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為了保證長安城的衛(wèi)生,唐玄宗下過專門的詔令,責(zé)令相關(guān)部門加強(qiáng)垃圾管理。當(dāng)時,長安、洛陽兩城中由于有人隨便取土挖坑,造成污穢之物泛濫,極大地影響了城市環(huán)境。唐玄宗下令:“不得于街巷穿坑取土?!绷硗猓拼L安城大道旁普遍修筑有排水溝,里坊與兩市之間的街道路旁,也修筑有排水溝。
盡管城市里大多數(shù)人受困于垃圾之苦,但還是有極少數(shù)人,在成堆的垃圾中發(fā)現(xiàn)了無限商機(jī)。其中唐代的羅會、裴明禮和竇乂(yì)等人就是通過處理垃圾而致富的代表。
據(jù)唐代《朝野僉載》記載,生活于唐初的羅會,通過收集長安城里人畜的糞便,向郊外農(nóng)民出售而發(fā)家致富。街坊鄰居輕蔑地稱他為“除糞夫”,稱其家為“雞肆”。當(dāng)時,一位叫陸景陽的文人到羅會家做客,發(fā)現(xiàn)羅家房屋豪華富麗,家眷服飾十分得體,屏風(fēng)、氈褥等奢侈品一應(yīng)俱全。陸景陽十分詫異,問:“先生生活如此富裕安樂,為何還用從事這種骯臟污穢的工作?”羅會回答:“怎奈雖家財(cái)萬貫,也不能坐吃山空。一旦歇業(yè),家道將衰?!?/p>
另外一位靠垃圾致富的就是《太平廣記》里記載的裴明禮。裴明禮,河?xùn)|(今山西)人,活動于唐太宗年間,他做生意的訣竅是“收人間所棄物,積而鬻之”,換言之,就是低價收來垃圾,進(jìn)行分類整理,再賣給百姓。幾年之間,裴明禮便擁有萬貫家財(cái)。有了一定本錢之后,他在長安城金光門外,以十分便宜的價格買下一塊滿是瓦礫的荒地。
為了清除荒地上的瓦礫,裴明禮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在荒地附近豎起一根高高的木桿,木桿上懸掛一個大竹筐,他讓人們撿地上的瓦礫投擲竹筐,投中者給予一定的獎勵。于是,人們紛紛來撿拾瓦礫投擲。沒過多久,地里的瓦礫就被撿干凈了。瓦礫沒了,青草也就順勢而起,長得郁郁蔥蔥。裴明禮又招募牧羊者,讓他們都來這片草地放牧。有這樣一片好草,牧羊人誰不愿意來呢?于是草地很快擠滿羊群。羊群多了,羊糞尿自然也就多了。慢慢地,土地有了肥力。就這樣,一塊無人問津的荒蕪?fù)恋?,在他手中變成了沃土?/p>
最后,裴明禮雇人用牛馬犁耕該土地,種上各種果樹,并套種葵花、蔬菜和花卉。與此同時,他還在其中放養(yǎng)蜜蜂……這些都給他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裴明禮的這個做法,很多年后給另一個長安大商人以啟發(fā)。這人就是竇乂。
竇乂出身官宦之家,從小極有商業(yè)頭腦。五月的長安城,榆錢黃熟,滿城飛落,成為垃圾。13歲的竇乂到鐵匠鋪用500文錢買了兩把鐵鍤,掃聚了一斛榆錢種子,然后來到伯父管理的祠堂內(nèi),在祠堂后院的荒地上用鐵鍤開荒,整理出四五十條土壟。他將這些榆錢種子種在土壟上,后來長出不少榆樹苗。第二年秋天,他砍下部分榆樹,把榆樹枝挑到柴火市場去賣。此后連續(xù)幾年,都賣樹枝。第五年,他砍下較粗的榆樹,賣給別人做屋椽、造車,大賺了一筆,這也成為竇乂的“第一桶金”。
按照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此后的竇乂開始涉足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竇乂買坑”的故事。
據(jù)記載,長安西市坪行南邊,有十余畝地勢低洼的土地,這里是酒樓飯館污水匯聚之所。竇乂用很低的價格把它買下來。他在該地中間豎一根木桿,其上掛了一面旗幡,周邊設(shè)立六七個小攤位,用來做煎餅、小團(tuán)子等吃食。他招募孩子們來這里投擲瓦礫,凡是打中旗幡的,便獎勵煎餅、團(tuán)子。不到一個月,長安城內(nèi)的兒童爭相而來,投擲的瓦礫填滿了這塊低洼地。竇乂便在這十余畝土地上建造了二十多間店鋪,因?yàn)橹苓叾际蔷茦秋堭^,店面全部租賃出去了,每天可收幾千錢租金。這個地方后來得名“竇家店”,成了繁華市區(qū)。
(摘自2020年7月11日《北京晚報(bào)》 作者: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