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喜蓮
隨著挖掘機(jī)轟隆隆的響聲,一幢幢老厝被推倒,此刻心情起伏不定,一種被告別的酸楚,排山倒海地涌入心頭。想起關(guān)于下港尾的回憶,零星卻珍貴,“老厝情結(jié)”牽動著幾代人的心,仿佛對待一個彌留的老人,在凝望的視線里,每一次回眸都是儀式感的告別。老厝是一個時代的標(biāo)志,拆遷是我們跟一個時代的話別。
小時候走街串巷看民俗是我們最喜歡的事,一幕幕兒時回憶的片段在腦海里浮現(xiàn)。老街的深巷都是七拐八拐的,深得很,跟迷宮似的,有的才一米左右,兩個路人挨著過都要讓一讓,我敢打賭,如果哪個賊進(jìn)了巷子,一時半會兒是別想出來了。雖說巷子深,但路還是相通的,需要的是時間和毅力去完成“探險”。我們一群小伙伴總是結(jié)伴去探路,闖遍每一條小巷,每次試探出一條“新”路,都會有“開疆拓土”的自豪感。謝厝街、中秋腳、萬壽橋、打鐵街、打索街、殺豬巷、簸箕篩街……一道道有著歷史符號的巷名沿用至今,盡管它被標(biāo)上了新門牌,但熟悉下港尾的人還是喜歡這樣稱呼它們,這些巷名是下港尾歷史的一道道痕,就像孩子的乳名,一直被牢牢地記住。而今,隨著老巷被拆,這些“乳名式”的傳統(tǒng)街名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慢慢淡忘,下港尾的人一代代老去,深巷里老厝的故事也不復(fù)存在……
下港尾的房子大多數(shù)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重修過的,但也有不少是建于四五十年代,至今也有六七十年的歷史了。老厝都是自建樓房,每一排房屋都相鄰,幾乎沒分隔,家家戶戶門前都高懸著“一點紅”——天公燈,這是老厝獨有的風(fēng)景線,溫暖而親切。
老厝多數(shù)是有前庭后院的,尤其沒有翻蓋過的老房子更是廳堂院室布局清晰,且有后門。誰家院子比較大,那就是我們聚眾的活動場所了,捉迷藏、跳格子、丟沙包、踢毽子等都是我們最愛的游戲。
那時候沒有什么新奇的玩具,街頭巷尾隨意找一個小磚塊在地上畫格子,我們也玩得不亦樂乎。還有一些小游戲是一下課就聚眾的,越多人玩越好玩,肯定大家也都玩過,那是屬于我們70、80這一代人的“傳奇”——拍紙片。20世紀(jì)80年代中期熱播的四大名著電視劇,紙片也跟著流行趨勢被成批印刷出售,我們根據(jù)印刷規(guī)格一幅幅剪下來放兜里,等到放學(xué)便相邀去大院子里“決戰(zhàn)”,大家圍成一堆,各自把“私人財產(chǎn)”拿出來放在一起,然后輪流拍,看誰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押注”全拍成反面,“戰(zhàn)利品”就歸誰。因為紙片需要錢買,輸贏幾局就所剩無幾,大家又都變戲法一樣地找來各種“賭注”,換著材料繼續(xù)玩,有的去白鐵社撿一些做鐵廢棄的邊角料,有的把作業(yè)紙疊成豆干或塔型,這樣在娛樂的同時大家也得到了不同類型的“收藏”,個個心里特滿足。住在深巷老厝里的孩子們就是天天都這么開心,大人們也是如此,“遠(yuǎn)親不如近鄰”,街坊鄰里有空就聚在一起喝茶聊天,非常愜意。
巷子深,情誼長,路通到哪,大家就熟到哪。個個一照面就能湊在一起談天說地。七姑八嬸你一言我一語,今天談?wù)摬藘r肉價,明天談?wù)撊⑵藜夼?,后天談?wù)摪萆褡鰬颍蠹揖墼谝黄鹂傆辛牟槐M的話題,這是近鄰之間日積月累的默契。
下港尾的巷子雖小,卻隱藏著各式各樣的商鋪,賣米的、賣肉的、賣菜的、賣水果的……應(yīng)有盡有,都是街坊鄰里,生意都是互相照應(yīng)的,根本不必?fù)?dān)心貨品質(zhì)量或短斤少兩,在這充滿人情味的小巷里,情誼是真實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心互動。
下港尾鄰里間還保留著“禮尚往來”的好習(xí)慣。誰家拜天公做福粿,誰家娶新娘發(fā)喜糖,誰家生娃添丁做紅包子,都挨家挨戶上門,從巷頭發(fā)到巷尾,福氣同享,喜事共沾。
除了大喜事共享,鄰里互贈一些現(xiàn)買現(xiàn)做的東西也是常事。在那個還沒有“超市”的年代,深巷的“吆喝聲”就是一種流行。一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在天剛蒙蒙亮的清晨,或是紅霞滿天的黃昏,都會出來賣豆粉粿、豆?jié){等。他們裝備簡單卻生意紅火,有的挑著擔(dān),有的用兩輪手推車,有的干脆自行車后座安裝一個竹編簸箕更省事,每次聽到吆喝聲臨近巷口,大人就匆匆忙地拿出自己的器皿出來盛,然后送一份給鄰家的孩子共享,多么溫馨的畫面。
在那個沒有塑料袋和添加劑的年代,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而純粹?!皬U品換糖”是小孩最熱衷做的事。家喻戶曉的“酒干倘賣無”唱的就是我們那個年代的故事,以前廢品大多是酒瓶之類的小物件,用酒瓶換軋?zhí)沁@種物物交換也是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那時候一聽到敲鐵板的聲音,就知道有糖吃了,小孩跑得比大人還快,整個小巷一下子熱鬧起來,個個湊齊沒用的“家當(dāng)”來換,然后在巷子口甜蜜分享。
時光稍縱即逝,我們就這樣在甜蜜的回憶里長大成人,三四十年前還是孩童的我們也將步入不惑之年,父輩也在慢慢老去。幾十年的近鄰將隨著拆遷塵埃落定而天各一方,下港尾的鄰里情也只能在回憶里慢慢品讀……
香火味是下港尾特有的味道,很多非物質(zhì)文化遺址都在下港尾片區(qū),下關(guān)帝廟、車水口土地公廟、韋陀佛祖廟和觀音廟等,一年都是香火旺盛,人潮涌動。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過年過節(jié),每家每戶都會拜神,舞獅舞龍唱大戲,場面壯觀,氣氛熱烈。
在夾雜著鑼鼓聲和鞭炮聲的氛圍里,我們倚坐在戲臺邊,一邊捂著耳朵一邊等著看大戲,吃著云霄古早味的小零食——手工糖人、棉花糖、糖葫蘆、地瓜餅、爆米花……應(yīng)有盡有。舞獅舞龍是潮劇大戲的暖場,也是最吸引眼球的熱身表演。舞獅是需要開闊場地的,通常安排在戲臺前方,高難度的采青和跳上跳下的輕功,讓場面顯得驚心動魄,精彩逼人。舞龍的隊伍是可以走街串巷的,鑼鼓聲配樂,從龍頭到龍尾要演繹出龍騰急轉(zhuǎn)身的經(jīng)典功夫,堪稱一絕。說不完的精彩,忘不了的回憶,老厝不在,戲臺還在,紅艷艷的鳳凰樹下,下港尾的香火味是熟悉的,下港尾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將被傳承和保護(hù),老厝拆遷是一場時代告別戲,我們將在故地迎來新的演出。
下港尾,拆的是老屋,建的是希望。三年以后,一幢幢“閩南水鄉(xiāng)”高樓將拔地而起,讓我們感受不一樣的時代氣息和桑梓情懷;三年以后,熟悉的廟堂邊,老樹下,我們依然可以尋根懷念這些屬于下港尾特有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