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榮里
周末,筆者去某省參會,閑暇時間到周圍村莊轉了轉,感覺很悲涼。一方面是附近某些古老的村莊,出現(xiàn)嚴重的空心村現(xiàn)象。因為部分村民遷徙到新的住所,另外一部分村民則搬到城市居住,僅有的三兩戶農民,都是鰥寡孤獨的老人。晚上到村子里轉轉,感覺像穿過了時間隧道。石墻、石屋、石路,核桃樹、山楂樹、蘋果樹果實們在暗影里悄然抖動,似乎在呼喚著人來居住。
到水庫下面轉一轉,發(fā)現(xiàn)緊鄰水庫大壩不遠處,竟然住著二十余戶近百名村民。憑簡單的防洪知識就可判斷,一旦遭遇特大洪水,這些居民將有滅頂之災。村民回憶幾年前發(fā)生的特大水災,電動泄洪閘門一時無法打開,防洪搶險隊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人工打開,才使水庫大壩下村民得以保全。無獨有偶,那些居住在山腳下個別獨門獨戶的居民,每逢洪水來臨,就有發(fā)生泥石流致使墻倒屋塌的可能性。而這些住戶相對離群居村民較遠,一旦遇險,生還的可能性很小。我急切地問詢他們:為什么明知道危險,還不搬遷到安全的地方?答曰: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屬于自然保護區(qū),動每一寸土地建房,都比登天還難!我看著他們著急、無奈的樣子,內心感慨頗多。
一面是大量空心村無人居住,一面是農民居住著危及人身安全的房屋,有無解決的思路?回答是肯定的。一是搬遷的思路要進行調整,那些居住在危險區(qū)的農民,不妨集中搬遷到條件相對較好的空心村居住,置換房屋花費不多,就可以住上相對安全的房屋。對那些傳統(tǒng)歷史村落而言,先民的智慧是值得肯定的,避開山石、水禍的危害,幾乎是古老村莊的共性。之所以出現(xiàn)空心村,就在于原住民已搬遷或到城市里居住。空置房屋,對搬走的原住民只有形式上紀念的意義,而無事實上保護的可能。退一步說,無人居住的房屋,毀壞的速度會更快。因此,合理利用空心村房屋給那些有生存危險的農民住,不僅避免了重復占地的矛盾發(fā)生,還有效保護了傳統(tǒng)村莊,可謂一舉兩得。對空心村的原房主,政府要通過多角度做思想工作,讓他們騰退或轉讓房屋給那些急需轉移的農民去住。另一方面,政府應對那些空心村的配套設施予以充分改造。如水通、路通、電通、網絡通……不要一提搬遷,就立即進入重新規(guī)劃布置的思維怪圈。對急需解決危難生存問題的農民而言,地方政府也不能動不動就以自然保護區(qū)做搪塞,而推遲這些農民的搬遷進度,應以農民的生命為第一要務。保護自然的目的是讓農民更好地生存,如以保護自然為借口而忽視農民的生命安全,這是本末倒置。
該省某些山區(qū)新農村建設選擇線性規(guī)劃較多,新址靠近高山大嶺較多,鄉(xiāng)村干部憑經驗強調山石的穩(wěn)定性,而忽視山洪、地震等對新住戶的影響。而對那些因各種原因形成的空心村而言,及時盤活利用這些房屋,不僅可及時照顧到零星居住在危險地區(qū)的農民之外,也對適度考慮城市退休職工的養(yǎng)老安置非常有利。古老村莊因人而得以文化延續(xù),有不少城市退休職工夢寐以求希望在農村安享晚年。對政府和養(yǎng)老中介機構而言,這是一個巨大而有意義的市場,值得引起他們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