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靜
摘 要:一個人在接受十幾年的教育后,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課程改革進行了一輪又一輪,在教學中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一直是我們的追求。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三維目標中的最高層面上的情感目標呢?本文我從教師與學生、文本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這三個方面來談談我個人的點滴體會。
關鍵詞:語文;情感;課堂教學
作為語文老師怎樣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體驗美好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修身養(yǎng)性,逐漸產(chǎn)生對外界事物積極健康的情感?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就此來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以師“情”激生“情”
一般說來,老師是沒法將“情感”通過灌輸、說教的方式直接教給學生的,而是應該在“潤物細無聲”中,使之受到熏陶感染,使之心靈受到震撼,從而實現(xiàn)情感教育的目標。在關于新課程的討論中,我們不少提到教師角色的轉(zhuǎn)化,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在與學生的互動學習中用自己的情感去激發(fā)感染學生的情感,可以達到以情育情目的。
1、聲情并茂的朗讀,達到情感共鳴的效果
教材第二冊第三單元的首篇課文《兩只鳥蛋》,文章以兒童敘事詩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小朋友從取下鳥蛋到送還鳥蛋的事。讀著小詩,體味在字里行間流露的真切情感,我們仿佛看到年幼懵懂的孩子在母親的啟發(fā)下,幼小的心靈里萌生出對生命的珍愛,對小鳥的關愛,對大自然熱愛的美好情感。雖然是敘事的形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不算困難,但是“我”內(nèi)心世界的情感變化卻是復雜的,怎樣使學生隨著文本的情感脈搏與文本對話合拍呢?我想到了示范朗讀。朗讀時,我盡量用恰當?shù)恼Z氣、合適的語調(diào)、恰如其分的表情傳達課文的信息,學生在聽聲音、看表情中感受到“我”的情感變化。接著讓學生嘗試著朗讀詩歌,聽著他們的朗讀,我仿佛看到了“我”從無知到對小鳥有了關愛之情的變化。當我最后問學生:“小作者抬頭看著高遠的藍天,心里想什么呢?”學生紛紛說:“鳥媽媽一定很開心。”“等小鳥長大了,他們一家人一定很幸福?!边@不就是我們所期待的真情流露嗎?
2、入情入理的解讀,體現(xiàn)情感紐帶的作用
在新課標解讀中,有人曾提出:“每個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通過模仿、嘗試和實踐體驗中習得的?!币恢币詠?,我們也都認為老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更為突出。教材中對真善美的謳歌、假惡丑的鞭達,教師要首先深刻體會,只有教師先進入角色,再加上繪形、繪聲、繪色、繪情的點撥渲染,學生就會“鳴之而知其意”。在《小音樂家揚科》的教學中,老師結(jié)合時代背景,講述揚科的悲慘遭遇的故事,建立起文本和學生之間情感紐帶。這不僅勾起學生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憎恨,對小揚科的同情,建立起文本和學生之間情感紐帶,還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以文“情”感生“情”
“文”即指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材更富有童趣和時代感。這套教材不僅提供了大量的認知信息,還隱含著豐富的情感信息。
1、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信息
如人教版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是一組流淌著濃濃親情的文章。讀完這組文章,讓我們體會到家人互相關愛的溫馨;又為年幼的孩子用自己稚嫩的小手為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而感動;還為小峰和媽媽那陽光般的舉動嘖嘖稱贊;更為珍珍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放棄愉快而難得的春游叫好。這些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情感是最寶貴的。當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拜讀文本的時候,應該有意引導品讀一些意味深長的句子。如“等我長大了,小手變成了大手,它會幫你們做更多的事情!”“奶奶,棉鞋里有好多陽光呢!”在反復品讀中,挖掘出其中所隱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去體味,悉心去探究,即使是一字一詞一句,也會“窺一斑而知全貌。”
2、善于處理文本中的情感信息
教師在課前研讀文本,充分挖掘出文本中隱含的情感后,在課堂教學中怎樣讓學生也能體會到這些豐富的情感呢?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善于處理。有些文本中的句子含義深刻,體會其中的情感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此時教師就應成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情真意切地朗讀中升華情感,感染聽眾。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感悟,體驗各種情感。
三、以“生”情染生“情”
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應是一個互動的時空,這里的互動不僅僅關注師生之間的互動,我們更應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事:往往一個學生的思維火花可以碰撞出無數(shù)的火花,可謂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學習伙伴的理解容易激起學生的情感
一位教育家說過:“好的學習伙伴也是好的老師。”因為學習伙伴間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相近,在共同討論、思考過程中產(chǎn)生相似的問題、想法,這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尷尬的場面,老師一再啟發(fā),可學生就是啟而不發(fā)。正在為此發(fā)愁時,終于有一位學生有了想法。一說,“一石激起千尺浪”,一只只小手高高舉起,其他同學突然之間也有了更多更深更精彩的體會。
2、學習伙伴的朗讀、表演容易感染學生的情感
在《美麗的小路》(人教版第二冊)一文的學習中,學完全文后,我讓學生根據(jù)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再現(xiàn)這個美麗的童話故事時,很多學生怯生生地看著我,仿佛跟我說:“我可不敢。”終于有兩個小朋友猶猶豫豫地舉起了手,在我的鼓勵下,他們大膽地演完了整個故事。場下的小觀眾個個認真觀看,最后還給予了熱烈的掌聲??粗麄冃老驳谋砬?,我讓他們四人小組分工表演,他們非但沒有推卻,而且還有幾個小組演得有聲有色,完全融進了整個故事中了。這樣的效果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學習伙伴的示范、影響具有多大的效應?。?/p>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情感培養(yǎng)的目標,我們應該盡可能利用各種可能影響學生情感發(fā)展的因素,采取有效的途徑,讓我們的孩子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形成健康、積極、美好的情感,為更好的掌握知識與能力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語文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 《新課程優(yōu)秀教學設計與案例》(小學語文卷),海南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