(huán)境的舒適典雅。徽商將此風尚帶回家鄉(xiāng),體現在房屋建造上,即更注重房屋外墻及局部細微處的雕飾,在實用的基礎上追求文人雅趣和藝術情調;同時將封建倫理道德觀念融入圖案設計中,這些外在因素都有力刺激了徽州磚雕藝術的發(fā)展。三是新安畫派和徽州版畫的興起。自明初以來,徽州就是全國刻書業(yè)的一個中心,誕生了仇、黃兩姓以刻書為業(yè)的刻工世家?;瞻婵虝缘斗毮伭鲿场⑿?本珜彙⒉鍒D精美、裝潢考究而著稱,是文人士大夫爭相喜愛的文房珍品。萬歷朝以后,徽州書商與當地畫家、刻工合作,共同推動了徽派版畫的興盛,出版了《方氏墨譜》《程氏墨苑》《十竹齋畫譜》等精美絕倫的版畫佳作?;张砂娈嫷姆睒s也間接推動了徽州磚雕的日趨成熟,磚雕工匠與書籍刻工間互相交流、切磋技藝,使磚雕工藝進一步朝著精致化的方向發(fā)展。四是園林藝術的興起。蘇州、揚州等城市遍布著許多達官顯宦的私家園林,一些園林的設計者就是當時江南著名的畫家和民間藝人(包括一些徽州工匠),他們將山水畫的美學思想融入園林建筑中,如追求景致的繁簡對比、移步換景、遠近景的合理搭配、曲徑藏幽、避免重復對稱等理念,都對徽州磚雕藝術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明代中后期徽州磚雕的風格由古樸粗獷轉向細膩、繁復、精致,就是受當時江南社會整體審美風尚影響的結果。從題材上說,兼有寫實和寫意兩種風格,突出了文人士大夫的雅致情調和審美趣味。畫面圖案注重細節(jié)的精雕細琢,增加層次的進深感,追求刀法的精巧細膩,我們從現存一些明代民居的門樓、門罩、照壁上的磚雕上,便能感受到這種風格特色。
《文會圖》
值得注意的是清末至民國初期,雖然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尾聲,但此時的徽州磚雕藝術并未衰歇,仍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此時建造的一些民居,如西溪南村中街的姚氏古宅,其門樓的磚雕工藝仍以豐富細膩見長。近景施以圓雕或半圓雕,中景如樓閣、廊柱采用鏤雕,背景中的山水樹林、亭臺水榭等采用淺浮雕,雕刻層次最多達九層。場景連綿呼應,刀法細膩穩(wěn)健,層層深入,精細的刀法和豐富的景致、井然的層次令人驚嘆不已。
徽州磚雕的制作材料極為考究,一般選用細膩沉實的青磚為材料。制作程序是先設計圖案后雕刻。下刀從整體入手,再經局部“出細”,琢磨細刻。其工序大致是整體—局部—再整體?!按竽懴碌叮⌒氖帐啊?,是工匠藝人遵循的法則。
徽州磚雕要面向當代,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就需要在重大藝術活動中交流,需要更多的藝術家去研究、去繼承、去發(fā)掘、去弘揚。磚雕藝術創(chuàng)作必須根植傳統(tǒng),大力創(chuàng)新。但是,在新時代文化環(huán)境中如何創(chuàng)作現代題材,尤其是表現革命題材的磚雕作品,是許多當代磚雕藝術家面臨的一大難題。因此,我們需要新辟道路,勇于探索,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經驗,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