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法金
摘 要: 水稻是繁昌縣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推廣水稻生產(chǎn)全程機械化技術是提高水稻生產(chǎn)效率,實現(xiàn)水稻優(yōu)質(zhì)增產(chǎn)的關鍵舉措。然而,隨著繁昌縣機械化進程的持續(xù)推進,水稻全程機械化推廣仍存在一些瓶頸問題,亟待加大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力度?;诖耍Y合生產(chǎn)實踐,對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chǎn)技術路徑進行了總結,旨在有效促進繁昌縣水稻生產(chǎn)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水稻生產(chǎn);全程機械化;技術路徑;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 S233.71?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10.066
0 引言
近些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農(nóng)村勞動力的轉(zhuǎn)移、人工勞動成本的增加以及農(nóng)業(yè)種植模式的轉(zhuǎn)變,節(jié)本增效的全程機械化技術發(fā)展迅速。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chǎn)技術能夠顯著降低種植成本,節(jié)省人工勞動力和預防病蟲害資金成本,提高水稻種植效率,促使水稻增產(chǎn)。同時水稻機械化收獲可以直接將秸稈粉碎還田,不僅增加了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而且降低了秸稈焚燒對環(huán)境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F(xiàn)將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chǎn)技術路徑介紹如下。
1 播種前準備
(1)營養(yǎng)土配制。 留作營養(yǎng)土的地塊在冬季施入適量水稻復合肥和農(nóng)家肥,田塊使用旋耕機旋耕后,翌年春耕時選擇晴朗天氣進行一次旋耕曬干,使用碎土機粉碎大的土塊;若冬季地塊未培肥,可在育秧前7天與壯秧劑配制,即壯秧劑和營養(yǎng)土按1∶ 200的比例分3次充分攪拌,混合均勻。
(2)秧盤備制。 按照插秧機設計規(guī)范的差異,使用不同的秧盤把稻種培育為缽體苗或毯狀苗。缽體苗橡膠軟盤規(guī)格為618 mm×315 mm×25 mm(長×寬×高);毯狀苗平底塑料硬盤規(guī)格為580 mm×280 mm×25 mm或235 mm×280 mm×25 mm(長×寬×高)。 插秧機行距為25 cm,需毯狀苗秧盤525 個·hm-2, 缽體苗秧盤600 個·hm-2; 插秧機行距為30 cm,需毯狀苗秧盤525 個·hm-2。
(3)秧田準備。 一是秧田以地勢平坦、肥力良好、靠近水源、排水與灌溉便利的地塊為宜;二是秧田耕整,育秧前7天,秧田施入45%復合肥65 kg,施肥后若是大棚育秧,棚內(nèi)土壤需采用微耕機耕整,育秧前2天再翻耕一次,確保土壤細碎整平,若使用小拱棚、無紡布育秧,在采用旋耕機上水整平前,先進行干旋耕,然后再開溝(溝寬、深分別為0.3 m、0.25 m)做1.5 m寬的秧床, 四周開圍,最后清溝瀝水,同時準備具有良好透光性的塑料薄膜或無紡布,2 m以上長度的竹片以及固定繩、遮陽網(wǎng)等。
2 稻種選擇與處理
(1)品種選擇。 實現(xiàn)水稻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品種選擇是關鍵,根據(jù)水稻種植模式、地塊土壤肥力條件以及繁昌縣自然氣候特點,建議選用品質(zhì)優(yōu)良、具有較強抗倒伏、抗病能力的高產(chǎn)超級稻品種。
(2)種子處理。 一是合理篩選水稻種子,剔除腐爛、干癟的種子,保證稻種純度高且勻稱飽滿;二是播種前,應將種子再進行1~2天的晾曬,不但可以對種子消毒殺菌,而且有助于提高稻種發(fā)芽率;三是催芽,水稻種子在咪鮮胺+吡蟲啉中浸泡3天,稻種水分飽滿后進行催芽處理,稻種置于25~30 ℃環(huán)境中催芽,為防止局部高溫燒種,應勤翻動種子,通常情況下,芽長達到種子約1/3時即可攤晾,待稻種水分晾至適宜后進行播種作業(yè)。
3 精量播種
水稻插秧機對秧齡有嚴格的要求,播種前應根據(jù)本地氣候明確最佳播期,合理播種時間的計算可按照20~25天的秧齡茬口往前推,及時下種。水稻播種量以53 kg·hm-2為宜,播種完畢后需在種子上鋪設一層土,厚度約2 mm,秧盤泥漿尚未完全干燥時,可使用竹片間隔0.5 m搭設竹拱,竹拱高度為25~30 cm,并且采用塑料薄膜覆蓋其上,保證秧田溫度維持在30~35 ℃,為齊苗打下良好基礎。
4 苗期管理
播種結束后,要保持高溫高濕約3天,有助于齊苗,塑料薄膜揭開進行煉苗的時間是在秧苗1葉期,倘若遭遇低溫氣候,需適當延遲掀膜時間。1~2葉期白天揭膜煉苗,夜晚蓋膜保溫;2葉~3葉期煉苗,保證盤土水分適宜,苗立,雨天排干水,晴天滿溝水;秧苗生長約一周時因自身養(yǎng)分基本消耗完,此時需視苗情及時施肥,培過肥或使用壯秧劑的營養(yǎng)土通常不用施肥,當秧苗葉色褪淡時可對水噴施尿素45 kg·hm-2,機插前3天施送嫁肥,葉色褪淡時可適量噴施硝酸鉀水溶液。此外,秧苗期應關注病蟲害發(fā)生,及時施藥防治。在施肥、施藥后要使用清水洗苗,防止肥害、藥害。
5 機械化插秧
大田精細耕整,旋透熟土層,整地2天后即可機插秧。(1)根據(jù)秧苗秧齡明確機插秧時間,通常毯壯苗或缽體苗秧齡為4.5葉時進行機插秧,保持田間水層在機插作業(yè)時為3~5 cm。(2)插秧機行距為25 cm、30 cm,可縱向取秧34次,橫向分別取秧16次、20次。(3)早晚稻、一季稻機插株行距分別控制在11~16 cm×25 cm、17~20 cm×30 cm,3~5株·穴-1、2~3株·穴-1,田間密度分別控制在21萬~28.5萬穴 · hm-2、17萬~19.5萬穴 · hm-2,機插深度約2 cm。(4)機械插秧結束后,如果存在較高的漏插率,為保證田間秧苗充足,需及時進行人工補苗。
6 肥水管理
(1)施肥。 ①機插秧秧苗生育前期對于肥料的需求量不大,施入基肥的比例不高,通常配合耙地按每公頃施入40%三元復合肥525 kg;②機插后,秧苗通常約10天逐漸分蘗,大田施肥需注重早施分蘗肥,分蘗肥倘若施用過晚,則不利于大穗形成,且會降低成穗率。通常而言,缽體苗、毯壯苗分別于5天、7天后,全田均勻撒施尿素150 kg·hm-2,撒施量八成,剩余兩成根據(jù)田間秧苗長勢撒施,秧苗長勢差的地塊多施,長勢良好的地塊可少施,分蘗肥施后,秧田應保持薄水層,不宜排水,待田間落干后灌溉。③視苗情追施穗肥,水稻拔節(jié)期葉色不褪、群體密度大,則無須施穗肥,反之若大田水稻葉片發(fā)黃且群體密度過小,需在倒三葉時施用穗肥,即每公頃施入60 kg尿素,及時施穗肥能夠鞏固穗數(shù),增加結實率。
(2)水分管理。 機械插秧具有分蘗力強、返青快的特點,實現(xiàn)機插水稻高產(chǎn)的核心手段是提早擱田。機插水稻后應在田間建立淺水層,促進活棵分蘗,為促使秧苗發(fā)根,可在傍晚或陰天排干秧田的水。大田莖蘗數(shù)達到預期有效穗數(shù)約90%時擱田,以分次輕擱的方式進行直至土壤沉實充分。水稻孕穗期灌淺水管理,有利于穎花分化、抽穗揚花;灌漿期做到間歇上水,旨在護根保葉。此外,拔節(jié)期為防控水稻植株旺長出現(xiàn)倒伏,可噴施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譬如每公頃噴施15%多效唑900 g,或在孕穗末期每公頃葉面噴施“華徽佳寶”氨基酸水1125 kg溶肥料,能夠增加穴穗數(shù)和千粒重。
7 病蟲害防治
水稻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根據(jù)病蟲測報,基于農(nóng)業(yè)措施和生物措施,針對性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防治水稻條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螟蟲、稻飛虱以及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植保機械主要包括擔架式噴霧機械、動力噴霧機械以及自走式植保機械。此外,應做好水稻草害防治,機插7天后施用10%芐磺隆可濕性粉劑150 g·hm-2加18.5%芐·異丙草可濕性粉劑450 g·hm-2,用藥后保水一周,機插14天后施用36%秧草凈可濕性粉劑每40 g·hm-2,采用彌霧機噴施。
8 機械化收割、烘干
(1)水稻梗籽粒發(fā)黃、含水量維持在18%~19%視為最佳機械化收割時間。 收割前將大田水排干,根據(jù)田間狀況合理選用收割機械,通常選擇履帶式或輪式聯(lián)合收獲機收割。水稻機械化收割后,根據(jù)留茬高度的不同實施科學有效的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
(2)收割機收獲的水稻具有較大的水分,要及時采用烘干機烘干并且視水稻的含水率狀況合理選擇烘干溫度與工藝,通常水稻的控水率在13%~15%。 水稻烘干作為水稻生產(chǎn)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之一,不僅能夠防止稻谷霉變,而且可以降低堊白粒率,提高整精米率和稻谷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 劉永光.安徽水稻機械化種植存在問題及對策[J].農(nóng)民致富之友,2019(30):128.
[2] 熊元清.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chǎn)技術探討[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6, 22(23):135-138.
[3] 劉觀清.華徽佳寶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9(5):15+17.
[4] 孫茂超,丁蕾,吳蓮.水稻生產(chǎn)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的實踐與探討[J].農(nóng)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9(11):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