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今年8月是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高等教育科學的杰出理論家潘懋元先生百歲喜慶之日。而創(chuàng)建“大學學習學”學科,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來自我國約半數(shù)高等院校的熱愛學生、勇于奉獻、敢于創(chuàng)新的教育工作者的集體創(chuàng)作,筆者是其中之一,期間得到潘懋元先生等老教育家的理解、支持與幫助。正值潘懋元先生百歲喜慶,藉此講講創(chuàng)建“大學學習學”學科中潘先生和我的故事。
潘先生是廣東汕頭市人,1920年8月華誕;而我是廣東梅州市人,1931年2月出生,雖然早年彼此并不相識,但無疑先生是比我大11歲的兄長。不僅如此,潘先生還是我的師長,對此讀者可能不解,故此我先作個自我簡介,看完本文讀者便清楚了。
我0~14歲時,正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我國與全民浴血抗戰(zhàn)的14年。1946年,我時為15歲的幼稚青年,感悟到“國家不強,百姓遭殃”的真諦,因此立志“努力學習,工業(yè)救國”。1949年,我于廣東汕頭市聿懷中學高中畢業(yè)后到上海,報考能造大機器、槍炮、坦克的“機械制造系”,準備畢業(yè)后到重工業(yè)基地東北去。至此,讀者已了解我大學本科學的是工程,不是教育,自感也不是當教師的料。后來怎么會認識潘先生,容后再秉。
從歷史資料得悉,潘先生15歲時已是小學教師,而且已多次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歲時甚至曾奉派只身進入淪陷區(qū)汕頭市,為汕頭青年抗日游擊隊發(fā)展敵后情報人員等秘密抗日活動,為中國人民不當亡國奴而冒死斗爭??箲?zhàn)勝利后,他一直從事教育工作,走的是“教育救國”之路,縱橫馳騁,富于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至今已80多年,令人敬佩。
人的胸懷與志向,是人生的動力。觀察和學習潘先生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處于首位,其次是世界觀與方法論,最后才是具體學術(shù)觀點。我覺得這是潘先生立人與研究學問之本。
1?結(jié)緣高等教育研究
1.1?我的“改行”與“鋪墊”
1953年,我從交通大學畢業(yè)時,出乎意料地被分配留校當教師。多年“工程師夢”的消失,使我不知所措。老教師鼓勵我說,只要對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掌握更寬、更深,教學工作認真并注意經(jīng)驗積累,我會成為好教師的。1953~1979年的20多年,我除了曾幾次去多個工廠,從事機械工程設計與工程設備安裝等工程實踐累計約2年,以及當年按規(guī)定到陜西的貧困農(nóng)村勞動鍛煉1年之外,基本上就是按老教師的囑咐那樣走過來的。還好,我保留了孩提時的幼稚,如“爸爸,為什么月亮老跟著我們走呀?”,一是愛觀察與愛鉆“為什么”,二是愛親身試驗,三是愛懷疑與創(chuàng)新。
不知讀者有無注意到,老教師沒有叫我去學習教育科學方面的書,我也不知道還有教我怎么當教師的書。其實那個年代(20世紀50~70年代),在工科院校,我就沒發(fā)現(xiàn)有教師去看“教育學”方面的書。
當教師幾年后,我發(fā)現(xiàn)教學工作做得好與差,伸縮性很大,是“良心活”。它可以極富創(chuàng)造性、藝術(shù)性、思想性,教師真不是“教書匠”。教學還是軟科學中的軟科學,其效果要長時間后才能體現(xiàn)出來,且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還不容易計量,故教師要有甘當人梯和無名英雄的胸懷。另外“強國”不能靠幾個人,要靠一批又一批人才,所以強國的根本要靠教育,這時我體會到當教師意義非凡,我愛上了教師的工作,從“工業(yè)強國”隊伍走進“教育強國”隊伍中了。這好像為我?guī)资旰笥鲆娕讼壬隽虽亯|。
1.2?解放思想與開始自主探索
1980年,我的教學工作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方針后,我國教育界與科學界如拂春風。小學時代,我接受了少量的儒家思想;中學和大學時代,我接受的都是西方學校模式的教育;1953年當教師后,在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背景下,我在教學思想和方法上也全面學習蘇聯(lián)。記得一位來幫助我們的蘇聯(lián)專家在“教學法”報告中指出:教師的話就是“命令”,課程大綱就是“法律”,大綱規(guī)定的內(nèi)容必須在課堂上“講授”,通過課堂講授學生就懂了的是“好教師”。以上4句話反映了當年蘇聯(lián)的主流教學觀點,對我國教育界的影響持續(xù)將近30年。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仍對此記憶猶新。
1979年,我對上述歐美與蘇聯(lián)的不同教學思想開始進行揚棄。
1980年初,我為60名學生講授一門工程力學課程。開講前我先從過去的“教學慣性”中走出來。我分析,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人,主要的活動是教學,教是為學服務的,學校里最多的群體是學生,最大量、最基礎的活動是“學習”,“學習”是為了“發(fā)展”,所以我將“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作為研究的方向。我的一名好朋友得知后不以為然地說:“學生的學習有什么好研究的?”的確,那時連研究“教學”的文章都不能列入提升職稱的論文中。
從“教師”的立場和“教”的角度走出來,站在“學生”的地位上,從“學習與發(fā)展”的角度去思考之后,我感覺眼前一亮,似乎眼前打開了一扇窗,并感到需要學習點有關(guān)教與學的知識,于是破天荒去了圖書館里一個小小的存放社會科學與小說的借書室,正巧看到1980年初剛出版的《教育心理學》(潘菽著),看后很受啟發(fā)。其中,關(guān)于學習中的“遷移”現(xiàn)象馬上就多處應到教學中,提高了我的教學效果與效率。隨之應1981年出版的校內(nèi)刊物《教學研究》創(chuàng)刊號之約,我撰寫了一篇心得。此文被認為是我?!笆灼薄斑\用教學理論”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研究成果。之后,我還閱讀了《普通教育學》《教學論》等書。
在對中外教學思想揚棄和少量教育心理學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我對課程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重新組織。我對100課時的內(nèi)容進行分解:部分放手讓學生自學以釋放自學能力,我只講60學時;引導學生像科學家團隊成員那樣參與“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練習獨自建立力學模型(那時教學大綱無此要求,教材也無此練習題);設計少量無標準答案的探究性練習題。學生“破天荒”地掌握了自學方法,書面考試成績還略高于相鄰班級,學生們感覺非常自豪,于是在西安交通大學學生會舉辦的評教活動中,把我評為“同學最滿意的老師”之一。實際上,我只是客觀上挑戰(zhàn)了過去蘇聯(lián)教育界主流的教學觀,從“以教師為中心”和“著眼于教”,開始向“以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為中心”和“著眼于學”進行轉(zhuǎn)移。
大概是由于校長得知上述改革試驗和效果,1982年我校在籌建“高等教育研究室”時找我談話,任命我為該室兼職研究人員并任副主任。這是1978年廈門大學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研究室的4年之后的事。這對于我是勉為其難,因為我知道,這就是要跨入相當復雜的社會科學領域,加之我已50歲出頭了,而且缺乏領導才能,只喜歡“往下鉆”——探索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
2?結(jié)識潘先生
2.1?“意外”與相識
也許是因為掛名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了,1983年我收到一份征詢意見的《高等教育學》書稿,其主編為潘懋元先生。這使我感到意外,一來我不認識主編,二來我對教育理論是外行。結(jié)果,我提不出意見,倒是粗略知道了“高等教育學”學科的內(nèi)容。但從寄書稿、聽意見這件事,我感覺這位主編視野開闊,做事實在,為人一定謙虛。
似為1986年上半年,我校曾邀請潘懋元先生作報告,我出席會議并與潘先生相識。我認為他可能是我從事“教學”研究的師長。
如前所述,1980年初,我開始對一門課程的教學觀、教師觀與學生觀進行改革。但在改革的持續(xù)進行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還有比學好一門課程更重要的問題得不到幫助解決。我梳理了一下有幾十個問題,例如新生普遍對大學的學習方式方法與生活不適應;有的學生中學時是市奧林匹克物理學獎獲得者,而“大學物理學”課程不及格;有的學生中學時是拔尖生,如今卻成績平平,為此暗自哭泣;對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不知如何安排;懷疑所學的專業(yè)是否適合自己的特點;要培養(yǎng)的能力很多,有沒有重點;選修課也不知該如何選;四年畢業(yè)后能干什么,等等。這些問題看似零亂,梳理后發(fā)現(xiàn)是大學生的“系統(tǒng)性問題”,應該進行系統(tǒng)性指導,這時已是1984年了。當年秋天新生到校了,我所在的工程力學系主任對我說,讓我作個報告,對本系新生進行入學教育。我說這樣的報告意義不大,要不我給他們開個選修課?系主任說給他看看課程大綱,他看后高興地認可,開講時他還親臨教室動員學生們選修。
擬大綱時,曾遇到不知課程如何命名的問題。隨后,我想起科學研究有“研究方法論”,那么這門學問就應叫“學習方法論”(大學生學習與成才指導),估計用20學時。大綱中首次提出“學生學習觀”概念,且包含了幾個針對性的學習觀,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自主學習觀”并單列為一章;其次是“創(chuàng)造性學習觀”也單列為一章,因為我認為“不創(chuàng)新社會就不能發(fā)展”(1984年我一篇論文已表達),那么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是不可思議的(但那時工程中普遍是仿制蘇聯(lián)和歐美產(chǎn)品,認為大學畢業(yè)后,一輩子能有所創(chuàng)造就難得了)。對該課程,學生反應熱烈,教學效果超出我的預期。后來我們稱這門課是對學生進行“全面學習指導”,而1980年起僅僅結(jié)合一門課程教學進行的稱為“單科學習指導”。
1985年春,“國家教委直屬工科院校(13所)教育研究協(xié)作組”主辦的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編委會的一位成員,建議我把開設這門課的思想觀點和教學情況與效果成文。盛情難卻,我便白天黑夜趕寫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開設“學習方法論”的嘗試與效果》一文,被刊載于1985年第3期。后來得知,當初編委會審稿時,除主編外,贊成與不贊成錄用此文的人數(shù)相同,可能是過去發(fā)表的都是關(guān)于“教”的論文,此文屬另類,最后是主編一票定乾坤。我也以此文參加了1985年9月在東北工學院(后稱東北大學,沈陽市)召開的“首屆全國大學生能力培養(yǎng)研討會”交流,并被安排在大會上報告。1985年秋,學校將這門課改為全校本科新生的選修課。因我發(fā)現(xiàn)有人將“學習方法論”等同于“學習方法”,故改名“大學學習導論”。
2.2?熱情支持新事物
1986年7月,為聽取潘先生的意見,我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開設“學習方法論”的嘗試與效果》一文及課程《講授提綱》寄去,聽取意見。
1986年7月26日,潘先生便給我寫了回信,一分為二地作了評述:“我贊同你的意見:從教學為主的教學論派生出以學習為主的學習論。這個意見已有人提倡過,可貴的是你已付之實踐,開出‘大學學習導論課程,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薄白鳛橐婚T新課程或新學科,要求其完善是不可能的,從提綱看來,還比較粗糙,這不要緊,重要的是堅冰已經(jīng)打破,新苗已經(jīng)萌芽”“只要方向?qū)︻^,建立一門新學科只是時間問題。希望今后多聯(lián)系。”這是潘先生給我寫的十幾封信的第一封。
潘先生的來信對我是一種鼓勵,使我也看到了潘先生對新事物的敏感與對教育事業(yè)的深情,感到從此有了一位研究學生學習學的依靠者。
3?對大學學習學科的支持
3.1?來信指導和幫助
1986年11月,“高等教育思想研討會”于湖南大學首次召開。我在會前提前將文章寄給潘先生以聽取意見。不料潘先生臨時有外事活動,赴會前我接到他的回信“我完全贊成文章的基本觀點”,同時指出文章的不足:“關(guān)于如何使學生‘自主學習,要注意發(fā)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方面原文雖有涉及,但分量不夠。”我的文章后來以《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原則》為題發(fā)表于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主辦的《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
潘先生給我的信還有一項重要內(nèi)容。我為了開闊視野,曾請教他指導研究生們研究了哪些問題,他作了詳細回復:“我所帶的研究生,研究范圍較寬,已畢業(yè)的7位研究生的論文題目有:
1) 新技術(shù)革命與高等學校職能的變化發(fā)展;
2) 社會文化觀念對高等教育目標影響的一般分析;
3) 我國高等教育立法若干問題初探;
4) 論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本質(zhì)特點;
5) 我國高等學校學分制探討;
6) 菲、泰兩國高等學校畢業(yè)生供求問題探討;
7) 論高等教育管理的性質(zhì)特點。
我之所以抄錄以上研究生論文題,一是說明潘先生做人與做事的態(tài)度:尊重人,有問必答;二是這只是1986年為止的信息,至今他又工作了30多年,還帶了很多博士生,已研究了許多更新更深的問題,可以推想他對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之深與廣。
3.2?《大學學習論》審稿
1987年,我的《大學學習論》(大學生學習與成才指導)書稿提交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并推薦廈門大學顧問、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潘懋元教授和天津大學教務長、高教研究所所長王致和研究員審稿。兩位審稿人均贊同出版,其寶貴意見與建議也使書稿得以完善。
1985年起,已有不少兄弟院校的教師們來函聯(lián)系,關(guān)心這門課程的教材與教學方法。1987年,此書出版后,出版社已多次加印,以滿足很多省市新華書店的增訂要求,香港中文大學亦把此書列入推薦本科生參考閱讀的書目。幾年后,潘先生在評價我國大學學習指導受到重視時,說此書“出版后風行一時”。
為什么此書不叫《大學學習學》,而稱為《大學學習論》?因為我自知它還沒有資格被稱為《××學》。較嚴謹?shù)囊婚T學科,大體要具備如下條件:(1)有研究特定的對象和相應的術(shù)語;(2)找到了相關(guān)規(guī)律;(3)找到邏輯起點,其內(nèi)容建立起了邏輯系統(tǒng)。我不由得想起,愛因斯坦的偉大與謙虛,20世紀最偉大的自然科學發(fā)現(xiàn)僅稱為“相對論”。而筆者所著《大學學習論》一書,連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都未找到,豈能稱為“學”?
在此感謝潘先生和王致和研究員審查與完善了《大學學習論》一書。1989年此書入選“全國首屆優(yōu)秀教育理論著作評選推薦書目”[1](共41部),后獲紀念獎,令我意外的是此書被收入《中國教育百科全書》[2]。
3.3?“大學學習學”學科的初立與潘先生作《序》
1998年秋,西安交通大學決定“大學學習論”課程為全體一年級本科生的必修課,于是我在1987年出版的《大學學習論》的基礎上,將其后10年的研究成果和指導數(shù)以千計的學生學習的經(jīng)驗融入其中。最關(guān)鍵的變化是:(1)初步發(fā)現(xiàn)了人(含學生)的基本學習規(guī)律并以“學習公理(10條)”表達,它是全書的基礎;(2)確定這門學科的邏輯起點是人的“學習能力”(又稱“元能力”);(3)全書組成公理化體系,各章之間邏輯關(guān)系清晰。
此書仍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并按規(guī)定仍須相關(guān)專家審稿。我建議請潘先生審,只是據(jù)我了解,不巧,近半個多月內(nèi),他要出差兩次,不知潘先生有無時間。這時,出版社對潘先生已是久慕盛名了,只怕求之不得,稱請潘先生一人審查即可。
關(guān)于新書的名字,我自認為或可稱為《大學學習學》了,但為慎重起見,書稿仍取名《大學學習論——學生成才學習理論》。潘先生不僅答應審稿,而且百忙中作《序》(此《序》的主體內(nèi)容,被完整收入《潘懋元文集》中。由于《序》中寫道“……邏輯連貫,條理分明,基本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覍τ?1世紀轉(zhuǎn)變高等教育思想,尤其是轉(zhuǎn)變教學觀、教師觀和學生觀,也將起積極的作用?!庇谑俏蚁?,潘先生已是如此評價,我便擬將書名改為《大學學習學——學生成才學習理論》,為此我征求潘先生的意見,而潘先生立即表示贊同。
3.4?對教學與學習的高度關(guān)注
潘先生曾在《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進展與展望》[3]中寫道:“在當前高等教育著重于宏觀體制與管理方面的研究,忽視微觀的教育教學的研究的情況下,‘學習論的研究異軍突起,對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zhì)量,必將起積極的作用。”這讓我想起潘先生重視“教與學”的4件事。
一是1985年東北工學院召開“首屆全國大學生能力培養(yǎng)研討會”之后,1988年5月廈門大學就主辦了“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能力培養(yǎng)研討會”(圖1)。
二是1992年,我先后出席了3個學習科學研討會(秦皇島、上海、呼和浩特),之后收到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與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定于當年12月下旬聯(lián)合召開“全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研討會”的通知。我很愿意赴會,但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經(jīng)費很少,且其中的出差經(jīng)費大部分都用在我身上,如去廈門大學開會,那是當年第四個會,我不好意思開口了。為此寫信給潘先生,說明我的難處,并說明因參加前述會議已發(fā)表2篇文章(把2篇文章也奉上給潘先生了),現(xiàn)在寫不出新東西了(我的習慣是,出席學術(shù)會必須寫文章交流),請予諒解。
潘先生旋即于11月9日來信說:“所謂‘學科建設包括各分支與交叉學科。您的《學習科學的發(fā)展及其與教育實踐的結(jié)合》一文,正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問題,而《在“學習”與“教育”的結(jié)合點上的探索》是您開展學習指導課基礎上的概括與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理論工作者也很有啟發(fā)。雖然知道您為難,我還是衷心希望您能前來參加,對與會者做個報告,論文也可以用現(xiàn)成的?!迸讼壬媸侵艺\教育事業(yè)!讀了潘先生感人的信件,我還能不赴會嗎?出差經(jīng)費,便由學校順利解決了(圖2)。
三是1992年12月的上述會議,就是“全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中國高教學會高等教育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的前身)的成立大會與首屆學術(shù)會議,之后建立了理事會,潘先生是眾望所歸的理事長。我被選為常務理事,顯然是由于高等教育學研究會對學習科學的重視。此后,是一年召開常務理事會議,一年召開學術(shù)年會,如此循環(huán)前進。幾乎每次學術(shù)年會我都參加了,但我是“全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習科學研究分會的前身)多屆負責人兼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這個組織實際還兼具“學習指導課程教學委員會”的功能,所以一年四季都有事,挺“熱鬧”的,例如有一年我給會友們寫信就近300封,因此前述的“常務理事會議”我只好請假,沒有能夠參加,我內(nèi)心有愧,但潘先生對我的情況非常了解,也說明他對“學習學”這一領域很重視,故這個職務我一直延續(xù)了4屆(1992—2008年)共16年。
四是鼎力支持“全國大學學習學科研究會”成為中國高教學會二級學會。為此事,潘先生與我商討多次,他出差北京時還專門找了當年中國高教學會于北辰常務副會長和郝維謙秘書長。潘先生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審組召集人的后期,據(jù)說曾想將“大學學習學”列入高等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可惜后來未能實現(xiàn))。
我用許多筆墨陳述史實,是為讓讀者與我分享兢兢業(yè)業(yè)百年的潘先生對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均極端重視,值得我們學習。近年有些教師不重視教學,有些學生不珍惜學習,太不應該呀!
3.5?可貴的全面支持
2008年,我曾撰文《我國高校學習改革、學習素質(zhì)教育與教學思想創(chuàng)新30年紀要——寫在全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成立二十周年之際》[4],其中專門記述了潘先生等4位老教育家對學習改革與教學思想創(chuàng)新的鼎力支持:“歷史不應忘記。早期,我國高校的學習指導、學習改革與教學思想創(chuàng)新還沒有為很多人了解和理解時,就得到多位高教界知名人士的贊賞與支持,特別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顧問、高等教育理論家潘懋元先生,老教育家、華中科技大學老校長朱九思先生,老教育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于北辰先生,老革命干部、國家教育委員會高教二司原司長劉一凡先生等幾位老專家的關(guān)心與支持,他們還欣然受聘為全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的總顧問,他們就學習指導、學術(shù)研究與學術(shù)會議問題給研究會負責人的信函就有20多封。老專家們在促進這一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方面,功不可沒?!?/p>
3.6全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年會與潘先生專程赴會作主題報告
2001年10月,全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在西安舉辦??傤檰柵讼壬鷳麑3虖膹B門來到西安,作會議主題報告(圖3、圖4、圖5)。
4?雙喜之慶
喜慶之一。多年前有位國外學者說,世界高等學校,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一語中的!可是那位學者不知道,中國的潘懋元教授,大致從1957年起研究高等學校教育,至今已60余年。記得潘先生在創(chuàng)建高等教育學之初,他胸中有個三大戰(zhàn)略,似為:建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gòu),建立高等教育學科,培養(yǎng)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理論隊伍。這些戰(zhàn)略部署早就完美地實現(xiàn)了,而且很多院校隨后建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所、院,全國組建起數(shù)量龐大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隊伍,廈門大學培養(yǎng)的研究生成為很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機構(gòu)的負責人或骨干。三大戰(zhàn)略在全國開花結(jié)果的同時,在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幾個節(jié)點上,應兼顧教育的宏觀改革與微觀教學改革、支持教育大眾化并處理好發(fā)展的“適度”及大眾化教育與精英教育的關(guān)系、支持舉辦民辦高等教育并給予恰當定位、不應無原則地合并高校等問題上,潘先生都親自調(diào)查研究,運用唯物辯證法,發(fā)表了言之有據(jù)的重要觀點,這些都對我國高教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幾十年的實踐表明,潘懋元先生是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中國高等教育理論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當之無愧的杰出理論家!
喜慶之二。我們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不過長期以來,我一直在觀察與思考,人出生至衰老,即使在不同年齡階段不都是要全面發(fā)展嗎?而且最好改為“體德智美勞”,“體”放在首位比較科學。人剛出生只有“體”,沒有“體”何來“德智美勞”?沒有“健康的體”何來“良好的德智美勞”?記得1957年毛澤東主席會見留學蘇聯(lián)的中國學生們時說,“祝你們身體好,學習好,將來工作好”,不也把“身體好”放在首位嗎?潘先生作出大貢獻,與健康長壽密切相關(guān),是“體德智美勞”良好發(fā)展的范例。雖然我沒有聽他說過幾十年來如何保健的,但我注意到在學術(shù)會議期間,年近80時還是堅持清晨做保健操,而且進入老年后無需戴老花鏡,令人稱奇。我相信,他一定有結(jié)合自身情況的保健哲學,并付之實踐且持之于恒。這真值得我們學習,此為喜慶之二。
今年是喜慶潘懋元先生期頤之年,衷心祝愿潘先生幸福安康!對于潘先生從1986年起30多年對我的指導和幫助,在此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謝!
于西安
2020年7月
參考文獻
1 全國首屆優(yōu)秀教育理論著作評選活動組織委員會.全國首屆優(yōu)秀教育理論著作評選推薦書目N.光明日報,1989-08-02(3).
2 張宏念.中國教育百科全書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127.
3 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進展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1993(1):29-38.
4林毓锜.我國高校學習改革、學習素質(zhì)教育與教學思想創(chuàng)新30年紀要——寫在全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成立二十周年之際J.教學研究,2008,31(6):471-479.
[責任編輯?孫?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