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魚
從證實新冠肺炎可以人傳人開始,新冠肺炎疫情不斷發(fā)展、升級。如此關乎生命安全,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適度的焦慮是正常反應
焦慮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反應,是人類始祖在原始叢林法則中與環(huán)境作斗爭、適者生存進化而來的基本情緒。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的意義。當我們面對危機時,可以適度提高大腦和肢體的警覺性和反應速度,幫助我們脫離險境。正常情況下,適當的焦慮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危機意識”,促進個人的人格整合和社會化進程,推進我們不斷完善自我。
普通人面對這場可能波及自身及家人生命的嚴重事件時,焦慮是身體的第一反應,尤其是處于急性期時,焦慮的表現是多層次的,包括精神焦慮、軀體不安、認知偏差和“逃避”“偏激”行為等。大部分人面對壓力可以進行自我調整,保持自身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tài)。當焦慮的程度超過了自身能夠代償的部分,就可能出現病理性焦慮,影響生活和工作。
疫情恐慌下可能出現這幾種焦慮障礙
1.疑病
在新冠肺炎疫情陰影的籠罩下,部分人會更容易接受負面消息的消極暗示,過分關注身體上的微妙變化,比如普通的咳嗽、流涕、頭痛頭暈、困倦等,并將各種不舒服與新冠肺炎聯系起來。越是對比癥狀就越覺得像是新冠肺炎,精神越是緊張,軀體的不適感就越是被放大、加劇,產生強烈的心理暗示:“我要發(fā)燒了”“我肯定被感染了”。于是陷入“疑病-焦慮-軀體不適-焦慮加劇”的死循環(huán)中。
在這種心態(tài)下,大批人因為一些非特異性的癥狀就涌入醫(yī)院強烈要求檢查,動輒要做胸部CT、試劑盒篩查新冠肺炎。很多人檢查后、甚至隔離后檢查都是陰性的,自己倒是放心了,卻占用了原本就緊張的醫(yī)療資源,加重了醫(yī)護人員的負擔和患者的救治時機,還有可能在扎堆擠醫(yī)院的過程中被感染。
2.驚恐發(fā)作
一些本來就高焦慮程度的人在壓力之下,會引起程度更加劇烈的急性焦慮發(fā)作,即驚恐發(fā)作。常見表現為突然發(fā)作的胸悶、心跳加速、胸痛、大汗淋漓、手足發(fā)麻、頭暈、窒息感,大多數病人描述這是一種瀕臨死亡感,非??膳?。
驚恐發(fā)作在平常的綜合醫(yī)院也不少見,在本次疫情影響下,一些確診病人、疑似病人的家屬,甚至是健康人在極度焦慮狀態(tài)下不乏出現上述表現,加重人們對本次疫情的恐慌。
驚恐發(fā)作經常會被誤以為心臟問題,實際上驚恐發(fā)作不會帶來生命危險,也不會引發(fā)心臟疾病。一般發(fā)作時間持續(xù)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即可以自行緩解。脫離壓力環(huán)境、轉移注意力都能快速幫助癥狀消失。
3.強迫癥
疫情之下,所有的媒體都在宣傳洗手、消毒與戴口罩的重要性,市面上早已“一罩難求”。在這種氛圍下,有強迫性人格或本來就高焦慮的部分人群,可能因此患上強迫癥,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強迫癥狀,包括強迫性觀念,如過度擔心自己可能被感染,反復回憶自己有沒有接觸到某些可疑人或物品、糾結自己洗手的干凈程度等。
在強迫性觀念的影響下,會出現強迫性行為,如反復測體溫、過度清潔雙手及家中物品、過度防護等。有的人洗了一遍又一遍仍然覺得不夠干凈,甚至變得不敢出門,逃避接觸一切物品。臨床上常能見到強迫癥患者的雙手被洗到脫皮、出血。
4.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常見于兒童,偶見于成人。主要表現為過度擔憂與家人、愛人等親密關系人群的分離,而出現情緒波動或軀體不適的焦慮表現。例如,因家人需要外出或離開而情緒失控,擔心家人被傳染、被隔離等,因此過分緊張,反復叮囑家人戴口罩、做好消毒等。
面對焦慮你可能需要的“心理處方”
1.避免大腦“過載”
在每天鋪天蓋地的新冠肺炎疫情消息中,客觀、真實的信息已足夠讓我們心情跌宕起伏。這時候,一些情緒化、聳人聽聞的小道消息在社交網絡上廣為傳播,特別容易引起公眾的憤怒、恐慌。
謠言之所以比真理傳播得更加快,是因為抓住了人們在“信息不對等”情況下的焦慮心態(tài)。特殊公共事件下,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轟炸,受限于文化背景和認知水平的差異,想要每個人都時刻保持一樣的理智、冷靜是很不可能的。
我作為一名精神心理學的臨床醫(yī)師,日常對親友辟謠N次,也曾一度煩躁不已。這時候,你需要適當控制自己對信息的獲取,放下手機、關上電視機,讓信息及情緒“過載”的大腦清空一下儲存。
2.漸進放松訓練
當我們發(fā)現焦慮使手腳冰涼、心跳加快等,產生各種身體的不適時,不妨試一下漸進放松訓練。方法是先使肌肉緊張,保持5-7秒,注意肌肉緊張時的感覺,然后讓肌肉徹底放松,再次體會放松時肌肉的感覺。每部分肌肉一張一弛做兩遍,然后對那些感到未徹底放松的肌肉,依照上述方法再行訓練。
具體操作是:首先找一個安靜的場所,調整呼吸讓自己大致平靜,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上,按照指導語進行順序放松:右手、右前臂、右上臂→左手、左前臂、左上臂→前額、眼→頸、咽喉→雙臂向前、雙臂向后、聳肩、肩背部→胸、腹、臀部→右大腿、右小腿(腳尖向上,腳尖向下)、右腳(內收外展)到左大腿、左小腿(腳尖向上,腳尖向下)、左腳(內收外展)。
溫馨提示:配合輕音樂和聲音好聽的指導語效果更好。
3.規(guī)律作息,適當運動
隔離在家的時間里,多少人一天到晚穿著睡衣、蓬著頭,已經在吃了睡、睡醒刷手機、刷累了再吃的生活中迷失了晝夜感。這樣沒有規(guī)律的作息不僅會讓我們長膘,還會讓生物鐘紊亂、影響睡眠質量,也不利于健康和工作學習。眼看就要返回工作崗位,對于平常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來說,恢復正常作息勢在必行。
盡管不能出門,但不妨做一些小調整,幫助我們恢復規(guī)律作息。這里有個小建議:按照平常工作的時間點正常起床洗漱,換上外穿的衣服,在固定的時間點就餐,在臥室以外的地方看書、與家人聊天或其他事情,在固定時間娛樂、運動。這樣的儀式感可以迅速幫助我們找到作息感。
4.陪伴家人,記錄美好
凡事都有得失,這個被迫隔離在家中的最糟糕的春節(jié),何嘗不是陪伴家人的最好時光?假設一年中只有春節(jié)7天能回家和父母見面,去掉聚會應酬的時間,還有3天,那么我們在20年中陪伴父母的時間,大約就只有2個月。
不妨珍惜現在,關注自身、家人,陪家人一起做些開心的事情。記錄每天發(fā)生的,最讓你平靜或快樂的事情,標記在手機上、電腦上、床頭等,能隨時看到的顯眼位置,感到沮喪或煩躁時就看看這些被記錄的美好,心情就會變得平靜。
5.尋求專業(yè)心理指導
如果焦慮過于嚴重無法通過上述方法放松和自我調整,你還可以尋找專業(yè)的心理救援。12320熱線、全國心理救援熱線均7至24小時在線。國家衛(wèi)健委已發(fā)表了《新型肺炎緊急心理干預指導原則》,目前全國仍在集結力量組建心理救援醫(yī)療隊、心理援助熱線隊伍,為有需要的人保駕護航。
寒冬之后,必有暖春,希望在,心就安。心理援助的漫長戰(zhàn)役才剛剛打響,無論病毒還是焦慮,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我們有信心打好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