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加勝
(江蘇蘇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海綿城市”理念是指在城市發(fā)展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中提高雨水利用和處理的水平,有效控制城市的雨水徑流量,充分實現雨水的存儲、滲透以及凈化的自然能力,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的海綿城市建設的理論。通過對雨水徑流量的合理掌控,有效對城市原有的水文生態(tài)特征進行恢復,使城市的地表徑流能夠盡可能達到原有的自然狀態(tài),以此來達成對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修復以及水源的涵養(yǎng)和水環(huán)境的改善,更好的提升水安全,以期最終達到水文化的復興;“海綿城市”措施是指通過自然與人工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tài)措施相結合、地上與地下結合,通過將海綿城市理念實現有效的設計,將“滯、滲、蓄、凈、用、排”這些措施合理的利用起來,把城市發(fā)展建設對環(huán)境的影響力降低到更小的范圍,有效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和城市黑臭水體問題,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環(huán)境的具體方法和路徑。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對城市傳統(tǒng)排水系統(tǒng)進行的一個改善和補充。
隨著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越來越強,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將海綿城市理念有效進行應用,可以極大改善由于地面硬化產生的短時間地表徑流問題,降低自然環(huán)境惡化的程度和自然災害對城市的不良影響。依據海綿城市理念建設的城市景觀在雨季時不會由于降雨量過大而產生內澇現象,實現對水資源進行有效存儲、凈化,然后會在干旱少雨的時候,實現再次的回收利用,對水資源匱乏地區(qū)的城市有著極大的幫助,為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城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美國華盛頓運河公園(Washington Canal Park)是有效利用“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典型案例。該案例中,海綿是由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生態(tài)樹池等組成的。綠色屋頂能夠在城市遇到暴雨天氣時有效的對地表的徑流量進行降低;雨水花園可以對城市降雨時的雨水進行吸收以及匯聚;生態(tài)樹池則能夠對地表的雨水進行收集,它主要是通過雨水收集箱,來進行雨水的收集和儲存。設計巧妙的將這些連接起來,能夠在降雨天氣可以有效地收集城市的降雨,然后將收集的水資源進行凈化處理,實現二次利用,從而有效實現雨水的回收利用。Washington Canal Park 每年能夠回收10000 多立方米的雨水資源來進行再次利用,有效提高了場地的自循環(huán)能力,有效減少了積水問題,也緩解了景觀排水的壓力,如圖1、圖2 所示。
圖1 華盛頓運河公園平面及建成后實景
圖2 華盛頓運河公園海綿城市理念及措施應用
天津橋園位于天津市河東區(qū),是天津市最大的人造生態(tài)濕地公園,面積400 畝,水域面積近200 畝,種植各類植物60 余種。在設計的人工濕地景觀中“海綿城市”理念及措施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對人工濕地的構建原則上盡量模仿自然狀態(tài)的濕地環(huán)境,盡可能的恢復生態(tài)的多樣性。其次,設置邊緣的緩沖區(qū)在濕地邊緣,這樣既可以做到水土保持,還可以攔截雨季的降水。然后,在濕地內部有雨水的排放和存儲設施,能夠更好的將雨水進行收集,這樣不僅能夠有效較少雨水帶來的雨澇,還可以增加濕地的凈化功能,保持景觀的延續(xù)性。最后,為了增加了濕地的利用率,在人工濕地的內部修建了觀賞性的棧道及親水平臺,讓游客深入的接觸到濕地自然環(huán)境,如圖3 所示。
圖3 天津橋園公園總平面及人工濕地建成后實景
傳統(tǒng)的城市道路路面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混凝土以及瀝青混凝土,而隨著“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觀中的應用越來越多,我們需要對以往的傳統(tǒng)的道路路面結構的設計思路進行改變,加強對道路路面的透水性進行提升,可以采用在車行道路路面結構中使用透水瀝青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等材料,這樣路面上的水向下進行滲透,當滲透飽和時,雨水再通過排水設施排出去,這樣的道路路面結構能夠有效緩解城市道路的排水問題,減少路面徑流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透水混凝土不適合在城市的主要干道車流量較大的道路上進行使用,一般多應用在慢車道的鋪設中,因此在具體項目實施中,要做到從實際出發(fā),加強研究和創(chuàng)新,以滿足海綿城市的更大的發(fā)展需求。
傳統(tǒng)的道路設計主要采取的模式是道路中間高然后向兩邊逐漸傾斜,在道路兩側設置雨水排水口,一般綠化帶內填土后呈現凸起狀態(tài)的,這樣的景觀設計對城市雨水基本無法利用。在“海綿城市”理念下,通過對道路綠化帶沿快車道側的路牙隔一定的距離調整為側箅式路牙,同時綠帶內設計成下凹模式,中間種植耐水濕的植物,這樣道路路面的雨水可以順利的流入到綠化帶里,既減輕了道路路面排水的壓力,又可以經過綠化帶植物的過濾,吸收雨水中物質,同時也能夠減少養(yǎng)護澆灌的成本。綠帶內的多余雨水還可以通過在綠化帶下設置碎石排水層及透水管,排入到市政的雨水系統(tǒng)內。
在進行城市人行步道空間鋪裝設計時多使用一些透水結構、透水縫隙及透水面層材料。例如將傳統(tǒng)的混凝土墊層調整為透水混凝土墊層,水泥砂漿結合層調整為中砂或者碎屑,面層采用透水混凝土、陶瓷透水磚、陶質透水磚等進行鋪砌。
邊坡在城市景觀中也很常見,而在“海綿城市”理念指引下,通過盡可能進行降坡處理,設置生態(tài)植草溝等方式,選擇特定的植物,增強儲水功能,有效吸收和存儲雨水,既可以減少地表徑流,又能夠防止沖刷。
在公園設計中,經常需要設置人工水體,設計中可以在主要水體前設置生態(tài)塘、凈化濕地及溪流、跌水池等前置過濾措施,這樣做既可以將附近城市市政道路收集的雨水引入公園內,又可以保證主要水體的水質標準;而在主要水體湖面設計的時候,湖底則不采用防水毯、防滲膜等非生態(tài)的方式,而是采用沉水植物及挺水植物等,并放置微生物及魚類、螺絲等動物,使水體可以與地下水位自由交換,同時也能夠保持水質長期穩(wěn)定。
綜上所述,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理念被運用到了城市建設當中,當下,“海綿城市”理念及措施也廣泛的應用到了城市的方方面面,有效降低了雨水給城市帶來的影響。如何將“海綿城市”理念及措施充分融合到城市的道路建設、居住區(qū)、醫(yī)院等諸多城市建設中,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對于提高城市的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重大意義和長遠影響。