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駿 李紅霞
(1.貴州理工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3; 2.貴州中建建筑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6)
洞口二號大橋位于貴州省天柱—黃平高速公路三穗—施秉段,橋梁橫跨一陡巖峽谷,地形陡峻,為典型喀斯特巖溶峽谷,區(qū)內植被發(fā)育,峽谷陡壁基巖直立裸露。三穗岸橋臺位于一斜坡陡巖邊上,橫坡地形較緩,中部為峽谷地帶,施秉岸橋臺位于一斜坡陡巖邊上,橫坡地形較緩。橋位軸線所跨地段地形標高介于558 m~734.6 m,相對高差176.6 m?,F將洞口二號大橋初步設計階段方案比選情況做一簡要介紹。
項目區(qū)地處貴州高原東部斜坡地帶,受溶蝕影響,地形條件復雜,地表森林植被茂密,屬淺切割的溶蝕低山地貌。場區(qū)屬峰叢凹地地貌,橋區(qū)地形高程544 m~755.6 m,相對最大高差211.6 m。
項目區(qū)屬于長江流域沅江水系,區(qū)內河流為江凱河,屬于舞陽河支流,常年有水,受季節(jié)性影響較大。項目區(qū)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據施秉縣氣象站提供的1961年—1990年氣象數據統(tǒng)計,年均氣溫16.4 ℃,極端最高氣溫38.4 ℃(1972年8月27日),極端最低氣溫-7.6 ℃(1977年1月30日)。年平均降水量1 018.2 mm(以6月份最大1 757 mm),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于4月~8月;最大日降水量211.7 mm(1988年9月9日)。年平均風速1.6 m/s。年平均相對濕度約79%。
橋區(qū)上覆土層為第四系沖洪積層(Qal+pl)卵石土、殘坡積層(Qel+dl)紅粘土;下伏基巖為寒武系上統(tǒng)爐山組(∈3l)塊狀白云巖。項目區(qū)屬一級構造單元楊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塊→貴陽復雜構造變形區(qū);為燕山期褶皺,以北東向褶皺,東西向、北東向斷裂為主。區(qū)域性的斷裂構造現已穩(wěn)定。
擬建橋區(qū)范圍內未見滑坡、泥石流等影響橋位穩(wěn)定的不良地質體分布,覆蓋層厚度薄厚不均,下伏基巖連續(xù)穩(wěn)定,場地穩(wěn)定性較好,可以建設。
橋位起點岸右側有500 kV高壓鐵塔,鐵塔距離路基邊線僅44.3 m。
橋梁根據路線總體按整幅橋梁設計。橋型方案選擇根據橋位地形地貌,結合地質、路線線形、避免與高壓電纜、鐵塔基礎沖突、施工等因素,橋型方案設計主要以拱橋、連續(xù)梁、T型剛構為主。
橋梁上部孔跨布置為[1]:主跨為1-130 m鋼筋混凝土拱橋,橋面系為11-12.8 m混凝土空心板。兩岸引橋為1-20 m簡支空心板。橋梁下部構造:拱座為擴大基礎;兩岸橋臺均為重力式橋臺,擴大基礎。具體布置情況見圖1,圖2。
施工方式:拱圈采用懸拼鋼拱架現澆施工,拱上排架采用支架現澆施工,橋面板為預制安裝,拱座明挖。
根據地勘實測資料,拱座距離陡崖邊緣最近距離僅為4.7 m,為保證施工及運營期間橋梁安全,跨徑要求增加至145 m以上。145 m以上跨徑的拱橋成熟施工工藝為懸澆施工,但懸澆施工所設置的索塔及錨、扣索與高壓電纜沖突。此外,起點岸有500 kV高壓鐵塔,拱座的邊坡開挖影響高壓鐵塔的基礎穩(wěn)定。綜合上述因素,拱橋方案不予采納。
橋梁上部孔跨布置為:60 m+150 m+60 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橋梁下部構造:擴大基礎;兩岸橋臺均為重力式橋臺,擴大基礎。具體布置情況見圖3。
主梁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橫斷面形式為單箱單室。其中箱梁現澆段梁高取10 m,跨中梁高取3.2 m,兩者之間梁底下緣按1.6次方拋物線曲線變化。此外,箱梁頂板厚度對于0號塊取0.5 m,其余梁段取0.3 m,現澆段箱梁由0.3 m直線漸變?yōu)? m。另外,箱梁腹板厚度對于現澆段至0號梁段取值0.9 m,其余梁段由0.7 m漸變至0.5 m。最后,箱梁底板厚度對于0號梁段取1.2 m,合龍段取0.32 m,0號梁段根部至合龍段底板厚度按1.6次方拋物線由1.1 m線性變化至0.32 m。
施工方式:邊跨采用支架現澆施工,主跨采用掛籃懸澆施工。
橋梁上部孔跨布置為:(81+81)預應力混凝土箱形梁連續(xù)T構[2]。施工方式:橋墩基礎為鉆孔樁和人工挖孔樁。橋墩為翻模施工。主橋上部為掛籃對稱懸臂澆筑。具體布置情況見圖4。
主梁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主梁橫斷面采用單箱單室截面。其中,箱梁梁高對于0號梁段取值9.2 m,現澆段和合龍段梁高取值為3.4 m,其間梁高梁底下緣按1.8次方拋物線曲線變化;箱梁頂板厚度對于0號塊取值0.5 m,其余梁段取值0.3 m,現澆段頂板厚度由0.3 m直線漸變?yōu)? m,梁端支承段頂板厚度取值1 m;箱梁底板厚度對于0號梁段范圍取值1.2 m,合龍段取值0.32 m,箱梁根部至合龍段底板厚度按1.8次方拋物線由1.2 m漸變至0.32 m;箱梁腹板厚度對于墩身范圍 0號梁段取值0.9 m,其余梁段由0.7 m漸變至0.5 m,現澆段由0.5 m漸變至1.2 m。
本方案主墩墩高125 m,結構采用雙肢薄壁空心墩,薄壁墩縱向尺寸厚3 m,橫向寬8.5 m,橫橋向壁厚1.2 m,縱橋向壁厚0.6 m,墩頂和墩底分別設置4 m,3 m的混凝土實心段。主墩基礎采用承臺群樁基礎,承臺厚6 m,采用20根直徑2.5 m的鉆孔摩擦樁。兩側橋臺為重力式橋臺,擴大基礎。
對兩方案的主要控制因素,例如施工安全方面、施工工藝方面等進行了經濟技術比較,方案比較表詳見表1。
表1 橋型方案比較表
對于方案二[3],采用60 m+150 m+60 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跨越能力強,施工工藝成熟、施工過程有效的避免了與高壓電纜的沖突;短邊跨設計減少了兩岸開挖量,節(jié)約造價;邊跨施工時開挖深度較拱橋方案淺,有效避免了影響高壓鐵塔的基礎穩(wěn)定。其不足之處是該方案開挖量仍然較大;邊跨深入路基,造型欠美觀;本方案為減少開挖量,采用短邊跨設計,設計經驗尚不成熟。施工工序稍多,工期稍長,造價偏高。
對于方案三,采用掛籃對稱懸臂澆筑,施工工藝成熟,施工過程有效的避免了與高壓電纜的沖突;兩岸開挖量小,節(jié)約造價;施工時不會對高壓鐵塔進行干擾。但該處地形陡峭,裂隙發(fā)育,垂直高度近200 m。施工設施、人員無法順利開展工作,施工過程易造成岸坡滑塌、碎落,施工期間風險較大。橋梁運營期間,岸坡易對橋墩造成不利影響。
1)橋梁方案比較時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本項目橋梁起點岸右側有500 kV高壓鐵塔是控制性因素,應重點關注。
2)綜合兩個橋型方案的施工方法、施工安全、后期維護、總體造價等各方面情況,最后選擇方案二為本線位的推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