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磊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比較多發(fā)的一種骨科疾患,發(fā)作部位為腰椎,主要指在軟骨板、纖維環(huán)、髓核等腰椎間盤各部分發(fā)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以后,在外力因素影響之下,椎間盤出現(xiàn)纖維環(huán)破裂,從破裂之處出現(xiàn)髓核組織脫出或者是突出,致使相鄰的脊神經根受到壓迫或者是刺激,從而產生下肢麻木、腰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1]。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式有牽引治療,該方式應用廣泛,但臨床療效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本次研究主要以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中心,重點分析針灸推拿加牽引治療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6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4例。34例患者中L3~L4突出的有23例,L1~L5突出的有11例。參照組中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齡為(44.74±5.32)歲。研究組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齡為(44.32±5.86)歲。2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取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依據(jù),符合其中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依據(jù)[2]。
1.3 納入標準①年齡處于18~65歲的患者;②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辨證、辨病標準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參照組患者給予牽引治療:本次研究所應用儀器為智能腰椎多功能牽引治療儀,根據(jù)患者的實際體質量設置牽引重量,一般情況下將牽引重量設置為患者自身體質量的50%~60%,每次牽引時間為半個小時,每天進行1次,以10 d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研究組患者在牽引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針灸推拿治療:①針灸治療:針灸治療選取的穴位主要為腰夾脊穴、秩邊穴和環(huán)跳穴。針對于L3~L4突出的患者來說,選取懸鐘、陽陵泉、足三里、風市等穴展開針灸治療;針對于L1~L5突出的患者來說,選取昆侖、委中、殷門、承扶、太溪等穴展開針灸治療。在針灸過程中應用的手法為平補平瀉法,每次大概選取3個穴位,將留針時間控制在每穴15 min,每天針灸1次,以10 d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②推拿治療:指導患者采取俯臥位,利用按、壓、揉等多種手法對患者展開推拿,推拿部位主要為患者的下肢后外側部位、脊柱兩側以及膀胱經,將推拿時間控制在5 min左右。其中推拿師需要格外加強對患者腰部推拿的重視程度,初步按摩完成后由相關醫(yī)護人員用拇指或者是肘關節(jié)對患者腰部進行繼續(xù)按壓,以此來對患者疼痛位置進行更好地掌握和了解,與此同時通過按揉拍擊法對患者的腰部進行推拿治療。每天為患者進行1次推拿,以10 d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2組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VAS評分分值為0~10分,分數(shù)越低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低。通過SF-36量表對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社會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和軀體功能評分滿分均為100分且均與生活質量成正比例關系[3]。
1.4.3 療效判斷標準評估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痊愈的判斷標準為患者腰椎疼痛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且患者可以正常生活;顯效的判斷標準為患者的腰椎疼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直腿超過70°會表現(xiàn)出疼痛;有效的判斷標準為患者的腰椎疼痛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直腿50°~70°時會表現(xiàn)出疼痛;無效的判斷標準為患者的腰椎疼痛等臨床癥狀未表現(xiàn)出好轉甚至是惡化,治療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4]。
2.1 2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的疼痛VAS評分基本一致,且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與參照組的VAS評分相比,研究組偏低且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評分比較與參照組社會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和軀體功能評分相比,研究組均偏高且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參照組34例患者中有20例痊愈,有10例顯效,有3例有效,有1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7.06%;研究組34例患者中有11例痊愈,有9例顯效,有7例有效,有7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9.41%;與參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研究組偏高且差異明顯(χ2=5.100,P=0.024)。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常見的病因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腰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改變,髓核退變以含水量降低為主要表現(xiàn),并可在失水的影響下發(fā)生小范圍的例如椎節(jié)松動、失穩(wěn)等病理改變,纖維環(huán)退變以堅韌程度降低為主要表現(xiàn),此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生基本因素;②損傷,在外力的影響下發(fā)生反復性的、長期性的輕微損傷,推動退變程度加重;③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存在弱點,在人成年以后椎間盤的血液循環(huán)會逐漸缺乏,其實際修復能力會逐漸減弱,此時在椎間盤所承受壓力突然升高的情況下,會致使髓核突出發(fā)生的概率增加;④遺傳因素;⑤腰骶先天異常,主要包括關節(jié)突不對稱、小關節(jié)畸形、半椎體畸形、骶椎腰化、腰椎骶化等;⑥誘發(fā)因素,該病在臨床上常見的誘發(fā)因素有腰姿不正、妊娠、受潮、增加腹壓、突然負重、受寒等[5]。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常見的癥狀有腰痛、下肢放射痛以及馬尾神經癥狀等,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水平。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臨床上的治療方法具有同樣性,主要包括西藥治療、膏藥調理、手術治療等多種類型,其中西藥治療雖然能夠對患者疼痛等臨床癥狀進行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沒有辦法對患者腰部活動功能障礙進行徹底化的改善,手術治療縱然有著非常明顯的臨床效果,但是給患者帶來傷害較大,臨床治療安全性比較低,基于此,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之中,中醫(yī)治療有著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牽引治療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該方式能夠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存在的各個錯位關節(jié)情況進行有效改善,可對椎間孔進行拉大處理,可對患者疼痛進行減輕,該治療方式臨床應用廣泛,但是無法對患者進行根治,因此同時配合以更科學、更有效的中醫(yī)治療方式對于提升患者健康水平,促進患者健康的恢復來說意義重大。中醫(yī)將腰椎間盤突出癥劃分為“腰痛”這一范疇,認為該病的發(fā)生機制為寒濕、勞損、外傷、腎虛等,在牽引治療的基礎上同時給予患者針灸治療和推拿治療,能夠起到顯著的消腫止痛、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等功能,能夠對患者臨床療效和預后效果的提升起到積極作用。其中針灸可以有效作用于神經纖維并對其傳入功能進行強化,能夠對局部肌肉控制神經的傳入活動進行減弱,能夠對組織疼痛進行有效阻斷,在實際針灸治療的過程中,選取秩邊、足三里、風市、腎俞、環(huán)跳、腰夾脊、陽陵泉等穴位,作用于患者坐骨神經節(jié)段的干部和根部并對其進行刺激,以此一方面來實現(xiàn)鎮(zhèn)痛的作用,來實現(xiàn)舒經活絡的功效,一方面為患者后續(xù)推拿治療進行打下良好基礎。同時配合以推拿治療,能夠對患者產生的肌肉痙攣等現(xiàn)象進行有效解除,能夠對組織粘連等現(xiàn)象進行松解,推拿治療主要應用正骨復位和松解痙攣兩種方式,對患者失常力線進行矯正,對患者脊柱小關節(jié)位置或者壞死軟組織進行糾正,以此來對患者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進行改善,來對患者的局部炎癥反應進行降低,另外重點加強對患者腰部推拿的重視程度,從后背脊椎和腰部,采取從上到下的方式為患者展開推拿治療,明確患者腰部疼痛點的實際位置并對其進行重點按壓[6]。針灸推拿加牽引治療能夠更好更快的對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和表現(xiàn)進行緩解,能夠起到疏經活血等功效,既能夠對患者的纖維環(huán)張力進行改善,又能夠對患者的粘連神經根壓迫情況進行緩解,有助于獲取到更理想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2組患者的疼痛VAS評分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與參照組的VAS評分相比,研究組明顯偏低(P<0.05);與參照組社會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和軀體功能評分相比,研究組均明顯偏高(P<0.05);與參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研究組明顯偏高(P<0.05)。說明針灸推拿加牽引治療的應用有利于優(yōu)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有利于促使患者更好地恢復健康。
綜上所述,給予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針灸推拿加牽引治療,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提升臨床療效,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