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陽 張麗華 楊畫 曾旭欣
摘?要:在當今教育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平臺與傳統(tǒng)教學的整合已成常態(tài)。課堂派是一種新型在線教學輔助工具,如能夠充分應用于教學實踐,則有助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通過教學互動及時反饋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組織學與胚胎學》是醫(yī)學專業(yè)重要的基礎課程。在教學實踐中以《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為切入點,使用課堂派在線教育作為輔助教學工具在教學中進行實際運用,可實現(xiàn)醫(yī)學課堂教學與網(wǎng)絡教學的良好融合,提升《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堂派輔助教學?組織學與胚胎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9-00-01
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應用日新月異的今天,教育資源不斷得到優(yōu)化,一系列創(chuàng)新模式下的新型教學手段直接挑戰(zhàn)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市場對人才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的需求,亦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及模式,變革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愈顯重要。課堂派在線教學是目前諸多網(wǎng)絡輔助教學平臺之一,其誕生順應了信息技術和教學理念迭代更新的需求,其有效應用于《組織學與胚胎學》等醫(yī)學專業(yè)基礎課程,將有助于完善、解決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將結合課程的教學特點,根據(jù)我校形態(tài)教研室的實踐,闡述課堂派在線教學在《組織學與胚胎學》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及效果。
一、《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現(xiàn)狀
《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是本科醫(yī)學院校新生的必修課程,當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1)課前預習普遍缺位:《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教學中,由于受限于學時,課程進度快,重難點多,對重復記憶學習提出高要求。有證據(jù)表明,教學實踐中學生課前預習時數(shù)與課堂學習效果成正比。然而,由于缺乏對課程提前預習的監(jiān)管手段,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效果不理想。(2)課堂互動參與度低:受制于目前教學條件,同一班次課程教學學生人數(shù)多,教師多忙于在有限的40分鐘內完成教學內容,無暇于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多數(shù)學生課堂參與度低、課堂教學體驗感差,課堂教學效果不佳。(3)缺乏有效復習管理機制:相對于新生而言,《組織學與胚胎學》中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多,缺乏課后有效復習使學生課后即忘,考試臨時抱佛腳,學習效果差。(4)實踐與理論課程設計缺乏有效對接:《組織學與胚胎學》作為專業(yè)基礎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特點,然而受制于教學設置,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時間點上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直接影響學生對后續(xù)實踐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派在線教學與《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的整合實踐
課堂派在線教學是一種可實現(xiàn)實時上課、實時互動、實時反饋的教學平臺。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課堂派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反饋等多方面都具有顯著優(yōu)勢。為提高《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教學效果,我校形態(tài)教研室引入課堂派平臺,根據(jù)所授課程和學生特點把課堂派的各項功能融入其中,充分利用課堂派在線教學作為輔助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提高上課參與度、提升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力、啟發(fā)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從而寓教于學,提升了專業(yè)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
1.課前任務發(fā)布,實施針對性教學
課前預習對于《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記憶點多、教學進度快的特點而言至關重要。課前,教師在課堂派平臺提前發(fā)布課件,給予學生自主預習,以期達到兩方面的效果。(1)督促學生課前隨時在手機或電腦端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教師可在教師端通過“學習管理”一欄查看學生預習情況,實施動態(tài)監(jiān)管,并以此作為平時成績錄入依據(jù),使及時督促學生預習成為可能,彌補了傳統(tǒng)《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教師難以管理學生預習進度的不足。(2)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在課件上標注或討論的方式提出問題,尤其是涉及光鏡、電鏡圖,和抽象的組織和亞細胞結構特點的知識點。教師端在課前及時匯總疑難問題,融問題設計于堂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加強教學知識重難點和不易理解的組織結構圖片講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了教學水平。
2.線上線下互動,提高課堂參與度
課堂派在線教學有豐富的互動功能,如選擇題、投票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等。互動功能結合《組織學與胚胎學》課堂教學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1)預習檢驗:教師精心設計1-2道題目,在課堂前5分鐘推送。以上皮組織章節(jié)為例,學生通過模式圖或光鏡圖識別不同類型的上皮組織并以選擇題形式作答,不僅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預習情況,實現(xiàn)督促學生預習的效果,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本章節(jié)重難點知識的印象。(2)提高參與度:教師在課堂以同屏形式與學生實時共享課件,添加制作優(yōu)良的電鏡和光鏡圖片、貼近生活的知識點視頻、文件等,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課堂派的應用,談化了講臺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即使在合班教室授課,坐在教室后排學生依然可以在手機端清晰地閱讀課件,尤其有助于對細微結構知識點的觀察和理解。(3)重點難點突出:通過課前預習和實時溝通反饋,融問題于課堂教學中,提升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通過實時互動充分使課程的重難點得以突出,學生在互動中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記憶,避免死記硬背煩冗的知識點,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3.課后及時反饋,加強學習效果
教師將《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教學課件以及其他相關學習素材發(fā)布在課堂派平臺,能夠以多樣化方式得到學生的課后反饋。(1)復習檢驗:學生可在課堂派平臺隨時復習,教師通過平臺實時檢驗和督促學生的復習進度并以此作為考核平時成績的依據(jù),達到督促學生復習的目的。(2)解決疑點難點:對于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及時聽懂的難點,如骨發(fā)生、血腦屏障、球旁復合體等一類結構較為復雜的知識點,可通過課后在課堂派及時建立在線互動得以解決。例如,學生在產生疑難的課件上備注,通過教師在線評論答疑、在課件上以語音形式留言闡述、學生在線討論等方式加強對難點的釋疑。針對學生感到吃力的知識點,教師可在平臺匯總,在下一次課程的設計中融入上一章節(jié)的復習,優(yōu)化學生的復習效果。(3)作業(yè)及測試評價:為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端可設置任務,以個人作業(yè)、小組作業(yè)、自測題目、隨堂小測等多樣化形式,檢驗學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重難點。在小組作業(yè)中,學生可以通過線上線下交流,以PPT、錄制視頻、甚至小品等形式展示對部分章節(jié)內容的理解,例如,男女學生以競賽形式分組闡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tǒng),并基于組織結構進行課外拓展研究,設計避孕節(jié)育科學方法,教師進行線上評分和點評。此類教學活動的展開使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閱讀文獻等,讓生硬的組織胚胎知識更多地融于生活,使知識得到延展,豐富了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
結語
隨著當今教學理念的迭代更新,課堂派在線教學等一類的線上輔助教學平臺可以充分幫助管理、檢測、督促學生的學習。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課堂派無法直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能完全取代教師授課;教師授課因著有課堂派的加入,可以更好地調動翻轉課堂、提高學生上課的專注力、提升學習效果。綜上所述,課堂派等一系列基于網(wǎng)絡技術快速發(fā)展而誕生的線上教學輔助平臺對醫(yī)學教育特點發(fā)揮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通過本教研室課堂派教學模式研究及教學實踐的開展,提高《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過程的信息化,以推動教學的改革,促進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金玲玲.青年教師如何提高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質量的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2):802-803.
[2]孫亞志.在線課堂管理工具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以課堂派為例[J].黑龍江科學,2017,8(13):42-43.
[3]劉淑聰,陳燕,沈歆.基于移動教學平臺課堂派在合理用藥通識課的實踐應用[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8(11):87-88.
[4]王玥,王旭,于嵩.以微課為依托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9(20):3238-3240.
[5]郭興華.信息化手段在高效課堂中的應用——以“課堂派”為例[J].科技風,2018(30):87.
作者簡介:尋陽(1986—),女,湖南瀏陽人,助教,博士,擔任形態(tài)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與腫瘤微環(huán)境研究。
通訊作者:曾旭欣(1978—),男,廣東龍川人,副教授,博士,擔任口腔醫(yī)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教學管理與實驗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