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日子,幾乎一醒來就會看到無數(shù)的新聞。好的、壞的、求助的、感人的,從沒有一個春天,讓人這么焦慮過。為什么我們并不忙碌的時候,內(nèi)心也難以徹底平靜?如何接受自己的焦慮?如何汲取平靜的力量?
英國哲學(xué)家、思想家阿蘭·德波頓曾開創(chuàng)一間“人生學(xué)?!保瑸楝F(xiàn)代人們解答那些學(xué)校里不曾教過的人生話題。
今天的深讀文章,就是“平靜”這一節(jié)“情緒課”。面對紛雜的消息,我們?nèi)耘f需要內(nèi)心的安寧。因為平靜,讓我們更有底氣面對世界,更有勇氣穿越黑夜。
一想到最終我們會獲得深沉、永恒的平靜,不禁心里美滋滋的。但是這種期待有時也會成為困擾之源。把目光鎖定在一個表面看起來非常有吸引力,其實難以實現(xiàn)的目標上會導(dǎo)致失望與挫敗感。我們在波瀾不興的心境之理想方面的投資越大,如果最終無法如愿以償,那么就會越失望。結(jié)果當然是痛苦的,但是期望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的沖突又有其滑稽的一面。
比如,有一位瑜伽大師,長年累月在深山老林里修煉,終有一天學(xué)成之后,打點行裝,準備教世人如何尋求內(nèi)心的淡定從容。但是由于在機場行李提取處,他的行李遲遲沒有出現(xiàn),他焦慮萬分,不知所措。舉這個例子的意思不是說他的舉止有多可笑。我們之所以欣慰,是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著急上火其實并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專利,世間眾人皆是如此。
我們可別指望能夠?qū)⒔箲]去除得一干二凈。我們的內(nèi)心有許許多多根深蒂固的焦慮。困擾我們的并非某種特定的東西?;仡欉^往,我們無可避免地會得出一種無可奈何的結(jié)論:我們打心眼里就經(jīng)常焦慮,這是人類的本質(zhì)。我們每天都會關(guān)注這種或那種可能導(dǎo)致焦慮的事物,但是真正難以接受的是,焦慮是生命的一種永久特征,某種不可改變的、根深蒂固的特征——人生苦短,但是如此短暫的人生卻有相當一部分時間要為此煩惱。
某些地方的人們的夢想就是旅行。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島嶼,我們最終找到了心靈的寧靜:清澈的藍天之下,在一座離城市十一個半小時的島嶼之上,煦暖的海水拍打著我們的雙腳,我們住進了碼頭邊上的海景別墅,蓋著埃及羊毛被褥,享受著輕風(fēng)吹拂。我們只要這樣待上幾個月時間,一大筆錢就沒了。
或者,如果房子里的一切如我們所愿,我們也會無比平靜,比如:每樣?xùn)|西各就其位,絕不亂堆亂放;樸實無華的墻壁、寬敞的儲物空間、實木家具、石灰?guī)r、嵌入式燈具以及數(shù)不勝數(shù)的新家電。
又或者,我們晉升到某個理想的職位;小說大賣;電影終于殺青;我們的股票市值飆升到了50億英鎊——我們走進一個坐滿陌生人的房間,里面的每個人都認識我們!
再或者,生活中遇到了一個稱心如意的人(這種想法往往也是我們最為珍視的),那么我們就會心平氣和。這個人不僅善解人意,而且相處起來一點也不累,他善良、活潑、富有同情心,眼睛里不但充滿了智慧的光芒,也流露出真情實意。我們愿意像孩子一樣,靜靜地躺在他的臂彎里——盡管我們做不到不吵不鬧。
旅行、美、地位和愛——這是當代人的四大理想,我們以為從中可以獲得向往已久的寧靜。
盡管我們?yōu)樽非筮@些目標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做出了巨大的承諾,但是沒有一樣?xùn)|西能夠起作用。在沙灘上我們一樣會焦慮,在流光溢彩的家中,在公司銷售節(jié)節(jié)攀升之際,在任何一個我們曾經(jīng)向往的人的臂彎里,無論我們盡了多大的努力,一樣會感到焦慮。焦慮是一種基本的常態(tài),具體原因如下:——因為我們的身體極其脆弱:我們的身體是由各種各樣脆弱的器官所組成的,這些器官無時無刻不在嘀嘀嗒嗒地計算著時間,最終它們會選擇某一時刻停止工作。這不啻一場災(zāi)難?!驗槲覀冊谧龀鲆簧凶钪匾臎Q定時缺乏足夠的信息:我們在前行時,或多或少是盲目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移動媒體時代,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所以妒忌和不安都會成為常態(tài)。——因為我們是最懂得焦慮的物種的后代,其他物種早已被狂野猛獸踐踏并撕裂了。而且我們的骨子里還帶有對大草原的恐懼,并將這種恐懼也帶入了平靜的郊區(qū)?!驗槲覀兟殬I(yè)的晉升和經(jīng)濟上的成就,都取決于一種不受控制的資本主義引擎的強硬、競爭激烈、破壞性強、隨機性大的操作方式?!驗槲覀兊淖宰鹋c舒適感取決于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人,那些無論是行為與希望都無法與我們無縫對接的人。列舉這些原因的目的并不是說我們沒有更好或者更壞的方法來應(yīng)對我們的處境。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接受。第一要務(wù)就是: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我們是焦慮的而感到焦慮。出現(xiàn)這種情緒不代表生活出現(xiàn)了問題,它僅僅證明我們是活生生的人。
我們不能卸下孤獨的負擔。而孤獨并非我們所獨有。每個人都很孤獨,只不過他們不愿意承認罷了。哪怕是富翁,或者戀愛中的人們也可能在孤獨中掙扎,只是我們大家都不承認自己的真實面目而已。我們必須學(xué)會笑對焦慮——笑聲是放松自我的、最張揚的表現(xiàn)方式。至此,我們原本暗暗承受的痛苦以“笑話”這種精心雕琢的社交用語呈現(xiàn)出來。我們必須獨自承受。不過我們可以向同樣備受折磨,受傷不淺,而且同樣焦慮的鄰人伸出我們的雙臂,以一種最溫柔的方式對他們說:“我知道……”
我們越是覺得平靜重要,越會經(jīng)常意識到,其實我們只有些許平靜的時光,由此對于自己頻繁地出現(xiàn)氣惱和失望的感覺就會更加敏感。我們會覺得自己變得可笑、言不由衷。那么投身于平靜是否意味著持續(xù)的平靜呢?做出這樣一種價值判斷并不公正,因為我們并不可能永遠都保持平靜。我們應(yīng)該致力于讓自己變得更加平靜,這才是真正有用的。你只有熱情洋溢地追求平靜之時,才是平靜的愛好者,我們并不要求你在所有的時候都能保持平靜。即便我們經(jīng)常無法如愿,我們矢志不渝地追求平靜也算是真心實意的表現(xiàn)。
我們的文化對于平靜往往光說不練。我們當然不會瞧不起它。但是,同樣地,我們并沒有把平靜看成是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在我們深入了解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冷靜生活或平靜生活的想法,并不是一種真正正面的看法。當我們說某個人想要獲得一種平靜的生活,其實是在婉轉(zhuǎn)地指責(zé)他們放棄了一種嚴肅而熱情洋溢,當然也是更有收獲、更具挑戰(zhàn)性的生存方式。我們往往把擁有平靜閑暇的時光與休養(yǎng)生息和退休時光相提并論。換言之,你只有在不需要面對激動人心的生活選擇時,才會選擇一種更為平靜的生活。但是,這并不是平靜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的真實寫照。保持相對平靜是從容面對多個領(lǐng)域中的生活方式的前提。選擇平靜的生活并不是做出讓步——它往往更加精確地表明了我們應(yīng)該如何更好地生活,才會奏出生活的華麗樂章。
我們的社會所做出的投資,即美好生活的關(guān)鍵因素,就是錢。我們經(jīng)常被提醒,錢越多,滿足感就越高。但是我們并不清楚,賺錢的過程中我們也投入了一系列內(nèi)在的心理機會成本,而這些往往是被忽略的。為了得到財富,我們付出了一個又一個難以言狀的夜晚;我們在與人相處時情緒越來越煩躁;與家人越來越疏遠;甚至離生活也越來越遙遠。我們不僅要看積累了多少財富,還要看在積累的過程中失去了多少平靜。
我們的社會大肆宣傳金錢的種種好處,但是為了賺錢,我們也放棄了很多對我們大有裨益的機會(如我們可能因此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等),但社會對此則鮮有關(guān)注?!?,當我們認真審視相關(guān)事實時,就會發(fā)現(xiàn)忙碌生活的附加成本非常高。這同樣也是被我們忽視的成本。我們可能成了讓人失望與被嘲諷的對象。
我們可能有能力關(guān)閉印度的某家工廠。在一個組織內(nèi)部,我們每說一個字,別人都會無比尊敬,甚至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聆聽著。但我們絕對不能做的是,承認自己也會疲憊,或午后只想坐在沙發(fā)上看書而已。我們不再表現(xiàn)出真性情,也不再表現(xiàn)出更具想象力和脆弱性的一面。我們所說的話影響力過于深遠,所以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惕,其他人還指望著我們的指導(dǎo),把我們當成權(quán)威。漸漸地,除了自身的財富、地位,對于那些仍然愛著我們的人來說我們已經(jīng)陌生了。我們越來越依賴于只看重我們所取得的成功的那些人的飄忽不定的注意力。我們的孩子不會特別高看我們了,配偶也越來越尖酸刻薄。我們可能富可敵國,但是,至少十年來,根本就沒有一天閑工夫?!?204年是基督教歷史上關(guān)鍵的一年。這一年,有一個富裕的年輕人(今天人稱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自動放棄了世俗的一切。其實他擁有的東西還真不少,有好幾套房子、一個農(nóng)場、一條船。他這么做并非迫于外在壓力。他只是覺得這些東西會干擾他獲得真正想要的東西,即有機會思考基督的教義,去尊崇創(chuàng)世主,去欣賞花草樹木,去幫助社會上最貧窮的人們。
中國文化也十分推崇隱士。所謂隱士就是那些拋下凡塵俗世,拋下政治與商界的種種紛擾,躲到深山老林里去的人。他們通常住在茅草屋里。這種傳統(tǒng)始于公元四世紀。當時有一位政府官員名叫陶淵明,他自動放棄了朝廷的厚祿,歸隱田園,務(wù)農(nóng)、釀酒、寫作。他的詩歌《飲酒》描繪了清貧的生活帶給他的種種富足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成了中國藝術(shù)與文學(xué)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陶淵明的草堂位于廬山附近。在他的精神鼓舞之下,其他人也漸漸看到了陋室草堂的妙處。
理論上說,我們純粹可以出于個人決定而選擇平靜的生活,如果這確實是我們想要的。我們不需要征求他人的同意,不需要過多地考慮他人的態(tài)度是否與我們一致。我們希望可以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真正獨立的。但在實踐中,我們究竟是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常的(言下之意是很多人可以看到且會贊成我們的做法),還是略顯古怪(即有人覺得奇怪,甚至不贊成),這兩者其實是有很大區(qū)別的。人類是一種社會動物,這意味著我們會不斷地從身邊人的行為舉止中找到蛛絲馬跡,由此來判斷孰輕孰重。當然,這種說法并非絕對,我們關(guān)于什么是正常的整體想法,對我們的行為和思想會有一種強大的塑造力。拜金也好,喜歡折騰也罷,都是社會決定的。我們并不是一出生就知道創(chuàng)業(yè),知道去加勒比海岸度假。我們從他人身上學(xué)會了生命中的重中之重,對成功有了自己的愿景,進而也有了遠大的抱負。但是要平衡這一切,我們需要相應(yīng)水平的文化幫助。
從理想的角度來看,人們會強烈地意識到,我們對平靜的追求在美好生活中起到一種巨大的、中心的作用。但是,我們尚未擁有這一切。公眾對于成功的愿景仍然過多地集中于激勵與興奮。要發(fā)生這種變化,我們就需要對平靜的生活的價值,以及對平靜的生活有所貢獻的一切,有一種強有力的認可。我們所說的文化從本質(zhì)上而言就是宣傳和傳播思想。文化對我們?nèi)绾紊?、如何思維、判斷輕重緩急都有過暗示。西方文化就整體而論,在近幾十年來,尤其注重于弘揚平靜生活。我們需要更多偉大的、更有影響力的、聲望更高的人站出來發(fā)聲,宣揚平靜生活的吸引力。在一個平靜的烏托邦里,流行歌曲和火爆的電子游戲都會圍繞著謙遜、耐心和對小確幸的欣賞而制作。此時此刻,這一切似乎還難以想象,因為在我們看來,流行不是應(yīng)該與亢奮息息相關(guān)嗎?但是,從理論上來說,要增加平靜生活的吸引力并非不可能,只是略為困難而已。這種技能的出現(xiàn)是發(fā)展一種更平靜的文化的關(guān)鍵,從而減輕了個人獲得平靜生活的難度。當然,這只是一種幻想,但是它為我們指明了一個重要的方向。我們希望這本——你馬上要合上的這本書——是對更加平靜的生活的一種微薄但真正有用的貢獻。
(本文摘錄自《人生學(xué)校:平靜的力量》,[英]人生學(xué)校/編著,王紹祥/譯,2018年11月由未讀·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