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婷
宮頸癌是臨床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近些年隨著婦科細胞學篩查的普及,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顯著下降趨勢[1]。目前宮頸癌仍以腫瘤切除聯(lián)合化療方案為主,術后化療對患者免疫功能及肝腎功能、消化道等功能損害明顯。目前臨床對術后化療患者聯(lián)合中藥湯劑辨證內服可顯著抑制多系統(tǒng)損害,提高患者抵抗力及免疫力。我科對宮頸癌術后化療患者應用參芪扶正湯辨證內服方案頗有成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腫瘤科病房接受治療的宮頸癌術后化療患者60例,按照治療方案的不同,將患者通過信封法隨機分組,試驗組30例,年齡31~68歲,平均年齡(57.6±6.1)歲;腫瘤最大直徑(6.23±1.51)cm。對照組30例,年齡32~70歲,平均年齡(58.1±5.8)歲;腫瘤最大直徑(6.42±1.43)cm。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對2組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及腫瘤直徑等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納入試驗研究。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此次研究納入的患者均符合2018年美國腫瘤綜合協(xié)作網頒布的《2018 NCCN子宮腫瘤臨床實踐指南》中宮頸癌的診斷標準:不同程度陰道流血及排液,早期以接觸性為主,后期液體可呈白色或米泔樣,伴腥臭等壞死組織。宮頸光滑或僅為柱狀上皮異位表現(xiàn),內鏡可見息肉狀或菜花樣贅生物,部分患者伴不同程度感染、糜爛、潰瘍,雙合及三合診檢查聯(lián)合影像學、病理學確診為宮頸癌鱗癌或腺癌者。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辨證為正氣虧虛、脾虛濕濁、瘀毒下注者,主癥:帶下色白,黏膩如米泔水,氣味腥臭,腰膝酸軟,頭暈眼花,耳鳴,失眠,時有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舌苔白膩,舌色暗,脈沉遲而無力。
1.3 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合并其他臟器惡性腫瘤患者;③不同意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④既往接受婦科手術或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各項理化檢查,通過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宮頸癌,并明確腫瘤分型、分期。根據(jù)患者情況擇期行腫瘤切除術,術后監(jiān)測患者呼吸、脈搏、心率、體溫等各項生命體征,根據(jù)患者病情對癥應用抗感染、止痛等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術后應用順鉑化療方案,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62)60 mg/m2靜脈滴注,1次/周,3周為一個療程,共連續(xù)治療4個療程?;熎陂g根據(jù)患者胃腸道癥狀對癥應用止吐劑及胃黏膜保護劑支持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參芪扶正湯加減內服方案,組方:黃芪30 g,生曬參30 g,黨參30 g,太子參15 g,白術15 g,防風10 g,牡丹皮15 g,淫羊藿15 g,煅牡蠣30 g,麥冬15 g,陳皮15 g,炙甘草25 g。上述方藥加水1500 ml,水煎2次濃縮去渣,取煎液300 ml,150 ml分早晚2次飯前空腹溫服,7 d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4個療程。2組患者均完成治療療程后觀察臨床療效。
1.5 觀察指標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化療前后監(jiān)測患者肝腎功損害及骨髓抑制程度,統(tǒng)計患者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刺激癥狀情況。②中醫(yī)證候積分:患者均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患者小腹疼痛、墜脹、體力、飲食及自理能力、胃腸道及免疫反應等臨床體征及癥狀進行評估,每項癥狀及體征分為無、輕、中、重4個級別,分別判定0分、2分、4分、6分。③KPS評分:通過Karnofsky評分量表評估患者化療后生活自理能力,非依賴:大于80分;半依賴:50~70分;依賴:小于50分。
治療后2組中醫(yī)證候積分、KPS評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經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宮頸癌每年約有50萬新發(fā)病例,其死亡率可高達40%~50%,嚴重危害女性人群生命安全[2]。配合中醫(yī)藥物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與免疫力,且部分中藥具有抗腫瘤效果,聯(lián)合常規(guī)化療治療可顯著降低患者骨髓抑制與肝腎功能損害,減輕胃腸道刺激癥狀,有效中和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3,4]。中醫(yī)學將本病歸屬于“癥瘕”“陰瘡”“崩漏”“帶下病”等范疇,患者骨皮消瘦相連,月經失調、往來無常,陰中有瘡腫之物。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發(fā)病機理是沖任失調,經絡不通,任督二脈失司,帶脈失于固攝而帶下無常,邪氣內積而正氣不足,傷于臟腑,與氣血相搏。歷代醫(yī)家認為本病治療當以調節(jié)勞房多產、飲食失節(jié)、情志不舒等方面,辨證湯藥以清濕熱、化痰濁、排瘀毒,扶正祛邪為本。參芪扶正湯中黃芪以益氣固表、升陽舉陷、托毒排膿,黨參、太子參以補益元氣、滋陰生血清熱、扶正祛邪,白術補氣健脾、燥濕止帶,防風疏散風邪、清頭竅,麥冬滋陰潤燥,陳皮理氣和胃,炙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參芪扶正湯以玉屏風散變方而來,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其可增加免疫球蛋白IgG活性,提高T淋巴細胞免疫能力[5]。淫羊藿溫養(yǎng)補虛,具有藥理學類糖皮質激素作用。諸藥合用以扶正祛邪,增強氣血。中西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提高藥物拮抗作用,減輕免疫抑制,以達益氣扶正、補虛不留邪、活血不傷正之功效。結果證實順鉑化療基礎上聯(lián)合參芪扶正湯加減內服方案對宮頸癌術后患者安全有效,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