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真
宜興陶瓷產業(yè)中的紫砂壺藝術堪稱中國陶瓷藝術品乃至中國傳統(tǒng)藝術品中“常青樹”。從明朝正德年間誕生至今的百余年間,紫砂壺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它那獨特的性能在坊間流傳最盛,無疑是其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保障。紫砂壺通常有著雅致的韻味,深厚的文化、精神內涵是它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紫砂壺也朝著自然與民間開拓,承載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與情感體驗,這種巨大的包容性使身材小巧的紫砂壺氣度不凡。
“螞蟻南瓜壺”是一件以“俗”為“雅”的作品?!八住痹诖颂幹该耖g、民俗,是更易于為人們所接受的美感。“雅”代表了紫砂壺的精致細膩之美,涉及到制壺技藝與工匠精神、執(zhí)業(yè)精神等的傳承,雅俗共賞成就了作品獨特的自然趣味。
此壺采用了動植物相結合的設計方法,并將鏡頭對準了微小的螞蟻,使作品在自然趣味之中包含著對生命的尊重。南瓜與紫砂壺中的筋紋器是互相成就的關系,對南瓜的模仿塑造有利于展現(xiàn)筋紋器的特點,南瓜也因此富有了藝術價值,南瓜壺是紫砂壺中的一大經典款式。此壺也采用了筋紋器的款式,并于其中將南瓜表面的紋理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力求真實的藝術效果,其看似粗糙坑洼的表面恰是手工藝人的藝術智慧與意圖之所在。
作品由壺身與壺蓋共同完成對南瓜基本形態(tài)的塑造,壺蓋完全與壺身融入一體之中,保證作品造型的完美。壺身以壺腹部分最為飽滿,整體造型略扁,與自然南瓜的造型已經非常相近了。壺身表面的筋紋是比較清晰的,這些筋紋以壺蓋中央的壺鈕為起點,貫穿全壺,每條筋紋的深淺程度及間距都要保持一致,考驗了手工藝人對作品橫縱空間的整體把控。這些筋紋都是純手工打造的,是能夠展現(xiàn)手工藝人細心與耐心的部分,也是作品精致感的來源。
不似一般紫砂壺的光滑細膩,此壺的表面“坑坑洼洼”,放到一般的壺中絕對談不上美,在南瓜壺中則是極為重要的表現(xiàn)部分。自然界中的南瓜不可能如藝術品一般精致平滑,手工藝人就將那些“不美”的部分保留了下來,那些錯雜分布的或凸出或凹陷的斑紋使作品更加真實,形成了純樸、天然的美感,也就是“俗”的部分。這種故意而為之的粗糙感在設計起來難度極大,它們要在看似隨意之中保持著規(guī)律感,否則就會使作品流于粗糙淺陋,所謂“大巧若拙”便是此壺所呈現(xiàn)出的美感。
與南瓜壺身相配合,壺鈕、壺嘴與把手在保持使用功能的基礎上變身為瓜扭、瓜藤,進一步強調了作品的自然效果。壺鈕微微向一側彎曲,中間鏤空,表面有筋紋,構成了南瓜的瓜扭。壺嘴短且直,與對側的環(huán)形把手共同展現(xiàn)著紫砂壺線條的曲直之美,在壺嘴與把手上,手工藝人用更為簡約清爽的紋線裝飾成瓜藤,對南瓜造型進行補充,又注意到二者本身體積有限的問題,做到了簡繁得當,使作品不會過于擁擠繁冗。
螞蟻是此件作品的另一個對象,小小的螞蟻攀爬于壺中,幾乎已與壺身融為一體。螞蟻為作品帶來的是動感,它們是被南瓜香甜的氣息吸引而來的,又側面襯托出南瓜之甜美,使人產生嗅覺聯(lián)想,在茶香與泥香之外品味到南瓜的香氣,二“味”一體使作品豐富起來,自然趣味不言而喻,在香氣繚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自然生命的魅力,手工藝人對南瓜、螞蟻的真實刻畫還自然與自然生命之本真。
全壺以棕紅色泥料打造,作品錯落的瘢痕絲毫沒有影響泥料精細之美的展示,每一處的泥料都是平滑細膩的,在光線的襯托中泛出細細的光澤,有溫和的氣息。在茶水的滋養(yǎng)下,作品色彩光澤愈發(fā)鮮亮,就使南瓜更有成熟之美了,只有泥料質感卓越才能成就作品自然又精致的美感。
“螞蟻南瓜壺”展現(xiàn)了紫砂壺藝術的另一面,那就是貼近生活的、樸實的美感。制作紫砂壺的紫砂泥生于自然,決定了紫砂壺與自然之間的原生關系,以自然為主題的壺正呼應著紫砂泥的原生感,也呼應著中華民族熱愛自然與尊重自然的意識,此壺在展現(xiàn)紫砂壺藝術水平的同時體現(xiàn)了生態(tài)觀念,再一次證明了紫砂壺藝術在當代的重要價值。
結語:“螞蟻南瓜壺”有著紫砂壺的精致、純樸之美,體現(xiàn)了作者的自然關懷與生態(tài)關懷。本文對此件作品的各個部分進行了分析,對作品藝術設計中的自然趣味予以說明,指出此件作品對相關紫砂壺工藝的繼承與個性的表達?!拔浵伳瞎蠅亍睅覀冾I略了人們日常難以注意到的自然的鮮活之美,讓我們懂得了紫砂壺藝術的“俗”之美與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