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樹 張從合 嚴志 申廣勒 周桂香 張云虎
摘要 洪澇災害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夏季常發(fā)自然災害,對水稻種植影響較大。對長江流域水稻澇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各生育期危害癥狀進行闡述,并總結了相應預防及補救措施。
關鍵詞 長江流域;水稻;洪澇災害;發(fā)生規(guī)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22;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4-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24
洪澇災害是發(fā)生較頻繁、危害較為嚴重的一種氣象災害,對農業(yè)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夏季時有發(fā)生[1]。水稻是重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非常廣闊,作為一種沼澤作物,水稻耐澇能力較強,但如果被洪水長期淹沒,仍然會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洪澇災害對水稻的影響是一個復雜過程,可分完全淹沒和部分淹沒兩種:前者是指稻株完全被淹沒,即沒頂淹水對水稻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可造成水稻生長完全缺氧;后者是指稻株的大部分營養(yǎng)葉被水淹沒時造成低氧條件或部分缺氧條件對水稻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對水稻澇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危害癥狀進行闡述,并提出相應預防及治理對策,旨在為長江中下游稻區(qū)夏季水稻澇害的科學應對提供參考。
1 洪澇對水稻的影響
1.1 直接傷害
洪澇災害除對水稻造成的直接傷害主要是機械傷害,如泥沙或漂浮物壓埋、壓傷稻株,水流沖毀稻田,卷走稻株,造葉片和根系殘損、成莖稈折斷、植株倒伏、花藥破裂,堵塞葉面氣孔導致光合速率下降等。
1.2 次生脅迫
洪澇災害誘導了次生脅迫,包括氣體脅迫(低氧、缺氧),離子脅迫(高濃度的Fe、Mn和Al等),微生物代謝產物脅迫(高濃度的甲烷、乙酸和丁酸),對水稻產生毒害作用,嚴重影響其生長發(fā)育。
1.3 生理變化
洪澇災害可引起水稻生理變化,包括形態(tài)與生長發(fā)育的變化(節(jié)間伸長、植株長高、根部伸長);光合作用的變化(葉片的凈光合速率下降),營養(yǎng)代謝的變化(根系對N、P、K等礦質養(yǎng)分吸收的減少或胞液外滲);呼吸作用及相關酶的變化(ADH、PDC活性升高,ATPase活性先升后降,SDH活性下降);膜透性和膜脂過氧化的變化(水稻電導率、MDA含量和脯胺酸含量上升);蛋白質代謝的變化(原有蛋白質合成迅速下降,同時產生一些與糖代謝有關的酶),乙烯的變化(ACC合酶活力提高);產量與產量構成的變化(結實率、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和千粒重降低)[2]。
2 發(fā)生規(guī)律
水稻澇害的發(fā)生與水稻品種耐澇特性,所處生育期、地勢、氣候環(huán)境以及洪澇發(fā)生程度息息相關:水稻品種耐澇力與呼吸速率呈負相關,碳水化合物(主要的呼吸底物)含量越高,耐澇能力越強;各生育期中,以幼穗形成期到孕穗中期受害最重,其次是開花期,其他生育期一般受影響均較輕;山區(qū)洪澇易漲易落、流速快、破壞性大,較平原洪澇沖擊性大;氣溫升高使水稻根系、土壤微生物呼吸耗氧量增加,加速乙酸、丁酸等厭氧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累積,從而導致水稻澇害加重;洪水水流速度越大,泥沙含量越高,對水稻的沖擊越大,特別在抽穗揚花期、灌漿期,其所造成的機械損傷也越嚴重。
3 危害癥狀
3.1 苗期
水稻在苗期遭受洪澇災害后,秧苗瘦弱細長,腳葉呈黃綠色,洪水退去后有不同程度倒伏現(xiàn)象,但秧苗一般都能恢復生長。隨著淹水時間延長,死苗數愈加增多,出水后的秧苗變矮,分蘗數減少,基莖變窄,黑根增多。
3.2 分蘗期
水稻在分蕖至拔節(jié)期受淹時,稻株心葉略有彎曲,腳葉呈暗綠色或黃褐色,甚至壞死。水退去后有不同程度的葉片干枯,一般不會引起腐爛死亡,但以后高位分蘗數增多,株高變矮,生育期延遲,產量下降。分蘗期淹水時間越長,水稻生長會越慢,從而導致根系嚴重受損,葉片、主莖和分蘗節(jié)相繼死亡。
3.3 孕穗期
水稻整個生育期中對外界不良條件反應最敏感時期即為孕穗期,水稻該期受淹,會出現(xiàn)爛穗、畸形穗等現(xiàn)象。此外,由于主莖幼穗傷亡,水稻植株頂端生長受阻,使稻株地上部莖節(jié)的潛伏芽萌發(fā)成分蘗,一般在水退后2~3 d,就會出現(xiàn)這種高節(jié)位分蘗。
3.4 灌漿乳熟期
水稻在灌漿乳熟期受淹后,頂葉呈黃綠色,下部葉片枯萎,少數谷粒在穗上發(fā)芽,谷粒呈灰色有乳漿,腐爛粒和不實粒將占40%左右。受淹時若水層不淹沒水稻心葉,則受害較輕,若淹沒心葉,則嚴重影響收成。于灌漿乳熟后期受澇則水稻莖稈纖細,容易倒伏造成減產,此外空秕粒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質變劣,發(fā)芽率降低。
3.5 根部癥狀
水稻整個生育期中只要遭遇洪澇災害,其根系與正常發(fā)育的根系相比,根部發(fā)黑,新生根、根枝、根毛減少,扎根淺且不穩(wěn)固,嚴重者甚至根部腐爛,導致整株死亡。淹水溫度越高,淹水時間越長,淹水層越深,對根系造成的損傷程度越大。
4 應對措施
4.1 預防措施
4.1.1 合理布局 摸清當地洪澇災害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合理安排種植品種。在夏澇嚴重地區(qū),早稻以種植早熟品種為宜,爭取在澇害發(fā)生前成熟收獲,重點抓好秋、冬兩季生產;在秋澇多地區(qū),盡可能擴大早稻面積,發(fā)展雙季稻,壓縮一季中稻,并適當多種冬季作物,以保證春、夏糧豐收。
4.1.2 選育耐澇品種 耐澇水稻品種具有株型緊湊、莖稈粗壯、根系發(fā)達、葉片直立、葉鞘包裹緊密、通氣系統(tǒng)發(fā)達、表皮毛濃厚、淹澇脅迫下無氧呼吸相對較弱,而有氧代謝仍維持較高水平、受淹澇后恢復生長較快、死亡率低和再生能力強等特點。地勢低洼易澇田塊應盡可能注意選擇株型高大、劍葉較長品種,利于葉片及早露出水面,可減少完全淹澇時間。
4.1.3 災前搶收 澇災出現(xiàn)前,如果水稻已黃熟或接近成熟,應組織力量及時搶收。萬一收獲不及時,也要在災害過后立即搶收,防止谷粒霉爛、發(fā)芽和其他損失。
4.2 補救措施
4.2.1 排水搶救,洗苗護理 洪澇后,水稻莖葉和穗部都粘滿泥漿,不利于光合作用,應及時排洪并清洗葉面泥沙。對受澇的水稻,應搶早排水,爭取水稻頂部盡快露出水面以進行光合作用和制造積累有機物,減少呼吸損失。先排高田,爭取讓水稻葉尖及早露出水面,盡量減少受淹天數,減輕損失。洗苗最好使用汽油機噴霧器,沖洗去沾在莖葉上的泥沙,噴水時要注意對葉部噴不能對莖稈噴。噴清水洗苗時,要根據莖葉沾泥情況加大用水量。同時,退水后應及時撈去漂浮物以減少稻苗壓傷和苗葉腐爛葉,以利稻株盡快恢復生機和正常生長發(fā)育。此外,排洪后田間要保持一定淺水層,尤其是蒸騰量大的晴熱天氣,應讓受澇水稻有一個逐漸恢復與適應的過程。如果洪水過后立即排光田水,則在烈日曝曬下稻株蒸騰失水很快,此時根系尚未完全恢復吸水功能,這樣會造成植株缺水而枯萎,反而加劇傷害[3]。
4.2.2 輕露田,補施肥料 受澇后的水稻各器官受損嚴重,田間肥料流失多,應根據水稻生長情況,進行1次輕露田,隨后結合灌淺水適當追施速效性肥料或根外追肥。施肥時應注意三要素的配比,薄施勤施,以促進生長和增強澇后水稻的抵抗能力。一般處于分蘗期的水稻可追施尿素和氯化鉀各75 kg/hm2。如果處于孕穗期,應在破口前3~5 d,補施尿素37.5 kg/hm2。抽穗后進行1~2次根外噴施磷鉀肥等葉面肥,后期堅持淺水濕潤灌溉。受淹澇的稻田由于受硝化、反硝化作用以及氨的溶解和揮發(fā)影響,氮肥利用率很低,也可將尿素溶液注射到上層稻土中,以減少尿素的損失。同時,要注意配合施用石膏和石灰,防止受淹稻株缺硫,對補栽、補種的水稻。要早施苗肥,以肥補晚,促其早熟,并注意多施磷鉀肥。
4.2.3 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洪水后稻田雜草叢生,應選用高效、高選擇性除草劑控制澇后雜草生長。一般稻田受淹后,蟲源減少,災后蟲害發(fā)生較少,但受澇水稻常因莖、葉受損傷,抵抗病菌的能力降低,傷口極易感染,造成細菌性條斑病、褐斑病、白葉枯病和紋枯病等病害的重度發(fā)生,導致更嚴重的損失。這些病害一定要及時用藥防治,盡早封鎖發(fā)病中心:細菌性條斑病和白葉枯病一般可于移栽前3~7 d,噴施50%氯溴異氰尿酸SP 1 000~1 200倍液,或20%葉枯唑WP 500~600倍液,或10%葉枯凈WP 200~240倍液,或5%菌毒清AS 1 500~1 800 mL/hm2,或50%代森銨AS 1 000倍液,隔7~10 d再噴1次,連用2~3次;紋枯病則可選用井岡霉素、紋枯清等藥劑。
4.2.4 改種補種 對苗期受淹而缺苗的地塊應立即補齊,如大部分植株已受害死亡,則應根據生長季節(jié)和熱量條件,及早改種適當的作物[4]。
(1)改種“早翻晚”?!霸绶怼奔蠢迷绲酒贩N感溫性強的特性作為晚稻種植,可實現(xiàn)遲播早熟,也能獲得較理想的產量。該技術適宜在沿江、江南和江淮南部地區(qū)推行,播種時注意種子質量,應選用上年收獲的早稻種子。對當年收獲的早稻種子,必須曬2~3 d,以打破休眠期,提高發(fā)芽率。種子以浸種催芽至破胸露白為度。
改種前對殘茬和雜草多的田塊應選用觸殺型的滅生性除草劑進行除草,如無蹤等,排干田水后嚴格按照說明書用量進行噴霧,間隔2~3 d即可播種。改種以退水后免耕催芽水直播方式為主,播種量150~187.5 kg/hm2,將種子均勻撒在田面上即可;對退水遲又有異地育秧條件的,可于退水后立即免耕移栽15 d以內秧齡的秧苗。
(2)改種旱作物??蛇x擇改種甘薯、早熟玉米等,一般江淮南部和江南地區(qū)的栽播期下限為7月底至8月初。如果近期降雨過大無法及時翻耕時,可采取免耕平地栽播甘薯和點播玉米方式,等墑情適宜時再扶壟、中耕。
參考文獻
[1] 李鐘學,張季中,王玉蓮.水稻澇害的研究與探討[J].中國林副特產,2004(6):24-25.
[2] 夏石頭,彭克勤,曾可.水稻澇害生理及其與水稻生產的關系[J].植物生理學報,2000,36(6):581-588.
[3] 邊潤根,謝彥,張茂文,等.水稻洪澇災害搶救技術規(guī)程[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14):52-53,104.
[4] 陳蔚.水稻遭受洪澇災害后的補救技術措施[J].農業(yè)科學,2018,8(1):3.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