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
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們國家有了自己的國旗、國歌。幾乎與此同時,還有了自己的第一枚國印?!伴_國大印”是一個國家權力的象征,新中國的“開國大印”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這一方開國之印的身世和命運鮮為人知。
和歷朝歷代的國印不同,過去的璽都用篆書體,而新中國的開國之印用的卻是繁體宋字,字體是毛澤東主席親自選定的,自左而右有15個大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如今,這枚“開國大印”仍完好地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屬國家一級文物。
印章為方形圓柄,國印實物印面邊長9厘米、章體厚2.5厘米、柄長10.9厘米,銅胎鑄字。整體造型有氣勢,15個字的宋體印文搭配對稱、嚴謹,印痕字跡雋秀清晰、美觀大氣。印章完成于1949年10月31日上午9時并被使用。
中央人民政府印是國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頒發(fā)各種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權力時鈐印公文的憑證信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1949年6月,全國政協(xié)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舉行。
周恩來委托前清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的陳叔通負責辦理國印之事,并讓齊燕銘協(xié)助陳叔通策劃這項工作。
對書法還算精通的齊燕銘,自小就生長在北京,對琉璃廠治印行業(yè)頗為熟悉。他邀請張樾丞、頓立夫、唐醉石、魏長青等治印和刻字名家到北京飯店相聚,座談治國印之事。在眾多治印高手中只有張樾丞會刻銅印,于是大家一致推舉張樾丞擔當治國印之重任。
張樾丞接受治制開國國印任務之后,便回家翻資料、找印譜,認真畫了四張印樣,是隸、宋、漢篆、秦篆四種字體,文字樣式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半個月后,張樾丞將印樣交給了齊燕銘。齊燕銘立即將印樣呈送中央領導人和新政協(xié)籌備會常委們過目、審閱。
一星期后,齊燕銘高興地告訴張樾丞,毛主席已經選定了宋體字的印樣,新政協(xié)籌備委員會正式決定將刻制國印任務交由他來完成。
印樣確定之后,張樾丞就忙著指導兒子張幼丞跟伙計們對原料進行粗加工。先是化銅、澆鑄,然后打光,拿大銼銼,再用手工把做細的木炭磨光。這些工序做完后,張樾丞親自動手畫印樣,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拿鑿子鑿,用刀子修。幾天后,一枚“開國大印”就做好了。
鐫刻這種印章是有極嚴格的特殊規(guī)矩的,刻完了不許打樣留底,印治成之后,四個角都要突出一點兒,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啟用前再磨平,名曰“啟封”,所以張樾丞家沒有留下成品國印的印樣。
8月底,中央辦公廳監(jiān)印官員和幾名工作人員來同古堂取印時,付高額酬金給張樾丞,張樾丞死活不肯要,中央辦公廳工作人員只好把錢帶了回去。
新中國成立后,張樾丞還給周恩來、朱德治過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的手筆。張樾丞為人低調,從不拿鐫刻國印之事炫人,外人知道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