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梅花中心小學 卓選民
數學探究性問題離不開動手操作能力。動手實踐環(huán)節(jié)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挖掘不同成員的優(yōu)點,實現成員之間取長補短,為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高效充實開展奠定基礎。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以戶外實踐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在合作共享中探尋數學知識的樂趣。比如教師在教授“統(tǒng)計”這一單元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針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調查,要求小組之間對搜集的數據,利用不同形式的統(tǒng)計圖呈現出來。學生在分析數據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不同成員的建議,依照不同統(tǒng)計圖的展示特點,進行圖表的分類繪制,在合作中學習了彼此的優(yōu)點,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討論環(huán)節(jié)的高效開展有助于學生在思路辯論當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在例題講解過程當中,可以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對題目進行審視,集中全組學生的智慧尋找題目解決的創(chuàng)新突破點。以四則運算過程中一道實際應用題為例來談談一題多解的課堂分享式教學:兩同學同時從學校以相同速度回家,一個同學家離學校585 米,走19.5 分鐘,另一個同學的家距學校720 米,問比第一個同學回家多多長時間?一個小組認為直接求出時間差,列式:(720-585)÷(585÷19.5),另一個小組認為:“19.5÷585×720-19.5”也能夠解決題目,這樣就能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課堂討論中實現不同思維的共享。
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知識講解過程當中,結合自己課外知識面的拓展,為其他學生分享相關的數學趣味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實現課堂活躍性的全面升級。比如,教師在講授“圓周率”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有學生通過課前資料查閱知道我國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的準確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七位的人,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分享這一數學史,借助學生的主動性進行課外知識的擴展,能夠增強學生課前預習的積極性,在知識的共享中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數學學習過程當中,知識體系的建立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應該在共享式教學過程當中,融入學生對創(chuàng)建知識體系分享的環(huán)節(jié),豐富知識總結過程、知識涵蓋面、涉及知識深度以及理解的不同途徑。在實際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提出一個簡單的知識框架,如:“整數、正數、分數各自有怎樣的特點?在計算規(guī)律上又有什么相同點和差異性?”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可以鼓勵其他學生依照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對于知識的總結過程進行補充,最終在全班學生合作分享下實現知識體系的完整建立。這種集合全班學生共同智慧的知識框架能夠滿足學生對知識點的全面掌握。
小學數學學習過程當中強調思維的廣闊性,對于合作探究的意識提出了明確的教學要求,教師應該改變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提倡讓學生通過有效的課堂溝通來促進邏輯思維的提升。通過有效的課堂討論引導,讓學生在有效的問題中提高新知共享的效果,同時,教師應創(chuàng)新課堂提問方式,讓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實現課堂創(chuàng)新性思想的分享。此外,教師應該在課堂實踐中積極探索有效的分享教學模式,對學生探究性學習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