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恒
【中圖分類號】R452 【文獻標識碼】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1.010
腦卒中屬于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多是由于病人腦血管阻塞或是突然破裂造成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對腦組織的損害較嚴重。該病在臨床上的表現(xiàn)為吞咽障礙、智力障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我國中醫(yī)學稱其為中風,包括出血性中風以及缺血性中風兩種。腦卒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以及死亡率,4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超出70%,嚴重威脅了人們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質量。
1? ?針灸在腦卒中康復期的應用
針灸作為中醫(yī)學中的重要內容,可有效調節(jié)腦卒中病人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降低疾病的致殘率,保證病人的肢體功能、吞咽功能等。其中,較為常用的針灸手段包括電針、頭針以及體針等,選擇患者的穴位進行固定、詢經、按時、辨病、辯證干預措施被廣泛應用。并在中醫(yī)理論的基礎上開展了微波針、腕踝針、皮膚針、穴位注射、舌針、眼針等針灸方式的實踐,具有較強的緩解病人吞咽障礙、語言功能、智力障礙的作用。
2? ?體針
體針針灸需堅持辯證取穴、辨病取穴、按時取穴、循經取穴、固定取穴以及腦卒中分期巨刺法等。其中,辯證取穴是臨床上應用較廣泛的針灸措施,大部分人認為辯證取穴對腦卒中后期的康復具有良好效果。辨病取穴是指對病人機體的頑固性癥狀進行針灸干預,可選擇背俞穴、夾脊穴進行針刺,若患者屬于上肢功能障礙可在肩髃、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合谷等手陽明大腸經穴位排刺;若患者屬于下肢功能障礙可在髀關、伏兔、梁丘、足三里、豐隆等足陽明胃經穴位排刺。有人利用三陰交透懸鐘對足內翻進行診療;少數(shù)患者患病后出現(xiàn)腕指癱瘓癥狀,可選擇中泉、中脘、外關、合谷、卜曲池、太沖、瀉百會等穴位進行針刺或是點刺海泉、合谷穴位,可針刺海泉雙側,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按時取穴主要是依據子午流注納甲法,分析患者每日氣血運行盛衰與經穴開合進行選經取穴,對腦卒中后遺癥明顯的病人具有較好的臨床作用。
循經取穴,上肢功能障礙的患者需選擇合谷、外關、曲池、肩部等穴位進行針刺;下肢功能障礙的患者需選擇環(huán)跳、昆侖、絕骨、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位進行針刺;存在口歪的病人需在外關、人中、地倉、頰車、風池等位置取穴;失語患者需在廉泉以及風池等位置取穴,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固定取穴,該種針灸方式以《內經》中“治痿獨取陽明”為依據,堅持以陽明經穴為主,先針灸健側,后針灸患肢。有人以“督脈為陽脈之?!弊鳛槔碚撘罁?,并指出“督脈十三針”(長強、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筋縮、至陽、神道、身柱、淘道、大椎、風府、百會),臨床上在腦卒中患者康復期的診療具有良好效果。有學者應用三陰交、人中、內關作為主穴,開展強行刺激針灸方式,以達到疏通經絡、滋補肝腎、醒腦開竅的目的,臨床治愈率高達60%。
腦卒中分期巨刺法是指將腦卒中后遺癥分為三期,第一期對患者健側進行穿刺,瀉實以補虛,第二期對健側和患側共同針刺,具有較好的調和氣血的作用,第三期需針刺患側,保證調補氣血、溫經通絡的功效。
3? 頭針
頭針針灸方式是治療腦卒中效果較好的主要針法之一,相關報告指出,該種針灸方式的治愈率高達80%以上,主要是作用于感覺功能障礙以及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康復期。針對患者每日針灸3次的臨床治愈率較高于每日針灸2次,其中,針對急性期腦梗死病人進行頭針干預,留針的效果顯著優(yōu)于不留針,且,留針的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4? 電針
電針多聯(lián)合按摩以及體針開展綜合性干預,進而保證臨床診療效果。有人使用頭電針對側的頂顳前斜線、體電針手足之陽明經穴治療中樞性偏癱患者,臨床治愈率較高,效果顯著。
5? 其他針灸方式
5.1微波針灸
使用微波刺激穴位干預腦卒中患者,主要在病人相關經脈經穴上的針柄連接微波天線,設置電壓參數(shù)為15到25V,干預時間保持在20分鐘以下,15分鐘以上。
5.2神經刺激療法
該種針灸方式是指針灸位置是和疾病相關的神經,進一步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其中,常用的方式包括以下幾點:(1)刺激正中神經,相當于針刺內關穴等位置。(2)刺激脛神經,相當于對委中穴等位置進行針灸。(3)刺激坐骨神經,相當于對環(huán)跳穴位進行針灸,可有效緩解下肢功能障礙。(4)刺激臂叢神經,相當于針灸扶突穴位置,改善病人的上肢功能障礙。
5.3腕踝針
該種針灸方式多是以針刺患者的踝部以及腕部以改善病人的腦卒中后遺癥,目前,臨床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診療中應用較廣泛,其中進針位置多為上5、下4。
5.4皮膚針
使用皮膚針叩刺痙攣劣勢側及用毫針深刺痙攣優(yōu)勢側穴,可及時緩解患者腦卒中痙攣癥狀。
5.5舌針
使用舌針干預腦卒中患者的效果較好,多是以緩解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幫助病人恢復語言功能,臨床開展舌系帶即左金靖,右玉液的點刺放血術。
5.6穴位注射
針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利用胞磷膽堿在患者的風池、百會穴位注射診療,使用醋谷注射液交替于足三里、風池、大椎、腎腧、肝腧、啞門等位置,可緩解病人的血管性癡呆,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5.7眼針
選擇患者雙側上、下焦區(qū),辯證干預臨床病情聯(lián)合其他穴區(qū)進行診療,針灸期間不可使用捻轉或是提插手法,依據穴位選擇循序進行而分補瀉,臨床干預后患者的治愈率高達90%以上。
6? ?針灸合并其他療法
綜合療法干預腦卒中后遺癥的臨床效果較好,其中較為常見的就是體針與頭針聯(lián)合干預,眼針與體針聯(lián)合干預,穴位與針刺注射聯(lián)合診療,體針與放血療法聯(lián)合干預,針藥結合干預等。若患者處于腦卒中恢復期,可積極開展綜合療法干預診療,比如功能鍛煉、藥敷、氣功以及按摩等加以針灸聯(lián)合應用,以不同角度進行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此外,綜合療法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顯著優(yōu)于其他單一療法。
腦卒中作為臨床上死亡率、致殘率較高的疾病,患病群體需重視疾病康復期的診療,積極應用針灸等方式進行干預,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患者后遺癥機率,提升疾病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