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光福中心小學 馬玉明
目前,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科書提供的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內容也逐漸以體現(xiàn)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為主。在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傳統(tǒng)與新理念的過渡期,我認為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與發(fā)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執(zhí)果索因與由因導果是解題時的一般思維方式,俗稱“分析法”與“綜合法”。一般可用圖框幫助分析。
例1:三年級同學要澆300 棵樹,已經(jīng)澆了180 棵。剩下的分三次澆完,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
分析法:
分析法:從題里的問題出發(fā),逐步找出所需的條件,直至找到所需要的條件都是已知條件為止。
綜合法:從題里的條件出發(fā),逐步找出可以解答的問題,直至可以解決題目要求的問題為止。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維的多變性,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達到解答題目的目的,這就是一題多解。
例2:中高年級學生聽科學家報告。中年級有84 人參加,高年級參加的人數(shù)是中年級的3 倍,聽報告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師引導學生先讀題,分析數(shù)量關系,再同桌討論,自己試做。學生匯報做題情況。
師: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怎樣列式的?
生1:84 +84×3,84×3 表示高年級參加的人數(shù)。
生2:84 +(84 +84 +84),我想84×3 要改寫成連加的算式。
生3:84×4,我發(fā)現(xiàn)生2 的算式其實就是4 個84 相加。
師:這位同學真會動腦筋,那么“4”表示什么呢?它是怎么來的?
生4:“4”是“1+3”得出來的,“1”表示中年級是中年級的1倍,“3”表示高年級是中年級的3 倍,合起來表示一共的人數(shù)是中年級的4 倍。
生5:84×5-84。
師:受生5 的啟發(fā),老師這里有很多種方法——84×6-84×2、84×7-84×3、84×8-84×4……你們說這些方法好不好?為什么?
生6:這樣做不好,覺得有些多此一舉了,還是生3 的方法最好。
變題練習體現(xiàn)在將一道解決實際問題改編成與之相關的其他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系列的認識。
例3:一臺挖土機每小時挖土600 噸,8 小時可以挖土多少噸?
根據(jù)此題讓學生編出下列問題:
(1)一臺挖土機每小時挖土600 噸,挖480 噸土要多少小時?
(2)一臺挖土機8 小時可以挖土480 噸,平均每小時可以挖土多少噸?
將上題改變一個條件,使之成為兩步計算的解決實際問題:
(1)三年級有3 個班,每班40 人,每20 個人編成一隊去參加義務勞動,可以編成幾隊?
(2)三年級去參加義務勞動,去了68 個男生,52 個女生,每20 個人編成一隊,可以編成幾隊?
“看一說幾”,教師引導學生看到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數(shù)量關系,聯(lián)系自己認知結構中的已有知識,運用不同的說法正確表述,從不同角度揭示其本質。
例5,有一幅圖:
根據(jù)上圖可以說:在圓圈“○”里的點有13 個,還可以說在方框“□”但不在圓圈里的點有7 個。你還能想出多少種這樣的說法呢?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對此圖的本質的認識加深了,思維的面就更寬廣了。
“由一想幾”是根據(jù)一組呈現(xiàn)的條件,聯(lián)系已學過的知識,推想出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例6:呈現(xiàn):①雞有18 只;②鴨有6 只;③鵝有3 只。根據(jù)這三個條件,你能選擇其中的兩個條件編出不同的解決實際問題嗎?
2014年至2017年,全省扶持的微型企業(yè)帶動社會投資分別為28.04億元、84.88億元、94.27億元、40.33億元,4年累計帶動社會投資247.51億元,已成為拉動全省民間投資增長的新生力量。從申報企業(yè)行業(yè)分類來看,全省零售業(yè)、農業(y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è)、養(yǎng)殖業(yè)、餐飲業(y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è)、批發(fā)業(yè)、工業(yè)、信息傳輸業(yè)等重點行業(yè)微型企業(yè)占比達92%。涌現(xiàn)了一批以高原特色農業(yè)、現(xiàn)代特色服務業(yè)為代表的特色產(chǎn)業(yè)板塊,微型企業(yè)行業(yè)多元化、產(chǎn)業(yè)特色化趨勢逐步顯現(xiàn)。
由條件①和②可得:
同理,推出②③、①③的組成的問題(略)。
用上這三個已知條件,你能編出不同的解決實際問題嗎?(略)
通過這樣的訓練,將已知條件與問題之間建立溝通,將各種可能性融會貫通,有利于培養(yǎng)思維的廣闊性。
發(fā)散式編題包括解決實際問題形式與解題的發(fā)散。
例7:三(1)班有男生20 人,女生18 人,三(2)班有男生22 人,女生21 人,一共有多少人?
看了這個解決實際問題,要求學生用線段圖、表格等不同形式表示出來。
(1)線段圖:
(2)表格:
男生女生一共三(1)班20 18?人三(2)班22 21
例8:桌上放著一些蘋果,不滿10 個,平均放在2 個盤子里,還余下1 個,求桌上放了幾個蘋果?(此題為解題的發(fā)散)
1×2 +1=3(個)、2×2 +1=5(個)、3×2 +1=7(個)、4×2 +1=9(個),本題的答案共有四種情況。
開放式提問是指教師在啟發(fā)解題思路時,不搞機械提問和封閉式提問,而提倡思考性提問和開放式提問,要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讓他們有獨立思考和合同探索的機會。
例如,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反對“這道題用加法,還是減法做”“這道題條件是什么?要求的問題是什么”等機械的一問一答式,這種提問使學生的思維狹窄,思考余地小,很難使思維得到發(fā)散。相反,如果老師經(jīng)常問:“根據(jù)題目的條件,你怎樣求要求的問題呢?你這樣做的理由是什么呢?你還能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嗎?”這樣學生的思維空間就大了,更能激起學生的思維火花。
形象性思維是小學生的主要思維方式,也是小學生發(fā)展發(fā)散性思維的源泉與基礎。因此,在進行各種方式訓練發(fā)散思維的同時,千萬不能將形象性思維置之不理,在教學中要加強教學實驗,手腦并用,從而增加形象性。
例如,在低年級教學“比多比少”的數(shù)學問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試驗來加深認識。
例9:小朋友做紙花,做了紅花40 朵,比黃花多做12 朵,那么做了多少朵黃花?
在教學中同桌互相配合完成,左邊學生擺紅花的朵數(shù),右邊學生根據(jù)題意在下面擺黃花,注意要將結果置于題中進行檢驗。通過試驗,教師不講,學生也能很好地理解。
又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時:學生通過用線繞長方形和正方形來加深對周長含義的理解。再如,在教學“面積與面積單位”時,讓學生用1 平方厘米的小方塊來測量一些實際圖形的大小,從而加深對面積的理解。
總之,不管在小學的任何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試驗習慣,手腦并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大力改革原來的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模式,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讓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成為訓練學生思維的主要途徑,切實做好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的發(fā)散性思維訓練,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