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菊 蘇芹
摘 要:基于外語教育的視角,針對地方高校中國文化教育的現狀,文章提出借助全媒體手段,將英語語言、中國文化及媒體技術進行深度融合,構建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學、練、用一體化,知行合一的多元路徑教學體系,實現“課內+課外結合,線上+線下混合,理論+實踐并舉”立體化的中國文化教育,以期在地方高校英語教育中實行中國文化傳承。
關鍵詞:中國文化教育 多元路徑 全媒體 浸潤式
一、引言
全球化時代的語言教育不僅承載著“交際工具”和“文化輸入”的功能,還承載著“文化輸出”“軟實力提升”的歷史使命?!巴庹Z優(yōu)勢常被用來傳播價值觀念,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國家文化利益”。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探索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傳承與發(fā)展的路徑成了當今外語教學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鑒此,本文將依托項目研究,借助全媒體手段,從英語語言教育的視覺,探索地方高校中國文化教育的多元化路徑,致力用文化鑄魂育人,在地方高校英語教育中實行中國文化傳承。
二、地方高校中國文化教育多元路徑體系構建
隨著21世紀到來,社會進入了以互聯(lián)網為主導、依托各類傳播工具而形成的“全媒體”時代,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帶來了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全媒體背景無疑也為當下地方高校中國文化教育帶來了新機遇。大學英語教育可把握全媒體的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等特征及信息受眾閱讀淺表化、碎片化特點,將新媒體、中國文化內容、英語語言三者深度融合,運用媒體手段,開發(fā)多元路徑,拓寬教學視角,擴展文化內容,對接課程教學,改善文化生態(tài),解決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全媒體手段,結合外語學科特點,開辟中國文化教育的多元路徑,采用“課內+課外結合,線上+線下混合,理論+實踐并舉”教學模式,實現浸潤、濡染、熏陶并踐行。針對中國文化的話語內容的不同模塊,分別進行課堂分類講授、課后專題講座、課外體驗踐行等多種渠道的文化輸入、輸出、體驗活動。
(一)線上+線下混合的課堂教學路徑
針對中國文化內容的四個層次模塊,教學中,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手段,組織中國文化的聽說讀寫譯活動,系統(tǒng)學習中國文化知識。運用文化比較的研究方法,將中國文化同西方國家的文化進行全面、系統(tǒng)、深入對比,探究闡釋文化差異,客觀認識、評價中國文化的價值和作用。通過中西文化比較,將文化思辨能力培養(yǎng)融于具體的內容之中,拓寬視野,引導思考,增強鑒賞能力,提升文化包容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線上各種有關中國文化的網絡課程資源,組織學生課后線上自主探究學習,彌補課堂學習內容和時間的不足,實行“線上線下”課堂混合教學,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民族文化體系。
(二)課內+課外結合的專題講座路徑
為進一步深化、拓展課堂教學內容,針對中國文化的話語的主題,定期舉行課后專題講座。教師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的強大功能,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來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也可就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社會熱點、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啟發(fā)思考。通過文化尋求心靈疏導、指引,實現文化引領。學生則可通過網絡媒體平臺、路徑參與深度互動,尋求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共鳴。通過課內+課外(課堂分類講授與課后專題講座)結合、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從不同文化視角組織教學,將文化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準確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的變化發(fā)展過程,從理論的層面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理解中國文化。
(三)課外文化輸出活動的實踐路徑
課堂教學的結束不意味著教育活動的終結,每門課的課時有限度,教學時間有限度,但真正的教育應該貫穿在教育、貫穿于個體成長與發(fā)展的全過程。中國文化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的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還需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實現文化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并舉。通過邊學習、邊實踐,感受中國文化,體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各種活動中,領悟中國文化智慧、價值、涵養(yǎng)、心性,真正將中華文化的精髓“根”“脈”“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實現中國文化的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知行合一。
1.校園全媒體文化傳播的實踐路徑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媒體內容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手機等不同的媒體形態(tài)傳播已經完全成為現實。中國文化教育應把握這種全媒體帶來的教育機會,充分利用全媒體帶來的全員媒體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傳播形式和傳播載體,建立以外國語學院為主的全媒體中心,借助校園廣播、電視臺、院報期刊、網絡媒體等各種媒體形態(tài),利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等媒介形式進行中國文化內容的短平快報道,傳播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如,運用英語語言優(yōu)勢,以廣播站為載體,定期用雙語講述中國文化典故小故事;以校報為載體,定期同步刊發(fā)文化典故故事等,讓文化經典進校園、鮮活起來,引導受眾文化學習,弘揚文化 。
2.“浸潤式”文化體驗路徑
“浸潤式”教育模式源自美國?!敖櫴健苯虒W即使學生能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的相應的情境,更加深入感知文本內容,收獲文本知識,體會其中的思想內涵,從而獲得體驗。“浸潤式” 教育模式因具有滲透性、漸進性、人本性而廣泛運用于雙語教育教學。中國文化浸潤式學習模式即利用學生端的全媒體路徑,借助QQ、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網絡等多種渠道不定期向學生推送中國文化,讓文化走進生活,來到學生身邊,實現文化浸潤、濡染、熏陶。傳播學中的“強生效應”表明:在眾多輿論聲音中,占主導地位的主流聲音能夠影響其他聲音,甚至誘導和同化其他聲音。文化教育中,充分利用“強生效應”,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潛移默化的手段,全方位影響學生的中國文化學習、思想品德、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從而達到文化教育“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效果。
3.第二課堂文化輸出活動路徑
創(chuàng)建第二課堂,組織豐富多彩的班級、院級、校級文化輸出活動,為學生提供文化話語交流、展示平臺,踐行中國文化。(1)利用網絡平臺優(yōu)勢,舉辦線上雙語文化誦讀或故事會活動,如:雙語講述“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雙語解讀“二十四節(jié)氣”、雙語解析中華文化典故等;(2)舉辦形式多樣的線下文化賽事活動,如:以“經典誦讀”“詩詞傳唱”為主題的“經典永流傳”演藝活動,“秀英語、曬文化”中國文化類專題演講大賽,“易儒文化”翻譯大賽等;(3)開展文化才藝展示、類演藝活動,如:開展以“唱民謠”“地方劇”為主題的“中國風”校園文化節(jié)活動,“服飾文化演藝”“書法大賽”等;(4)開展中外學生聯(lián)誼活動,合理地利用留學生資源,舉辦“愛民族文化,講民族文化,最美民族文化大使” 中外學生聯(lián)誼活動,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提高文化雙向交流能力等。通過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文化活動,實現人人愛文化、講中國故事、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文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風氣。多元化的活動構建和諧平等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既體現中國文化教育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又為學生提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交流平臺和文化才藝展示的舞臺。讓學生知文化、踐行文化、感悟文化,積極參與、樂在其中。通過切身體驗,實現文化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行合一。通過親身參與、親自體驗,感受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洗禮,收獲成就感,從而培養(yǎng)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豪感。
三、結語
在全媒體信息時代, 地方高校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緊密結合全新時代的認知背景和社會形態(tài),全方位實行多元路徑的文化立體化教育,拓展文化學習的空間、延伸文化學習的時間、優(yōu)化文化教學過程。在培養(yǎng)學生弘揚中華人文精神、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同時,培育他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用文化鑄魂育人、為國造才,從而實現大學英語的文化傳承功能,為國家培養(yǎng)戰(zhàn)略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曹迪.全球化時代我國的外語教育政策研究——國家文化利益的視角[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04):71—74.
[2]許濤.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報,2019-10-18(15).
[3]左菊,蘇芹.全媒體語境下高校中國文化浸潤式教育體系探索研究[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