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評估骨科創(chuàng)傷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回顧我院2017年04月~2020年04月收治的110名下肢深靜脈血栓為本次調查的研究人群,在無其他意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將其隨機數表法分為2組,其中觀察組(55名),經由術后護理后,對比2組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血栓消失時間顯著小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明顯,(P<0.05),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在臨床療效的比較中觀察組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在骨科創(chuàng)傷手術后輔助臨床護理能有效改善治療效果,臨床療效顯著,明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關鍵詞】骨科創(chuàng)傷;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687.3;R54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1.181
大多數情況下在骨骼創(chuàng)傷后,血液中會激增許多血小板,處于長期高凝狀態(tài)下,因為血流變化導致創(chuàng)傷易造成血液循環(huán)緩慢,靜脈常處于下肢靜脈回流受阻的狀況,導致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進而導致出現深靜脈血栓:為了防止骨科創(chuàng)傷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產生,可采取有效的臨床護理針對性的控制病情發(fā)展,從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其主要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我院2017年04月~2020年04月收治的110名下肢深靜脈血栓為本次調查的研究人群,在無其他意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將其隨機數表法分為2組,其中觀察組(55名)男性31名,女性 24名,年齡;65~81歲之間,年齡均數69.18±3.9歲;對照組(55名)中男性32名,女性23名,年齡:67~78歲之間,年齡均數71.21±3.1歲;手術類型包括骨盆環(huán)雙處骨折復位固定術30名,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為29名,脛腓骨骨折復位內固定21名,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30名。以上人群在專業(yè)的統(tǒng)計學軟件數據整理后,差異性較?。≒>0.05),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
1.2 研究方法
1.2.1 診斷
下肢靜脈血栓發(fā)作的過程時并無其他不良并發(fā)癥,一旦發(fā)生可能誘發(fā)肺栓塞、靜脈曲張、足部腫脹等,需要結合有效的診斷措施,才能保證病情治療的順利。在參考病情診斷的特征與其他癥狀時,可輔助影像學診斷,對病情特征、癥狀等采取診斷措施。通過彩超診斷病情時,可實時觀察血流量、流速與方向,也可采取螺旋CT診斷對靜脈深造影后,觀察盆腔與靜脈內的靜脈狀況。
1.2.2 治療
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術后臨床護理。主要內容為:(1)基礎預防,手術過程中,需要保障動作輕柔,有效保護患者盆腔周圍與四肢的靜脈,防止傷及靜脈內膜,手術后需要抬高患側肢體,確保靜脈能正?;亓鳌V笇Щ颊咴鰪娤轮δ苠憻?,提高下肢肌肉的收縮能力,促進肌肉的肉泵功能,指導患者深呼吸,讓其胸腔負壓,促進靜脈回流。(2)用藥管理: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鈉經皮下注射,如果發(fā)現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或凝血障礙,可予以維生素K拮抗劑緩解癥狀。
1.3 療效分析
顯著:說明術后5d內的下肢疼痛效果有所改善,皮表溫度下降,腫脹消失。有效:術后10d內患者下肢疼痛改善較好,溫度基本恢復正常,腫脹有所消退。無效:患者為達到以上描述,經臨床干預后病情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惡化。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調查數據首先采取Excel軟件整理錄入,之后利用軟件SPSS19.0條件分析,在整個資料分析中計數部分采取卡方檢驗,計量部分采取t檢驗,2組數據差異性顯著,則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血栓消失時間顯著小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明顯,(P<0.05),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在臨床療效的比較中觀察組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下肢深靜脈誘發(fā)的原因多種多樣,大多是由于血液高凝狀態(tài)下造成的靜脈血流阻滯,有關文獻指出,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可能是由于多個因素協(xié)同造成。骨科創(chuàng)傷后患者患處血液的血小板集聚出現高凝,術后患者活動受到局限,肌肉收縮力顯著降低,下肢靜脈回流不暢,久而久之形成下肢靜脈血栓。下肢靜脈血栓的病情急促,但血栓脫落后對病情影響極高,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防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手術過程中需要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減少止血帶的應用,防止重物積壓對患者造成二次創(chuàng)傷。手術前血液表現為高凝的病人,可提前使用抗凝藥物改善患者體內的粘稠,促進血液流動,可適當激勵白蛋白檢測較低的患者,在護士與醫(yī)務人員的輔助下多進行下肢鍛煉,促進下肢靜脈回流。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較為急促,為了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惡化,臨床上多采取物理康復治療、介入治療輔助臨床護理的方式預防腦梗塞。
術后深靜脈血栓的主要預防策略: ①止血過程中需要注意止血帶的佩戴時間不要太久,需要控制壓力,避免手術損傷惡化,確保手術時間控制在一個最佳的時間段內。②若發(fā)現病人在手術前便合并了血液高凝,這時候需要控制粘稠度,需要采取抗高凝藥物,尤其是白蛋白成分偏低者,必須采取用藥控制,避免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③完成手術后需要指導患者多加運動,保障肢體內的血液順利回流。在本次調查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對2組患者進行分析,結果提示臨床療效與溶栓時間上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說明了采取預防措施與臨床護理后有效避免了骨科創(chuàng)傷術后的恢復。
綜上所述,為了避免骨科創(chuàng)傷術后發(fā)生深靜脈血栓,減少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次數,采取必要的臨床護理是十分有效的方案,在此過程中需要對下肢靜脈重視預防與保護。
參考文獻:
[1]惠菲菲,鄭楠.AngioJet機械吸栓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療設備,2019,34(S2):165-166.
[2]李兵.分析骨科創(chuàng)傷術后患者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處理措施[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9,11(24):34+36.
[3]周樹敏,王芳,張冉冉,李娜.人工關節(jié)置換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體會[J].心理月刊,2019,14(24):127.
作者簡介:
程建軍(1987.7-),男,漢族,四川內江,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本科,護師,研究方向:骨科臨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