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國
隨著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體制的發(fā)展,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民族美術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自古民族美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靈魂,各地方民族美術是民族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地方民族美術的探索,對地方民族美術的傳承與保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正確認識地方民族美術
通常很多人會對本土的民族美術認識不夠,忽略地方民族美術的自然、淳樸和真實的的特性,而認為本土民族美術是俗氣的、土氣的、不上檔次的民間美術。這顯然是片面和錯誤的。對地方民族美術的傳承和保護迫在眉睫,學校美術教育課程毫無疑問是關鍵。因此高中教學中融入地方民族美術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教授高中一年級美術鑒賞的第一課《什么是美術作品》中的美術作品的審美法則時,我融入了懷化通道侗錦和懷化新晃儺戲面具的賞析,讓學生們了解了:
在我國侗錦織造技藝已有兩千余年的悠久歷史,最早可溯源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現(xiàn)已成為展示中國“女織”文化的活化石。侗錦有“素錦”和“彩錦”之分。素錦用黑白棉線織造而成;彩錦用黑白線和彩線交織成花而成。侗錦根據(jù)用途的不同,還可分為日用錦、壽錦、法錦等。侗錦用斜架式的織機進行編織,以經(jīng)線作底,緯線起花,通經(jīng)通緯織造,一般要經(jīng)過軋棉、紡紗、染紗、絞紗、絞經(jīng)、排經(jīng)、織錦等十多道工序。侗錦色彩艷麗,顏色和諧,民族紋樣、奇異變幻、自然天成,有著悠久歷史和極高的藝術性。侗族婦女以織錦為載體,展示了自己聰明的才智和精湛的編織技巧,承載和演繹著本民族淵遠流長、積淀深厚、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侗民族的觀念形態(tài)、審美情趣、避兇趨吉、消災納福和追求天地和諧共存的文化心理。
懷化新晃儺戲面具。在儺祭中,面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儺祭之風盛行的商周時期,為了在儺祭中獲得強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儺祭的方相氏佩戴著“黃金四目”面具。《周禮·夏官》說:“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末裳,執(zhí)戈揚盾,帥百隸而時攤,以索室驅疫。”方相氏成了驅鬼逐疫、消災納吉的神化形象,模樣神秘可畏。在儺戲表演中,面具則成了儺戲造型藝術的重要手段,也是儺戲最為重要、最為典型的道具。演員佩戴面具是儺戲區(qū)別于其他戲劇的重要特征。
這些地方民族美術作品大大增強了學生們對地方民族美術的理解和認知,擴大了知識面。有利于對地方民族美術的傳承與保護。
二、合理展示地方民族美術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僅僅口頭描述講解美術知識,不能體現(xiàn)美術的藝術性,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直觀、具體的展示地方民族美術作品,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美術教學的效率。比如高中一年級美術鑒賞第二課《圖像與眼睛》中的具象美術作品,我就選用了地方美術《通道轉兵》中的一幅中國人物畫進行鑒賞。畫面描述了: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征途經(jīng)通道境內時,曾召開一次生死攸關的重要會議,史稱“通道會議”。按照通道會議的精神,中央紅軍放棄了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方針,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使蔣介石企圖在湘西消滅紅軍的陰謀破滅。通道會議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創(chuàng)造了關鍵性的前提條件。通過這幅作品的欣賞,讓學生了解曾經(jīng)發(fā)生在自己家鄉(xiāng)的黨的歷史,作為革命區(qū)的后代而感到驕傲并決心繼續(xù)努力學習奮發(fā)向上,由此更好地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也體現(xiàn)了美術學科與歷史學科的融合,進一步展示了美術學科的魅力。
三、情感教育的激發(fā)
在高中美術教學課堂中,應充分發(fā)揮情感教育的特點,讓學生從作品的情感鑒賞中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進而激發(fā)對美術知識的學習興趣,打造高效美術課堂。比如,我在上高中一年級美術鑒賞《圖像與眼睛》一課時,我選用了懷化芷江受降坊油畫作品《日軍投降簽字儀式》作為具象美術作品,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在美術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以及融入地方民族美術內容來充實課堂,從而使學生感到新鮮和好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們通過自主查閱相關資料或走訪調查對美術作品的細節(jié)進行分析,同時也可以利用相類似的地方民族美術作品進行對比,從不同層次上啟發(fā)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感悟。通過學生們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不斷拓展自身美術作品的知識面、學生們對地方民族美術的調查與研究,激發(fā)了他們對本土藝術的熱愛。通過地方民族美術融入高中美術教學課堂,讓學生們感受到美術的魅力。
四、情感氛圍的營造
在美術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們講解的知識和技巧相對比較少,需要學生們進行自我學習和思考。因此創(chuàng)設一個積極向上、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可以利用情感教育的教學模式開展美術活動,為學生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比如,高中一年級美術鑒賞《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一課中,我采用比較式鑒賞方法的講解,教材中是運用北宋文同的“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竹》和清代鄭板橋的“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竹》進行比較,這是不同時代同一主題的比較式鑒賞。我又采用當代本土畫家易圖境老先生的中國畫《彩荷》和黃永玉老先生的中國畫《荷趣》進行比較式鑒賞,這是同時代同主題的比較,讓學生更直觀更貼切地感受到易老的濃墨重彩的渾厚和黃老的彩荷的清新典雅;同時也營造了神秘湘西的本土民族美術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大師就在我們身邊,增強了民族自豪感。這堂課融入湘西地方民族美術的元素,成功地凸顯本土特色,也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在高中美術教學課堂中,教師合理地引導融入地方民族美術,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美術專業(yè)素養(yǎng);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情感教育在課堂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地方民族美術的傳承與保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