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娟
摘 ?要: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其基本任務是全面教育、管理、指導學生,用心努力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尤其是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更要我們班主任去發(fā)現(xiàn)并研究。
關鍵詞:班主任;教育管理;心理因素;語言攻擊
近些年來,由于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學校因素造成學生心理上發(fā)生偏差。我班一名陳姓男同學,從我接手這個班主任工作開始,多次與同學發(fā)生沖突,主要原因就是他經(jīng)常用語言攻擊同學,然后把同學激怒,然后再發(fā)生沖突。我就這個案例來分析,與大家共享。
陳同學,周邊人對他的評價是人很聰明,但個性較散,自制力差,故學習成績一般。可能是周邊的家長、老師等一直夸他聰明,實際生活學習中并沒有顯出過人之處,心理有所偏差。他自我感覺很好,他和他媽媽說電子這門學科,他是我班學生中學得最好的,無可復制,但實際的學習狀況和考試成績并沒有這么突出,甚至還不如一般的同學,但他就是堅決認為自己什么都好,總想在同學前表現(xiàn)出他比其他同學技高一籌。于是經(jīng)?;ù罅康臅r間去學課外的知識,來彌補他課內(nèi)知識的欠缺。再比如在我班學C語言這門課時,他上課時不聽老師講解,而是去看一些C語言這門學科的加強版和提高版,學一些雕蟲小技,目的只有一個,就想在同學面顯擺一下,他對這門課研究得有多深,然后去利用一些小知識有意無意地去鄙視一下同學。長此以往,老師要求掌握的課內(nèi)知識他一知半解,課外的一些耍小聰明的知識倒是學了不少。從他的這些表現(xiàn)來看,他其實是想獲得老師同學的認可,但是選擇的途徑產(chǎn)生了偏頗。在我了解情況后,從以下幾個角度找他談話。
一、首先肯定他的優(yōu)點,告訴他希望被老師、同學認可肯定是積極向上的一種表現(xiàn)。但要得到他人的認可,首先你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作為一個學生,你能尊敬師長,待人有禮貌,能與同學友好相處,做一個對人家產(chǎn)生正能量的人,能為他人排憂解難,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你能適時地幫助一下。其實很多事情,自己背后默默的付出也是一種快樂,總會有人看到的,至少我看到了。比如有一次他默默地為班級的拖線板進行改裝,為老師們上課用投影提供了方便。告訴他要樂觀地面對生活,積極地交朋友,只要人善良、熱心,就會有很多朋友的,平時多多幫助別人,自然而然就會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不一定非要做出讓常人覺得不可思議或者做到超出你的能力范圍的事才會得到認可,相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nèi),踏踏實實、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的付出更容易獲得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
二、太過于注重別人的的評價,其實他內(nèi)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了解到他是單親家庭,父母又重組了家庭,對他的關心可能少了。缺乏安全感,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缺乏自信,需要依靠外在的包容和支持獲得生活的勇氣,而不是來源于對自身能力的肯定和相信;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無法活在當下。例如擔心未來的學業(yè)問題,或者與父母的感情發(fā)展問題,不得不在現(xiàn)在不斷求證以求得對未來的“安心”。缺乏安全感——渴望他人的慰藉和認同——拼命努力——偏執(zhí)好勝——營造自己很完美的形象——反饋給內(nèi)心,讓自己獲得安全感。當然,這是積極的。消極的也可能變成:缺乏安全感——希望藉由傷害他人來獲得力量感和滿足感——于是竭力對周遭散發(fā)負面情緒。陳同學就有這方面的傾向,經(jīng)常會對周邊同學采用語言暴力攻擊,從而激怒同學。有一次,一個同學因為作業(yè)做了但忘記帶到學校,擔心老師批評,就抄襲作業(yè),恰恰好被行政值班的老師發(fā)現(xiàn),被通報批評。陳同學正好值日走到他身邊,就用諷刺的語氣說,這么簡單的作業(yè)還要抄襲,太丟人了,關鍵還要被通報批評,你太笨了,那同學本來就很郁悶了,一下子就被激怒了,兩人就產(chǎn)生了肢體沖突。而類似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所以班級同學好多都不待見他,他的圈子越來越小。我后來找他談話,問他為什么他經(jīng)常會與同學發(fā)生沖突,有沒有找找自身的原因。如何來改善這種狀況,幫助他分析原因,尋找對策,盡可能減少語言暴力攻擊。
三、幫助他分析造成他這種語言暴力的原因及如何去改正。攻擊性人格障礙產(chǎn)生的原因很多,大多與家庭教育有較大關系。我總結了下,大體有這幾個原因:1.兒時缺乏父母管教或過嚴,缺乏與人溝通能力,造成心理扭曲。2.幼時被人欺負的報復心理。3.挫折感無處發(fā)泄和補償自卑心造成的強烈控制欲。提到這就說說自卑心態(tài),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越是自卑的人,表現(xiàn)越會高調(diào)聒噪。比如你和他們聊天,他們會手勢頗多就差戳到你的鼻子上了,你和他們聊天,他們會急躁地打斷你的話題,插入一己之見,他們甚至會夸大渲染自己的表現(xiàn),摔桌子揪頭發(fā)尋求自殺等來發(fā)泄怒火……他們需要依賴很多的語言行為,來證明自己所知甚多或性格果敢,引起他人關注,這都因我們心理有個強大的補償機制,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一個看不見的自己給自己治病的醫(yī)生,當我們在某方面被壓制了,就會在另一方面反彈索求回來,類似壓下去了就會自動上翹的蹺蹺板。攻擊型人格又往往和依戀型、回避型人格障礙糾纏到一起。在生活里,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那些外表孤傲、語言強斷、逃避人群的人,內(nèi)心又脆弱得一塌糊涂。就像獨自漂浮在汪洋大海里,當他們遇到了困境,若有個人遞了根繩子給他們,他們就會緊緊地抓住往回拖拽,甚至有些會把你拖下水,讓你窒息。而有些無能改變生活的人,他們就慣用語言威脅、辱罵、妒忌猜忌等冷暴力來對待周遭的人,以補償自身。他們沖動好斗是為了證明內(nèi)心強大,阻攔別人是為了證明做事果敢,對人若即若離患得患失是保護自己免遭傷害,但這又是他們內(nèi)心虛弱、做事退縮、無安全感、需要他人關心的表現(xiàn)。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tài),碰到類似情況發(fā)生,首先要管住自己的嘴,有人說我們用了兩年來學會說話,也要用幾十年來學會閉嘴。懂得閉嘴更是一種責任,一種素養(yǎng)。其次,要有一顆寬容的心,不要去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同學的優(yōu)點,或接受同學的缺點,去幫助他改正錯誤,而不是攻擊他。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跟蹤、發(fā)現(xiàn)研究,該陳姓同學主動攻擊同學的幾率降低了,但一旦有同學去主動觸動他,依然會強勢反擊,要想改變一個同學多年養(yǎng)成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的溝通教育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