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偉,仇霞芬,謝彥暉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血液科,上海200040
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預計未來老年腫瘤患者的數(shù)量將會大幅增加[1]。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超過50%的初發(f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發(fā)生在60 歲以上的患者中[2]。高齡是重要的不良預后因素之一,并且與較差的無病生存和總生存顯著相關[3]。此外,由于并發(fā)慢性病或患者基礎情況較差,老年腫瘤患者接受化療后更可能出現(xiàn)化療相關毒性反應或早期死亡。對于血液科專科醫(yī)師而言,了解該亞組患者的特征顯得尤其重要,籍此能夠更好的判斷疾病進程和治療轉歸。彌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DLBCL)是NHL 最常見的組織學亞型。在最近的幾十年中,DLBCL 患者的整體生存率有了顯著提高,原因包括:診斷方法的改善,支持治療以及更為有效的新型藥物的臨床應用,如利妥昔單抗(CD20 單克隆抗體)。先前的研究表明,將利妥昔單抗加入環(huán)磷酰胺、阿霉素、長春新堿和潑尼松龍(CHOP)的常規(guī)化療中,可顯著改善DLBCL患者的臨床結局,包括總生存(OS)和無進展生存(PFS)[4]。利妥昔單抗與常規(guī)化療的結合已成為DLBCL的標準治療方法。
隨著包括DLBCL 在內(nèi)的老年癌癥患者的數(shù)量增加,在老年患者中如何更好的進行疾病管理已成為日益普遍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該組患者的預后因素進行更細致的研究。本研究就是基于老年DLBCL 患者在采用標準R-CHOP 方案治療后的臨床結果,分析預后因素并調查諸項標志物是否可有效預測患者的生存,并建立預后判斷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9年12月間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經(jīng)病理組織學診斷為DLBCL的老年患者(≥60 歲)的數(shù)據(jù)。該研究得到華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要求。
入選標準:老年(≥60 歲)DLBCL 患者且接受了含利妥昔單抗和含蒽環(huán)類藥物的化療方案(RCHOP)。除外標準:(1)原發(fā)縱隔大B 細胞淋巴瘤;(2)原發(fā)中樞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的患者;(3)有惰性淋巴瘤既往史的患者;(4)HIV 陽性合并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
利妥昔單抗和蒽環(huán)類的化療方案(R-CHOP 方案):利妥昔單抗,375 mg/m2,第0 天靜脈輸液;環(huán)磷酰胺,750 mg/m2,在第1 天靜脈注射;第1 天靜脈注射阿霉素50 mg/m2;在第1 天靜脈注射長春新堿1.4 mg/m2(最大劑量2 mg);、潑尼松龍,100 mg/d,第1~5 天口服。
根據(jù)以下原則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接受基于利妥昔單抗和蒽環(huán)類藥物的化療6 個或8 個周期。具體劑量如先前報道[6],根據(jù)患者的年齡和一般情況對藥物進行了劑量調整。所有患者的利妥昔單抗均未降低劑量。第1 個周期的化療,年齡<70 歲的患者接受標準劑量的環(huán)磷酰胺、阿霉素、吡柔比星和長春新堿。70~79 歲的患者應用上述藥物標準劑量的70%,80 歲及以上的患者接受上述藥物的50%。根據(jù)患者的病情,潑尼松龍可減少至40~60 mg/d。對于第2 個及隨后的周期化療,根據(jù)主治醫(yī)師的意見,根據(jù)個人情況調整細胞毒性藥物的劑量。每4 周重復一次化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不是主要用于一級預防,而是作為二級預防或在化療期間歇期時患者出現(xiàn)粒細胞缺乏或粒細胞減少的治療。
1.2 數(shù)據(jù)采集 回顧每個參與者的病歷收集臨床數(shù)據(jù)。在這項研究中獲得的數(shù)據(jù)包括人口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病史、實驗室數(shù)據(jù)、病理報告和影像學報告。臨床數(shù)據(jù)收集包括以下變量:年齡、性別、淋巴瘤分期(Ann Arbor分期)、東部合作腫瘤組(ECOG)的一般狀況評分(PS)以及是否存在B 癥狀,是否合并噬血細胞綜合征。實驗室數(shù)據(jù)包括完整的血小板計數(shù)、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血清乳酸脫氫酶(LDH)水平和乙型肝炎血清學。合并癥重點考察了糖尿病。骨髓受累通過對骨髓活檢的病理檢查/流式細胞學/PET 檢查結果來確定。淋巴結外受累通過影像學證實。計算了國際預后指數(shù)(IPI)、aa-IPI 進行分析[5]。病理分型包括活化的B 細胞樣亞型(ABC 型)和生發(fā)中心B 細胞樣亞型(GCB 型)。
1.3 統(tǒng)計分析 使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學分析。根據(jù)R 語言計算評估預后評分效能的Harrell c 指數(shù)??傮w生存時間(OS)定義為從診斷日期到死亡日期之間的時間間隔。無進展生存期(PFS)定義為從診斷到復發(fā)或進展的時間。所有統(tǒng)計檢驗都是雙向的。Kaplan-Meier 方法和對數(shù)秩檢驗用于分析OS和PFS。關于預后因素,使用Cox 比例風險模型進行了多變量分析,將單變量分析中<0.1 的因子輸入多變量分析。使用逐步向后的過程選擇模型來提取獨立事件。以<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老年DLBCL 患者的一般特征(=139)
表1 老年DLBCL 患者的一般特征(=139)
患者特征 例數(shù)(%)年齡分組(歲)60~70 71~80≥81性別男性女性ECOG PS 0~1 2~4 Ann Arbor 分期Ⅰ~ⅡⅢ~Ⅳaa-IPI 評分01 2~3淋巴結外區(qū)域淋巴瘤累及骨髓淋巴瘤累及淋巴瘤B 癥狀乳酸脫氫酶(LDH)水平升高低白蛋白水平(<3.5 g/dL)腎功能不全糖尿病乙型肝炎血小板計數(shù)較低(<100 000/ L)活化的B 細胞樣亞型(DLBCL)噬血細胞綜合征(HLH)78(56.1)45(32.4)16(12.5)81(58.3)58(41.7)99(71.2)40(28.8)33(23.7)106(76.3)20(14.4)27(19.4)92(66.2)108(77.7)41(29.5)69(49.6)96(69.1)59(42.4)6(4.3)18(12.9)26(18.7)33(23.7)95(68.3)12(8.6)
2.1 老年DLBCL 患者的臨床特點 表1列出了所有被研究患者的臨床背景狀況。患者平均年齡為60~90 歲,平均(69.0±7.5)歲,男性81 例(58.3%),女性58例(41.7%)。Ann Arbor 不同分期的患者例數(shù):Ⅰ期:12 例;Ⅱ期: 21 例;Ⅲ期: 27 例;Ⅳ期: 79 例。ECOG一般狀況評分中的各組患者例數(shù):0 分:14 例;1 分:85 例;2 分:17 例;3 分:15 例;4 分:8 例。aa-IPI評分中的各組患者例數(shù):0 分: 20 例;1 分:27 例;2 分:58 例;3 分:48 例。所有存活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52.3 個月(范圍=1.0~125)。整個隊列的5年OS 和PFS 為58.9% [95%= 54.0- 72.0] 和52.3%[95%=48.3~62.7]。
2.2 比較IPI 評分和aa-IPI 評分對OS 和PFS 預后價值首先,評估了aa-IPI 評分的預后影響效能,并將其與IPI 評分進行了比較。接下來,根據(jù)IPI 和aa-IPI 計算了OS,發(fā)現(xiàn)aa-IPI 在預測預后方面比IPI 更準確。IPI評分5年OS 分別為:低危(=14) 100%,低中危(=29)65.6%,中高危(=34)64.5%,高危(=62)48.3%,=0.008),aa-IPI 5年OS 分別為低危(=20)87.5%,中危(=27)95.7%,高危(=92)42.4%,<0.001)。因此,本研究證實了aa-IPI 對預后有更好的鑒別。
2.3 各項標志物的預后影響 關于預后因素,多因素分析顯示,高齡(≥81 歲),高危的aa-IPI 評分(≥2分),Ann Arbor Ⅲ-Ⅳ期,淋巴結外受累/骨髓受累,乳酸脫氫酶升高同較差的OS 相關。見表2。多因素分析顯示,高齡(≥81 歲),高危的aa-IPI 評分(≥2分),Ann Arbor Ⅲ-Ⅳ期,骨髓受累,乳酸脫氫酶升高同較差的PFS 相關。見表3。
2.4 根據(jù)骨髓累及-乳酸脫氫酶(LB)評分進行風險預測 在多變量分析中,淋巴瘤骨髓累及和乳酸脫氫酶升高是OS/PFS 的獨立危險因素。利用淋巴瘤骨髓累及和乳酸脫氫酶升高這2 個參數(shù)將患者分為3 個風險組:骨髓累及-乳酸脫氫酶(LB)評分低危(骨髓無淋巴瘤累及,且乳酸脫氫酶<245 U/L,=38);中危(骨髓有淋巴瘤累及,或乳酸脫氫酶≥245 U/L=65);和高危(骨髓有淋巴瘤累及,且乳酸脫氫酶≥245U/L,=36)。低危、中危和高危人群的5年OS/PFS 分別為90.9%/73.1%,58.4%/51.3% 和 28.2%/20.5%;<0.001。而用IPI 評分5年OS 分別為:低危(=14)100%,低中危(=29)65.6%,中高危(=34)64.5%,高危(=62)48.3%,=0.008),aa-IPI5年OS 分別為低危(=20)87.5%,中危(=27)95.7%,高危(=92)42.4%,<0.001)。上述這些結果表明,LB評分可用于識別少數(shù)IPI 和aa-IPI 無法識別的不良預后(5年OS,28.2%)的高危患者。
針對5年OS、LB 評分的Harrell c 指數(shù)高于IPI和aa-IPI 的(0.7610.719,0.649)。見表4。5年的PFS 也有一樣的結論(0.7210.692,0.634)。
表2 整體生存的預后的單因素和多因素Cox 回歸分析
表3 單因素和多因素Cox 回歸分析無進展生存期
LB 低危組平均年齡(69.6±7.4)歲,男性比例50.0%;中危組平均年齡(69.4±7.6)歲,男性比例61.5%;高危組平均年齡(69.6±7.4)歲,男性比例61.1%。
表4 Harrell'S C 統(tǒng)計的生存/無進展生存預測
國際預后指數(shù)(IPI)于1993年被提出用于預測彌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生存[5]。IPI包括5 個臨床因素:年齡、疾病Ann Arbor 分期、東部合作腫瘤組(ECOG)的一般狀態(tài)評分(PS)、血清乳酸脫氫酶水平(LDH)和結外受累部位的數(shù)量。即使在利妥昔單抗時代,IPI 仍可用于預測生存。但是,它對預后差的患者的辨別能力不是最佳的[7]。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化療的廣泛應用對IPI 在DLBCL 中的預后分層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為此有研究者出了aa-IPI 評分系統(tǒng)[5],僅納入LDH、ECOG 評分、Ann Arbor 分期3 個因素進行危險分層。目前國內(nèi)尚無應用aa-IPI 評分用于老年DLBCL 預后分層的報道。對于接受R—CHOP 方案的老年DLBCL 患者者,盡管Harrell's C 統(tǒng)計顯示aa-IPI 的危險評估能力可能較IPI更佳,但根據(jù)aa-IPI 評分的低危、中危、高?;颊叩?年OS 率分別為87.5%、95.7%、42.4%,提示利妥昔單抗的應用使aa-IPI 對老年DLBCL 患者危險分層能力其實也有限。
本項研究首先調查了預后因素。一些發(fā)現(xiàn)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在這項研究中確定的獨立預后因素包括高危的aa-IPI 評分,高齡和骨髓受累,LDH 升高,這在先前的研究中也有提及[8]。據(jù)報道,診斷為DLBCL 患者的骨髓淋巴瘤累及率為10%~30%[8],在診斷淋巴瘤患者的過程中,既往常用的手段包括骨髓形態(tài)學檢測和骨髓活檢病理檢查[9]。如果患者淋巴瘤骨髓累及,就與不良預后相關,包括較短的總生存期(OS),較短的無進展生存期(PFS)[10]。然而,最近的指南指出,與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學和免疫組化相比,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與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骨髓流式細胞學更為敏感[11-12]。故本研究采納骨髓活檢、骨髓流式、PET 檢測3 種檢查方式。
本研究表明,淋巴瘤骨髓累及和LDH 升高與老年DLBCL 患者的OS 有關,同aa-IPI、IPI 相比,兩者組合的LB 積分預測效率更好。本研究中使用Harrell's C 統(tǒng)計進一步評價IPI、aa-IPI、LB 在DLBCL 中預后分層能力,LB 組預測OS 及PFS 的C-index 均高于IPI、aa-IPI 組,其結果與生存分析結果一致。
這項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這是樣本量相對較少的回顧性研究,且隨訪期短。因此,需要較大的前瞻性研究,需要更長的隨訪時間,以確認骨髓淋巴瘤累及和乳酸脫氫酶高水平聯(lián)合LB積分的預后價值。還需要進行驗證研究以確認LB 評分對老年患者預后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